新聞論文投稿
新聞論文投稿
新聞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們與外部世界進行交流的重要途徑。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新聞論文投稿的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新聞論文投稿篇1
互聯(lián)網對中國新聞傳播的影響
作為先進通信和傳媒技術的結晶――互聯(lián)網,在中國已經走過了第一個十年。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速發(fā)展,傳統(tǒng)媒體(報紙、廣播、電視)與網絡“嫁接”呈現出“網絡版”、“電子版”等新形態(tài),報網互動、網絡媒體與廣播媒體的互動、網站與網站內容合作、網絡媒體采訪等方式得到廣泛的認可,并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越來越多的新聞通過互聯(lián)網傳遍世界。
一、對新聞傳播活動主體的影響
首先,互聯(lián)網提高了公眾自由參與傳播的可能性,傳媒機構有可能不再是新聞傳播的壟斷者。在應用互聯(lián)網上發(fā)布新聞的在線媒體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傳統(tǒng)媒介機構在互聯(lián)網上創(chuàng)立或與通信等其他行業(yè)機構合作推出的新聞網站,作為傳統(tǒng)媒體機構的一代上網組成部分,一般稱為“上網媒體”;而另一種則被叫做“網上自生媒體”,它只在互聯(lián)網上提供新聞服務,形式包括網絡雜志、網絡日記、網站中的新聞頻道等。通過后一種媒體形式傳播新聞信息的就是個人和一種非傳統(tǒng)新聞機構。例如:“博客(Blog)”作為正在發(fā)展成為一種新興的“自媒體”或“私媒體”,其表現和能量已成為國際社會關心的一個話題。很明顯,這種新力量的加入和新領域的競爭改變了新聞傳播主體原有的地位格局。
其次,媒體機構的功能不再局限于發(fā)布新聞、服務或娛樂等信息,還推出聊天室(IRC)、電子論壇(BBS)、公告牌、即時通訊(ICQ、QQ、MSN Messenger等)、電子郵件報刊、信息搜索、網上訂購等服務。特別是“網絡門戶”(Internet portal site)的概念被提出來后,未來的網絡世界將預示著被少數的網絡商所控制,其控制的方式就是使自己的網站能成為互聯(lián)網用戶習慣進入的第一個站點。這種新媒體機構,尤其對于那些擁有信息管理經驗,并建立了信息權威的媒體機構將有更多的傾向“門戶”之爭。
再次,新聞媒體內部的人員構成也發(fā)生了相應變化。由于信息數字化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已經使得新聞傳播的手段和方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現代化水平,越來越多技術革新含量高的手段投入使用,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的比例不斷上升,而采編人員比例相對下降。
二、對新聞傳播運作過程的影響
1.在線信息采集
整個新聞界在互聯(lián)網介入下出現了電腦輔助新聞學(Computer Assisted Journalism,簡稱CAJ)。所謂電腦輔助新聞學,主要便是借助在線服務特別是國際互聯(lián)網絡的環(huán)球網等進行新聞采集,借助公共或私有的數據庫進行數據的收集與分析。今天的記者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搜索到無止境的信息,接觸到以前根本接觸不到的秘密信息,而且?guī)缀醪皇芸臻g的限制。記者還可以進行網上調查,迅速取得專家的反饋,甚至普通的上網的大眾也可以直接走進報道的視野中。
2.把關權的相對分散
在互聯(lián)網出現之前,新聞信息總是首先經過少數的集中的,相當于控制的新聞媒體――報紙、廣播、電視――的“把關”,再傳播給分散的不定量的受眾。而互聯(lián)網使傳統(tǒng)的控制把關權被分散了。由于互聯(lián)網沒有中心控制系統(tǒng),沒有全網的責任機構,除傳統(tǒng)媒體自建的網站外,許多網站尤其是商業(yè)網站,不像傳統(tǒng)媒介一樣有自己的新聞采編從業(yè)隊伍,相對缺乏“守門員”、“把關人”。雖然新的媒介集團開始控制互聯(lián)網的介入,也擁有絕對的內容提供優(yōu)勢,但互聯(lián)網上輕而易舉的鏈接和無盡的容量空間使內容提供為少數媒體壟斷幾乎不可能。
3.多媒體和超鏈接的信息產品
