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學科論文 > 軍事理論論文 >

大學生軍事理論結業(yè)論文3000字以上

時間: 堅烘964 分享

  當前的高校都開始重視軍事理論課教學工作,做好軍事理論的教育工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軍事理論結業(yè)論文3000字以上,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軍事理論結業(yè)論文3000字以上篇一:《牢記強軍目標,做強軍興軍的忠誠實踐者》

  【摘要】黨的以來,站在時代發(fā)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中國夢、強國夢、強軍夢等重大時代命題,并強調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梢哉f,這個夢想是強國夢,對軍隊來說,也是強軍夢。"這一重要論述,具有鮮明時代特色、深遠戰(zhàn)略意蘊和重大歷史意義,為推動強軍興軍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關鍵詞】強軍夢;強軍目標;武警部隊;基層單位

  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理論勇氣,牢牢把握時代和實踐新要求,提出以強軍目標為主要內容的關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成為我們做好各項工作,強軍興軍的重要思想行動指南。作為擔負強軍使命的武警部隊官兵,更要學好系列講話精神,堅定聽黨指揮的理想信念,堅守爭創(chuàng)一流的奮斗目標,堅持勇于擔當的精神風貌,做好強軍興軍的忠誠實踐者。

  中國夢引領強軍夢,強軍夢支撐中國夢。我們要深刻領會中國夢、強軍夢和我的夢的內在聯(lián)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保證,為實現武警部隊基層部隊全面快速發(fā)展提供強大的力量源泉。作為武警部隊基層部隊全面建設發(fā)展的實踐者,我們祈愿部隊更好更快的發(fā)展進步,我們也會以此為驕傲。

  一、堅定聽黨指揮的理想信念,把忠誠信念浸入血脈骨髓

  魂者,精氣也。缺乏精氣的人,不可能自強;沒有魂魄的軍隊,不可能強大??v觀人民軍隊革命詩篇,波瀾壯闊的奮進史冊上銘記著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人民軍隊之所以一往無前,所向披靡,最根本的就是一切聽從黨指揮,就是始終鑄牢了聽黨指揮這個軍魂。因此,我們必須牢記堅決聽黨指揮是強軍之魂,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堅決聽黨的話,跟黨走。

  (一)時刻牢記強軍之魂。"堅決聽黨指揮,鑄牢強軍之魂。"這也是對普通黨員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作為強軍目標的忠實實踐者,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牢記軍魂更,應時刻牢記黨魂。必須時刻與以習近平總書記為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服從指揮,全力維護中央權威,盡心盡力盡智做好每件事兒,必須把這種矢志強軍的信念,把這種堅定跟黨走的信念浸入到每一名黨員、每名官兵的血脈骨髓里。

  (二)加強科學理論武裝。對一個普通黨員來說,加強科學理論武裝,是保持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黨員先進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礎??茖W理論具有真理的巨大威力,通過對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行深入學習領會,結合實際工作思考運用,有助于端正我們對黨的認識,尤其是新時代新時期新形勢下,黨情、國情、軍情以及部隊建設情況的全面認識,既能提高理論水平和政治修養(yǎng),更能進一步懂得怎樣做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

  (三)自覺加強黨性鍛煉。黨性鍛煉是共產黨員須臾不可懈怠的必修課,黨性鍛煉是一個黨員進步的前提,鍛煉得越自覺,進步就越快。強調,要確保部隊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這"三個絕對",深刻揭示了鑄牢強軍之魂的本質內涵和要求,為我軍堅決聽黨指揮明確了根本遵循。當然,黨性鍛煉應該與時俱進,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與要求,最根本的就是潛心實踐"強軍目標",始終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看問題、辦事情,牢記強軍目標,獻身強軍實踐,永遠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wèi)士。