互聯(lián)網傳播信息采用的是多媒體方式,記者編輯處理新聞不再是單一的文字或音視頻的處理,而是形形色色的各種形態(tài),如文本、表格、語言、聲音、圖形、動畫、圖像及視頻等,并將它們完善地結合在一起,給人以最直觀的感受。由于其傳達信息的方式極為豐富和生動,新聞的表現力也得到加強。而報紙等印刷媒介傳播新聞只能通過文字與圖片,廣播傳達的新聞只能用聲音,電視雖然也是多媒體,但傳播信息的方式也遠不及互聯(lián)網豐富生動。此外,與傳統(tǒng)新聞成品更為不同的在于網上采用了“超鏈接”技術,受眾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接收新聞的內容種類,決定瀏覽新聞的時間順序和時間長度,對接收新聞的過程實施全方位自由選擇和調配。
4.全天候新聞發(fā)布
由于傳統(tǒng)媒介的滯后性,一條很有價值的新聞,有時在傳統(tǒng)媒介上發(fā)布時已成為“舊聞”,其價值被大大降低,而通過互聯(lián)網的傳輸渠道,新聞的時效性會大大增強。如美國“9・11”被襲事件、美伊戰(zhàn)爭、印尼地震海嘯等一系列震驚世界的消息,都是先經互聯(lián)網第一時間大量報道后,才出現在傳統(tǒng)媒介上。此外,隨著事件的變化和發(fā)展,網絡媒體可以連續(xù)滾動報道,并且有時兩三分鐘就更新一次,不僅報道新聞事實,還有大量即時分析,實行全天候跟蹤連續(xù)報道,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時新性的實現程度。
5.多渠道的反饋
互聯(lián)網不僅網上媒體擁有即時反饋的“交互式”傳播優(yōu)勢,也為經營傳統(tǒng)媒介的媒體提供了除書信、電話、問卷調查之外新的反饋渠道。在互聯(lián)網上,反饋的形式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受眾通過E-mail向編者反映意見,另一種方式則是開設BBS論壇,由受眾進行實時的對話,編輯一般不直接露面。
三、對受眾構成和受眾地位的影響
網絡媒介的受眾成員和網絡用戶的構成有很大關系。能夠接觸互聯(lián)網的用戶首先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至少能支付購買個人電腦和上網費用,而且在技術還沒有達到完全“傻瓜化”的時候,他們必須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技術,懂得英文。在電視及計算機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將更適應網絡傳播形象化和創(chuàng)新性,而40歲以下的人口則是網民的主要組成部分。
互聯(lián)網上的受眾和新聞傳播媒體,兩者都是在網絡上的某一節(jié)點上,并不是明顯的“你傳我受”關系,互聯(lián)網傳播的交互性特征以及傳統(tǒng)媒體的數字化過程,使受眾有可能按自己的意愿選擇接受信息,也更方便地搖身一變成為傳播者,現階段的趨勢是,受眾對傳播的控制力加強了,傳受兩者日漸一體化。不過專門從事傳播的媒體比起許多僅僅是“業(yè)余興趣”的網站維護者而言,依然具有明顯的“媒體”地位。
新聞論文投稿篇2
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新聞客戶端的傳播策略
摘 要:《騰訊新聞》APP以其人性化的交互設計、獨特的科技創(chuàng)新、良好的用戶體驗在新聞客戶端領域一枝獨秀。本文深入分析其在內容、頁面設置、互動設計等方面的做法,為新聞的移動化生存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移動互聯(lián);騰訊新聞APP;人性化;社交
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新聞客戶端成了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渠道。6月2日,速途研究院發(fā)布報告顯示,新聞資訊類APP使用頻率高達34.4%,居所有APP之首,而網友有18.2%的流量用于看新聞資訊,僅次于社交通訊的消耗。新聞客戶端已成為人們移動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下載量方面,截至2015年3月31日,騰訊新聞以89074萬次的累計下載量高居榜首。而國內權威數據機構易觀智庫發(fā)布的5月APP排行榜顯示,騰訊新聞APP以9054.58萬的月活躍用戶量依舊占據榜單的第10位,持續(xù)4個月成為TOP10榜單里唯一一個新聞資訊類產品。
《騰訊新聞》APP的優(yōu)勢究竟在哪里?