  二、堅守爭創(chuàng)一流的奮斗目標,把真抓實干融入日常工作

  2014年3月,在河南蘭考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提出的要求直截了當:"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要重點學習弘揚焦裕祿的公仆情懷、求實作風、奮斗精神和道德情操。"作為一名黨員,我們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的關鍵就是要把真抓實干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將焦裕祿精神落實到行動上。

  (一)增強真抓實干的思想意識。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是焦裕祿精神的靈魂,同時也是我們干好事業(yè)創(chuàng)造輝煌的重要指導思想。作為一名黨員,就要把焦裕祿精神當鏡子,深入地學習焦裕祿精神,注重調查研究,尊重客觀規(guī)律,不唯上不唯書,要唯實,不搞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不搞假大空,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努力創(chuàng)造出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檢驗的工作實績。

  (二)增強真抓實干的行動自覺。至今,為何久久懷念焦裕祿;至今,蘭考人民為何以焦裕祿為恩人;至今,全國人民為何學習焦裕祿,關鍵一點就是焦裕祿真抓實干,真干實為,為老百姓干實事?;仡櫧乖5摰母腥耸论E,令人感動,令人感佩,令人奮進。1962年冬天,他來到當時內澇、風沙、鹽堿"三害"肆虐的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帶領全縣人民戰(zhàn)天斗地,奮力改變蘭考貧困面貌。1964年5月14日,積勞成疾的焦裕祿同志因肝癌不幸逝世,年僅42歲。焦裕祿憑著腳踏實地的作風,追沙追到沙落地,查水查到水歸槽。這種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踏實作風值得學習,也是我們在強軍興軍實踐過程中的巨大精神動力。

  (三)增強真抓實干的實踐能力。面對蘭考自然災害的肆虐和貧困落后的實際,焦裕祿同志不等不靠,帶領全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治理風沙、內澇、鹽堿"三害",親手種植泡桐樹,以滿腔熱情和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改天換地的英雄壯歌。作為一名黨員,我們學習焦裕祿精神,就要優(yōu)化我們的黨性、黨格,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工作崗位上任勞任怨、無私奉獻,始終保持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和勇往直前的沖鋒姿態(tài),真正把全部心思用在黨的事業(yè)上,把主要精力用到強軍興軍實踐上。

  三、堅持勇于擔當的精神風貌,把主要精力用在部隊建設上。

  所謂擔當,指面對任務和責任,勇于承擔、敢于負責。對于一名普通黨員而言,第一位的是要擔當起有效履行使命責任和履行工作職責,推進部隊建設發(fā)展的任務和責任。在強軍興軍實踐中,就應弘揚擔當精神,增強擔當意識,提升擔當能力,始終堅持勇于擔當的精神風貌,把主要精力用在部隊建設上。

  (一)增強勇于擔當的自覺意識。沒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沒有一定的黨性修養(yǎng),沒有一定的道德修為,是難有擔當精神的。擔當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境界。而時下,有些黨員為了一己私利,不光不肯擔責,反而拈輕怕重、偷奸?;灰怀鍪?、寧可不干事。這種擔當精神的淪喪,嚴重影響了黨的戰(zhàn)斗力。因此,要強軍興軍的忠誠實踐者,就要發(fā)揚勇者精神,努力提升破解難題、開拓創(chuàng)新的本領,始終堅持問題面前不回避、困難面前不推脫、挑戰(zhàn)面前不畏懼,爭做擔當事業(yè)發(fā)展、擔當歷史使命、擔當強軍興軍的排頭兵和優(yōu)秀黨員。

  (二)錘煉勇于擔當的強大本領。能力水平是擔當的底氣、擔當的根基,勇于擔當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要有著眼大局的視野,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黨員干部自覺加強學習,不斷積蓄力量,做到厚積薄發(fā);要注重實踐培養(yǎng),從做好手頭工作開始,把完成好每一項任務當作提升擔當能力的階梯和展示擔當能力的平臺,錘煉擔當的意志,養(yǎng)成擔當的習慣,錘煉擔當的能力。

  (三)落實勇于擔當的崗位責任。古語云"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責任能確保黨員要干事、能干事、干好事。重擔對于一名黨員而言,不是負擔,而是財富,重擔越多,干的機會就越多,學的東西就越多,成長得就越快。作為一名普通黨員,更應養(yǎng)成勇挑重擔、敢于負責的良好習慣。無論什么崗位,特別是基層一線崗位,對黨員而言都是難得的實踐鍛煉機會,要真正靜下心去,切忌浮于表面,認真學習研究崗位的工作規(guī)律,把事情做實、做透,真正做到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真正鐘愛部隊建設事業(yè),安心工作,把主要精力用到強軍興軍的火熱實踐中去,做強軍興軍的忠誠實踐者。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社理論部.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79-82.

  軍事理論結業(yè)論文3000字以上篇二:《國防教育與民族精神的關系》

  【摘要】當今世界的競爭是人才和科技的競爭,誰擁有最多的尖端人才,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誰就能引領世界,我國當代大學生掌握著我國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是最具有發(fā)展?jié)摿Φ目萍既瞬?他們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思想境界以及民族意識也隨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的缺失,民族意識的淡薄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以個人為中心,以西方文化為崇尚目標的觀念在當代大學生中不斷蔓延。如何引領我國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取向是擺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所以,培育民族精神便成為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重要內容,國防教育以其獨特的教育內容成為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手段,通過國防教育,不斷擺正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引領當代大學生為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發(fā)圖強。

  【關鍵詞】國防教育 民族精神 當代大學生

  我曾看過這樣一則報道,說有一名中國留學生在留美期間組織派對活動,組織者別出心裁請這位留學生唱一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在這名中國學生身上,可這名中國留學生低下了頭,滿臉通紅,說了聲:“SorryI don't know”。每每想起時,我的心情格外沉重,雖然這只是一個瞬間,但我認為這不是一首國歌會唱不會唱的問題,重要的是這名大學生心中有沒有祖國,有沒有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心上,自己的脊梁上烙沒烙上民族精神的印跡。一首國歌的歌詞可能忘記,但國歌的莊嚴旋律是不能忘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怒吼,這種怒吼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銘記在心的。當代大學生承載著祖國的未來,民族的振興。如果心中沒有祖國,沒有民族,何談未來,何談振興。此種情形并非個例,在如今我們大學校園里對祖國無概念,對民族意識淡薄的大學生比比皆是,“管好自己就行,其他的跟我沒關系”的思想影響著當代大學生。我國的高等學校擔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培育的責任,是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的基地,是補充精神缺失的源泉。但是,有的大學生思想意識里甚至出現了民族精神空白,這是令人非常擔憂的問題,如果當代大學生不能為國家利益獻身,為民族大義憤起,這是民族的悲哀,國家的恥辱。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引導和培育好當代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激發(fā)他們“為民族之崛起而讀書”的強烈民族責任感。

  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的缺失,民族意識的淡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的缺失呢?我認為,第一高校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增強民族意識的輻射源,但相當一部分高校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培育的認識不夠,意識不濃,導致這種培育只停留在表面,所涉及的內容很膚淺,只是泛泛而談,沒有深入研究。有的高校沒有把民族精神的培育內容列入重要課程的教學當中,而是作為一門選修課,可上可不上,其結果可想而知。很多高校把民族精神培育的內容列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分給的課時少,講課的形式單一,只是文字對文字,照本宣科、長篇大論而已,沒有思考,沒有討論,更沒有深層次的探索,形不成共識起不到共鳴,這種枯燥無味,沒有新鮮感的內容,只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如同“對牛彈琴”,這是我們各高校存在的普遍問題。正如鄧小平所說:“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對艱苦創(chuàng)業(yè),對于中國是個什么樣的國家,將要變成一個什么樣的國家,這種教育很少,這是我們很大的失誤。”我們在大學生的教育上走過彎路,付出了驚人的代價,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的缺失,這個問題不能忽視,不能重蹈覆轍,一定要銘記鄧小平同志的諄諄教導。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靠什么,靠人才,靠著一批批愛國,愛民族的有識之士艱苦奮斗,當代大學生正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所在,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將影響著國家的未來,沒有良好的民族精神,國家的未來不容樂觀。