一、注重品牌傳播
《騰訊新聞》很注重品牌的傳播。“騰訊新聞 事實派”這句標語滲透在客戶端的每個角落里,無處不在。打開客戶端,灰色頁面的正下方就是“騰訊新聞”四個字,一會兒跳出廣告,“騰訊新聞”隨即變成彩色。每點開一條新聞,當整個頁面或者圖片或者視頻在加載時,加載頁面上顯示的正是“騰訊新聞 事實派”這幾個詞。當用戶在等待新聞時,眼睛也沒閑著,還是接受騰訊的品牌文化浸染。此外,新聞出現時,頁面正上方顯示的是“騰訊新聞”或者“騰訊專題”,雖然不顯眼,但長久的接觸也會給用戶留下潛在印象,產生熟悉感。
二、專注特色欄目
與其他的門戶網站不同,騰訊新聞是做內容起家的,因而基礎扎實。新聞客戶端的核心優(yōu)勢來自優(yōu)質的內容。除了《騰訊新聞》,《騰訊視頻》也是個不錯的APP。在眾多頻道里,騰訊娛樂的獨家稿件最多,而要聞、民生、社會這些頻道則多是轉載其他媒體的報道?!厄v訊新聞》中有很多特色欄目,如“新聞哥”、“針尖快評”、“懂小姐”、“所謂娛樂”等,文風活潑,各具特色。此外,《騰訊新聞》還定期推出專題欄目,如在“騰訊娛樂”獨播的第四季《中國好聲音》,《騰訊新聞》很快作出了一個專題,有各種幕后花絮和獨家爆料,干貨多。此外,《騰訊新聞》在最近的“貴圈”專欄推出的韓國綜藝節(jié)目探訪系列,十分深入,堪稱專業(yè)中的專業(yè)。同時,《騰訊新聞》以老照片著稱的“存照”專欄也很有特色,其中有很多富有年代感的珍貴的照片。而以人文情懷著稱的“中國人的一天”則常常會以樸素的文字和簡單的照片打動普通讀者的心。
三、頁面設置人性化
與WAP網站的板塊設置類似,“騰訊新聞”APP也分為要聞、娛樂、社會、民生等板塊,APP中稱為“頻道”,目前一共有17個頻道。通過頁面右上角的“+”就能進行頻道定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頻道顯示在標題欄。要刪除也很方便,直接點一下該頻道即可,而非常見的選中,并拖至垃圾箱;由此可見騰訊新聞在技術細節(jié)上的創(chuàng)新。除了可以定制頻道外,還可以調整已定制頻道的順序,除了“要聞”第一位的順序無法變動外,后面的順序都可以變換。而且直接拖動就可以。這個細節(jié)充分顯示了騰訊團隊在人性化方向做出的努力。
在具體欄目的版面設計上,圖文結合是所有傳播路徑的共同特征。其中,每一頻道中有數十條新聞,每一條新聞顯示圖片、標題和部分文字內容,用戶通過向上滑動的方式實現逐一瀏覽。這和傳統(tǒng)的“本報訊”報道有很大不同。在APP上,我們通過上下滑動屏幕就能了解每條新聞的大概,無須點進去;而傳統(tǒng)的報道是點進去,僅需要看導語部分。減少一個環(huán)節(jié),提升的是用戶的注意力和興趣。
四、變點擊為滑動
移動互聯(lián)客戶端和PC端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手指動作的改變:從點擊到滑動。相對于PC端攜帶的鍵盤、鼠標,需要依次點擊的笨拙,用戶更喜歡一手在握的滑動的順暢。僅從速度上來講,滑動也比點擊快很多。這種指尖上的運動深受人們喜愛。很多客戶端在設計上沒有充分發(fā)揮滑動的優(yōu)勢,依然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上需要用戶去點擊,這使得用戶的使用感覺大打折扣。然而《騰訊新聞》將這種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盡可能地避免點擊,同時巧妙地融入互動。和“騰訊新聞”WAP網站相比,“騰訊新聞”的曝光率要大很多。前者常通過搜索引擎或者網址導航進入,已經屬于二級頁面;而APP就在移動端的頁面上,雖然僅減少了一個點擊的環(huán)節(jié)但界面友好性會提升很多。一方面是減少點擊的次數,另一方面是增加滑動的幾率。
五、變上下滑動為左右滑動
相對于上下滑動頁面,用戶更喜歡左右滑動。一個是縱深感,一個是橫向的延伸感。其實手指的上下滑動仍然來源于PC端鼠標的上下滑動,伴隨著進度條的變化。雖然內容可以無限擴充,但給人很大的壓力,仿佛永遠也看不完。這一點也是為什么書籍是左右翻頁的,而非上下翻的。在人們傳統(tǒng)的閱讀習慣里,這種左右翻動會給人們減輕閱讀帶來的壓力。而將左右翻頁進一步優(yōu)化便是左右滑動。
六、細節(jié)制勝
《騰訊新聞》APP和“騰訊新聞”的微信公眾號做到了巧妙融合。在閱讀公眾號的文章時時,常常在新聞的最后看到相關鏈接,同時出現“下載騰訊新聞,了解更多”,好奇心往往點擊下載。這種饑餓營銷的方法還是很奏效的。
此外,還有創(chuàng)意截屏這一功能。一般新聞APP都注意到了分享功能,卻忽略了分享的另一條途徑――截圖分享,騰訊做到了,并給了網友發(fā)揮的空間。每當用戶截圖時,便會跳出“創(chuàng)意截屏”這個窗口。添加表情、涂鴉、蓋章、都可以自定義,注重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信好友、QQ好友、騰訊微博、新浪微博。表情的語言是當下最流行的網絡詞匯,還可以從相冊中去找圖;蓋章可以自定義話語,矩形的紅章可以通過拉對角線來改變大小和方向。這種DIY截屏增加了網友分享新聞的可能性。
七、結語
在喧囂而又浮躁的信息浪潮中,成熟的新聞機構生產的客觀嚴謹的報道以及視角多維的深刻評論,能夠滿足用戶對于事件真相的需求,對于更深層次的認知和解讀的需求。適應時代和用戶的需求轉而以個性化的、平等親切的面貌和用戶交流,更容易被用戶接受。
對于承載核心利益的有形產品來說,界面設計、信息方式、互動分享等方面都在影響著用戶的感知體驗,在產品的形式上需要更加豐富多元,注重細節(jié)和人情味,形成用戶的獨特體驗,增強內容的吸引力、接收的便捷性與愉悅感,從而達至超越用戶的期望值。優(yōu)質的內容必須能夠到達用戶才有價值,移動互聯(lián)時代,接受信息的渠道已多種多樣,對此能夠加以善用可以幫助內容更好地傳播。
在移動化生存的道路上,媒體需要順應新媒介環(huán)境下受眾不斷改變的閱讀習慣,同時,更要對其進行引導,正如扎克伯格所說:“有時我們要推用戶一把,讓他們習慣那些還未習慣的東西。”(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喻國明.媒體融合:媒體轉型的一場革命[J].青年記者,2014,16.
[2] 陳昌鳳.新聞客戶端:信息聚合或信息挖掘――從“澎湃新聞”、《紐約客》的實踐說起[J].新聞與寫作,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