  第二當今國際形勢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各種外來的思想、文化、觀念,特別是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文化產品在賺取利潤的驅使下,日益猛烈地影響和沖擊著我國的文化市場,使得我國的思想體系、價值體系、民族文化與信仰受到波及,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意識的淡漠。西方發(fā)達國家憑借著經濟、科技、軍事優(yōu)勢對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一只手推進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另一只手推進意識形態(tài)擴張和宗教文化滲透。[1](P前言)西方發(fā)達國家到處宣揚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理念、政治模式、價值體系、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并推行其政治、文化,實行新的文化殖民政策,企圖以文化控制他國的思想文化陣地,消解其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當代大學生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階段非常易于接受西方所宣傳的文化觀念,他們瘋狂地追逐、信奉西方文化所宣揚的“自由和民主”,對本民族的文化精髓視而不見,對民族傳統(tǒng)精神持懷疑態(tài)度,漸漸地丟掉了傳統(tǒng)的民族思想。借“老思想、老觀念要淘汰”的意識理直氣壯地接受所謂的新事物,到最后民族精神就在不經意間淡化,則最終會破壞和削弱我們的民族生命力,這正是那些西方敵對勢力想看到的結果。

  第三當代大學生多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獨生子女,他們生活在改革開放蓬勃發(fā)展的階段,生活無憂無慮,父母對子女嬌生慣養(yǎng),真正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只要好好學習,要什么給什么,提出任何要求都能答應。慢慢的在這些孩子內心深處形成一種定式,我是中心,我是重點,任何人都應為我服務,“除了學習什么都不會”成了這代人的特點。經過小學、中學12年的學習,學到的只是課本上的知識,對于什么是民族精神的概念不清楚,更何談去為民族而學,為國家而努力。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依然延續(xù)“我是中心”的思想,滿腦子都是“只能我對不起別人,不能別人對不起我”的霸王思想。他們一方面文化基礎較好,學什么都快,特別是多樣文化,興趣極濃。由于這一代大學生在長年的小學、中學的學習過程中受到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壓力,滿腦子數理化,其他內容都不能涉及。到了大學,學習的自由,知識的多樣,再加上網絡的應用,慢慢形成了思想張揚,不拘一格,琢磨不透;另一方面,自己的人生觀很脆弱,極易改變,如不能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很容易走向異端。我們看到的只是大學生思想活躍,掌握新知識很快,思維豐富可海納百川,但我們沒有看到許多消極的、腐朽的內容也被他們海納了進去,如果不能加以正確的引導,那么他們的思想意識會偏離民族、國家意識的軌道。這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缺失的根本原因。

  當代大學生是當代青年中的先進群體,他們的精神面貌直接代表整個青年一代,他們的思想意識同樣影響著青年一代,他們對國家、民族的看法、言論、行動等都會引起反響,所以,引導他們科學的塑造民族精神,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在當代大學生中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很多,我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是國防教育。因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國防教育,就是要引導當代大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歷史,面對現實,自覺維護國家、民族的安全和尊嚴。同時,通過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的培育,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強烈的國防意識、以及國家防衛(wèi)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我們作為一個發(fā)展中的大國,更需要通過加強國防教育來弘揚民族精神,凝聚全民的智慧和力量,鞏固和加強國防。[2](P231)國防意識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國防教育的源泉,只有兩者有機結合,才能更好的通過國防教育來培育當代大學生的民族精神。

  1 育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是人們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對祖國的最深厚感情,是一個國家民族意識和覺悟的集中反映,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國防精神。列寧曾指出:“愛國主義是由于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的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3](P579-580)愛國主義精神是國防教育的核心內容,中華民族歷來有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屈原投江、蘇武牧羊、岳母刺字,古老的愛國意識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八年抗日戰(zhàn)爭涌現出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的愛國之舉,張自忠浴血前線,為國家、民族死亡決心海不枯、石不爛,馬本齋怒拒日寇誘降,忍者慈母遭敵人折磨抗日到底,屢建戰(zhàn)功……,這些感天動地的民族英雄無不以其崇高的言行證明中華民族的偉大、自尊,他們永遠是光照千秋、熠熠生輝的愛國典范。同時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民族英雄是在我中華民族遭受外敵入侵,鐵蹄蹂躪,背負著屈辱,奮勇抗爭中涌現出來的,歷史再次警示我們沒有強大的國防就沒有強大的國家,就沒有民族的未來。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特別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應具備一種共同的品格, 那就是愛國主義精神。有了這種精神, 就能產生持久的動力和凝聚力, 為自己的祖國奮斗不息。國防教育是增進當代大學生對于祖國的認同,激發(fā)當代大學生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是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有效手段。胡錦濤也強調,要加強國防教育,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全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黨全國關心國防,支持國防,建設國防的濃厚氛圍。[4](P2)通過國防教育,可以使當代大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祖國的可愛與偉大,認識到保衛(wèi)祖國的主權安全,維護祖國尊嚴的重要性,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樹立高度的愛國責任感和使命感。

  2 國防教育培育民族憂患意識

  民族憂患意識體現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十七大報告指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一定要戒驕戒躁,艱苦奮斗”,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憂患意識得新闡發(fā)。

  古人曾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等,無不是古人為了國家的強大,民族的獨立所體現出深深的憂患意識。如今和平與發(fā)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兩大主題。我們抓住這個難得的和平機遇,加快經濟建設的步伐,在為國防建設奠定扎實的物質基礎的同時,對于戰(zhàn)爭,我們始終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西方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通過各種手段想搞垮中國,江澤民同志曾指出:“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冷戰(zhàn)雖已結束,天下并不太平。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西方敵對勢力一刻也沒有放棄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國際上有那么一些人,總是錯誤估計形勢,總想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主權,破壞中國的統(tǒng)一,……一些外國勢力,還利用人權和宗教問題,向我國施加壓力和進行滲透、顛覆活動。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保持高度警惕。”[5](P178-179)作為當代大學生應時刻保持清醒頭腦,隨時做好與敵斗爭的準備,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戰(zhàn)爭時有發(fā)生,切不可忘記戰(zhàn)爭,誰忘記了戰(zhàn)爭,誰就等于消失于地球之上。加強國防教育就是讓當代大學生自覺維護民族和國家利益的意識,這種意識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由于和平的時期太長,人們的戰(zhàn)爭意識在不斷消失,特別是當代大學生,掌握著國家最先進的文化科技知識,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卻淡漠了民族憂患意識,忘記了中國是怎樣從血雨腥風艱難地走過來的,忘記了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顛覆活動,企圖將中國扼殺在資本主義屠刀之下,正因如此,我們要加強國防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認清錯綜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認清戰(zhàn)爭離我們不遠,認清我國安全所面臨的威脅,強化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始終保持對戰(zhàn)爭的清醒頭腦和高度的警惕性。

  國防教育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國防意識,而國防意識是民族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無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美國是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本土已近二百年沒有受到軍事威脅,但國民的國防意識十分強烈;瑞士在宣布成為永久性中立國至今已有180多年,它奇跡般地躲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浩劫,原因何在?其實很簡單,因為瑞士人始終在準備戰(zhàn)爭,一位瑞士官員曾說:“瑞士人踏出左腳是公民,邁出右腳就是軍人。”;以色列兒童從三歲起,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以色列人心目中,最高尚的事業(yè)不是當總統(tǒng),而是成為一名飛行員。

  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只有心懷憂患,時刻警示自己戰(zhàn)爭就在明天,我們的周圍并不安全,頭腦中始終要敲響這樣的警鐘――“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

  3 國防教育培育民族責任意識

  “國無防不立,民無防不安”國防是國家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保證,是維護國家政權穩(wěn)定的基石,沒有一個強大穩(wěn)固的國防,國家的安全和發(fā)展就沒有保障,已經取得的發(fā)展成果也會喪失。[6](P82-86)國防教育能夠以史為鏡,增強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悠悠歷史中,所經歷的無數次安危存亡、榮辱興衰,都直接與國防的強弱密切相連。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一百多年間,中國處在有國無防的境況之下,侵略者的鐵蹄無數次踐踏我們的國土,中華民族從此走上了一條困苦掙扎的道路。但是中華兒女沒有頹廢下去,他們勇敢地昂起頭顱與屈辱抗爭,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苦難的中國終于迎來了解放的那一天。我們當代大學生不應忘掉中華民族的昨天,更不應該丟掉為民族明天去拼搏的勇氣,當代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民族永不倒塌的脊梁,從國防教育中不斷提高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從而化作努力學習、奮發(fā)圖強的精神動力,形成強烈的責任意識,把自己的一切與民族的將來有機的聯(lián)系在一起。

  毛澤東同志曾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的確,青年人特別是新一代的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重任。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精忠報國、前赴后繼才使得我們的國家由弱變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從此中國人民可以昂首闊步于世界人民之中,再也不會低頭于世人面前。我國當代大學生承載著祖國的明天和民族的未來,“少年強則國強”,大學生強則國家威、民族旺。他們,這些當代大學生掌握著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存在著巨大的科學潛力,他們是推動國家走向富強的強大動力,在中華民族和平崛起,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他們一定會成為我們國家恢弘屋宇上無數堅挺的棟梁。

  參考文獻

  [1] 北文.美國救贖[I].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6.

  [2] 鄭水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讀本[J].北京:中國文獻出版,2007.

  [3] 列寧選集,中文第3版[A].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國防基本知識[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5] 江澤民.論國防和軍隊建設[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

  [6] 徐思光.高校國防教育亟待加強與創(chuàng)新[J].中國高教研究,2003,(1).

  軍事理論結業(yè)論文3000字以上篇三:《淺析軍事理論教學與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摘要:民族精神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更是民族凝聚力能夠亙古長存根本保證。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是新時期中華民族精神向前發(fā)展的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務,也是軍事理論教學應承擔起主導性的作用。本文從民族精神、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內容等概念的詮釋入手,論述了軍事理論教學是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載體,并闡明了軍事理論教學過程中對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原則。

  關鍵詞:軍事理論教學;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

  一、民族精神概述

  1、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

  民族精神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更是民族凝聚力能夠亙古長存根本保證。黨的十六大報告對中華民族精神進行了闡述:“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民族精神也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的正確思想,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凝聚力和推動力的一種精神力量。

  2、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內容

  首先,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培育內容。

  愛國主義精神主要體現為抵御外族侵略、謀求民族解放、甘愿自我犧牲的優(yōu)秀品格。新形勢下,愛國主義已經融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yè)中,推動著社會主義的快速發(fā)展,支撐著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斗的精神目標。這些優(yōu)秀的民族品格體現了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也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在當全球化帶來的政治格局動蕩中,某些國家對于我國的領土主權一再侵犯,此時維護國家主權的愛國主義更應該被列入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的內容中。只有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大學生維護國家主權的思想和意識,才能使大學生時刻保持理智清晰的頭腦去看待西方文化滲透對于我國的沖擊,激發(fā)廣大學生乃至全社會的愛國熱情,共同維護國家經濟科技安全等多個方面的利益,保障國家的領土完整,并且以此將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發(fā)揚光大。

  其次,培育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健全品格。

  團結統(tǒng)一體現了中華民的凝聚力,各民族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無論在校園還是在社會中大學生都一定要與各民族的同學和睦相處,并且將團結統(tǒng)一的民族精神牢牢地印在大學生們的民族意識中,使其成為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tǒng)一的牢固紐帶。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中國人民一向本著以和為貴的態(tài)度謀求自身的發(fā)展,作為中國后備力量的大學生更應該將這一光榮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在完善自身的同時也應該積極加入到維護世界和平的隊伍中,反對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破壞世界和平,時刻為世界的和平貢獻自身的力量。大學生只有時刻牢記著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才能在他們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勇于進取和探索,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在當今激烈國際競爭中能夠順利的進行。

  二、軍事理論教學是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載體

  1、軍事理論教學是大學生接受國防教育的主陣地

  2011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fā)《關于加強新形勢下國防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堅持以國防教育法為依據,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國防教育的核心也是愛國主義,兩者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國家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也指出:“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重要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軍事理論》作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的必修課,是大學生接受國防教育的主陣地,因此,軍事理論教學是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載體和重要途徑。

  2、軍事理論教學鞏固和深化了大學生的民族歷史認知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們。”要讓大學生擁有牢固的民族精神意識,就必須要求大學生對本民族的歷史有高度的認知?!盾娛吕碚摗返谝徽隆吨袊鴩馈返谖骞?jié)中國國防歷史,深刻闡述了中國國防的歷史發(fā)展,透過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告訴我們:國防觀念淡薄,必將危及國家的生存,必須加強國防教育,不斷增強國防觀念;武器裝備落后是國防虛弱的表現,必須加強信息化軍隊的建設;人是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必須加強人才培養(yǎng);民族精神是國家興盛的思想之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3、軍事理論教學強化了大學生的民族成就動機

  軍事理論教學強化了大學生的民族成就動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愛國主義是民族凝聚力的內核,民族凝聚力是愛國主義的外在表現,它們在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抵御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fā)揮巨大的作用。軍事理論教材第三章《戰(zhàn)略環(huán)境》,系統(tǒng)闡述了國際戰(zhàn)略環(huán)境的歷史演變與發(fā)展趨勢以及國際戰(zhàn)略形勢,指明了我國周邊安全環(huán)境的現狀和面臨的安全形勢。第四章《軍事高技術》,系統(tǒng)介紹了軍事高技術種類、軍事高技術的發(fā)展趨勢和軍事高技術對現代作戰(zhàn)的影響,強化了軍事高技術與新軍事變革積極推動了中國特色軍事革命。第五章《信息化戰(zhàn)爭》,嶄新的戰(zhàn)爭形態(tài)拓寬了戰(zhàn)爭思維,因此,從世界范圍的軍事科技、政治經濟、國際局勢、意識形態(tài)領域日趨激烈的競爭等方面引起學生的理性思考,強化大學生的成就動機和應對外部挑戰(zhàn)和壓力的心理準備。

  4、軍事理論教學與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辯證統(tǒng)一

  首先,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可促進軍事理論教學。民族精神是國民最深厚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面對現在這個國際形勢紛繁復雜的世界,特別是我國周邊的安全情況,更需要我們用戰(zhàn)略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民族精神,從而重視愛國精神,強化國家主權意識。我國的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軍事理論教學同樣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兩者之間有共同的教育內容,是辯證統(tǒng)一的。其次,軍事理論教學,可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一個民族要獨立,要生存,要發(fā)展,就必須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只有擁有強大無比的民族精神,才能使一個民族在全球舞臺上,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激烈競爭中,挺起胸來,抬起頭來。國家的自尊自信意識是推動人民維護國格的強大力量,也是促成國防觀念形成和增強的內在動力。

  三、軍事理論教學過程中對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原則

  1、正確導向原則

  軍事理論教學必須堅持維護國家安全統(tǒng)一的正確導向,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分析問題時要入木三分,客觀全面地反應現實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以保證學生對問題有清醒的認識,既要看到我們的成就,也要看到我們的不足,特別是潛在的各種矛盾,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夸大我們的優(yōu)勢,在成績面前自我陶醉,這樣會造成學生盲目樂觀!妄自尊大缺乏危機意識;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片面地強調我們的劣勢,這樣容易導致學生產生悲觀情緒。特別是對一些網絡言論,比如網絡上說:美國,想打誰就打誰,英國,美國打誰就跟著打誰,俄羅斯,誰打我我就打誰,日本,誰打我我就要美國打誰,朝鮮,美國打我我就打韓國,中國,誰打我我就罵誰。對這樣一些網絡言論,在軍事理論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不能人云亦云,無原則附和。

  2、居安思危原則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這句話是中華民族的古訓也是軍事理論教材上反復強調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義在于提醒人們:即使我們身處于和平的環(huán)境中也要想到潛藏的危險。隨著國家新安全觀的確立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國防觀念增強國家安全意識。

  增強憂患意識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點內容也是高校軍事理論教學的關鍵所在,“和平與發(fā)展”仍是當前時代的主題,但是和平與發(fā)展兩在主題卻仍面臨重大打挑戰(zhàn)。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領土、民族、宗教、資源等因素引發(fā)的武裝沖突和局部戰(zhàn)爭連綿不斷。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發(fā)展中國家仍有億萬人民處于貧困狀態(tài)。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真正平靜過,局部地區(qū)軍事安全關系緊張,地區(qū)沖突不斷,軍備競賽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由來已久等等這些不安定因素一直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安寧。讓學生明白我國的國防興衰史,學生就能體會到國防建設的重要性;明確了我國國防建設的現狀與不足,我國當前面臨的國際安全形勢及潛在威脅,學生就能增強其憂患意識;掌握了未來戰(zhàn)爭的焦點、戰(zhàn)爭形態(tài)以及軍事技術的發(fā)展趨勢,學生就能自覺地將憂患意識轉化成為祖國繁榮富強而自強奮進的巨大動力。把憂患意識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想當中,強化他們的危機意識、責任意識以及奮進意識,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關注國防、心系國防、振興國防的隊伍中來,這正是國防教育的目標和任務。

  3、民族情感原則

  軍事理論教學,要注重民族理想信念與情感教育。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因此,在軍事理論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新中國建立前后中華民族命運的對比,著重突出宣傳我國的國防建設成就,中國武裝力量的強大、軍事高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特別是航天航空事業(yè)飛速發(fā)展以及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極大地激發(fā)大學生的民族理想信念與情感。

  4、核心價值原則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軍事理論教學中必須體現這一原則,因為大學生是社會發(fā)展的主力軍,他們的思想價值觀念影響著社會的整體風氣,因此大學生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正確引領,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提高大學生對事物的辨別能力,把握社會主流思想,在精神上和行為上都能夠做出正確判斷,對人生價值作出正確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團結大眾的精神動力,大學生只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通過明是非而辨善惡,自覺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蝕,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為社會主義的繁榮富強貢獻自身的力量。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展現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使學生的正能量得到發(fā)揮,成為弘揚民族文化、引領社會風氣、體現道德規(guī)范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實踐者。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大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發(fā)[2004]16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許亞飛.淺析高校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5).

  [4]俞祖華、趙慧峰.中華民族精神新論[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5]孟露.論民族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J].山東:棗莊學院學報,2011(4).

  [6]劉苑.《關于民族精神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04(11).

  [7]趙榮、龍顯清.新編軍事課教程[M].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1.軍事理論的論文范文3000字

2.2017大一軍事理論課論文3000字

3.大學軍事理論論文3000字

4.大學軍事理論參考論文3000字

5.有關大一軍事理論3000字以上的論文

294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