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數學教育論文(2)
小班數學教育論文篇二
《淺談小班數學教育途徑的研究》
摘要:幼兒園數學教育作為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受到廣大幼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如何實施科學化幼兒數學教育的問題也日益成為人們所關注和探討的問題。因此,我們課題組確定了“在整合觀下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指導策略的研究”這一課題,圍繞“不同年齡班幼兒學習數學的有效途徑以及促進幼兒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兩方面進行研究。為此,我們小班教師在整合觀的引領下根據幼兒園數學知識的不同特性和幼兒的學習特點從案例入手引導幼兒通過生活、區(qū)域、游戲這三個途徑幫助幼兒獲得數知識、建構數概念。
關鍵詞:小班數學;途徑;生活;區(qū)域;游戲
中圖分類號:G6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12-0176-04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將幼兒園教育相對劃分為五大領域,數學涵蓋在科學領域之中時,又帶來了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根本變革,它將幼兒園數學的教育目標定位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在內容與要求部分提出:“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yǎng)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這些都涉及到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育途徑等方方面面,使幼兒園教師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因此,我們圍繞“不同年齡班幼兒學習數學的有效途徑以及促進幼兒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兩方面進行研究。而在研究此課題前,我們已經大量研究了如何科學地將科學教育與數學教育相整合的研究,并總結了一些初淺的經驗。但在嘗試整合的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不同的數學知識有其不同的特點,有的是可以采取科學的探究方式去進行深入的學習,而有的如對“量的比較、分類”等知識又只能在生活中去運用,通過運用加深幼兒的認知。此外,還有的又需要反復地與材料互動,在操作的過程中理解數學。不同的學習方式對于不同年齡班的幼兒來說,其學習途徑和指導方式又各有不同。為此,筆者就從小班教師如何在整合觀的引領下,根據幼兒園數學知識的不同特性和幼兒的學習特點,選取適合的學習途徑幫助幼兒獲得數知識、建構數概念。
一、實踐研究中的初步思考
1.選取分析教材內容、目標,為選擇適宜的學習途徑打基礎。在以往的教學中,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根據數學目標投放適宜的操作性材料幫助幼兒獲得數的知識,并沒有細致地思考為什么教,該如何有效地教。而現在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是認真分析教材,尋找重難點、分析該單元的數知識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它的原形存在于什么地方,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幼兒建構,這樣的知識建構對于幼兒從外部的動作到內化的建構過程有什么意義和作用。通過深度剖析,教師明白了我們該如何教,根據教材的內容才能有效地選擇途徑幫助幼兒建構數概念。
2.根據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關注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孩子給予不同的指導支持。掌握、分析幼兒的已有經驗和數學學習心理特點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關鍵點。因此,在研究一個教學活動時,先深入了解本年齡段幼兒學習本單元數知識的學習特點,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適宜的學習目標,教師才能更有效地引領幼兒進行從外部動作到內部轉化的建構過程。但在此過程中,我們還應該明白幼兒的學習雖然存在共性,但同時也存在差異性,我們一定要為不同水平的幼兒提供不同的指導策略及學習操作材料,讓每個幼兒在教師的幫助與引導下都有所收獲與發(fā)展。
3.將教、學與用有機地整合,幫助小班幼兒初步建立生活與數學的最初聯系。幼兒建構樹概念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從外部動作到內部轉化的過程,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因此,在此過程中,如果教師只重視幼兒的知識獲得,而“教”給幼兒很多,實際上是剝奪了幼兒自己獲得發(fā)展的機會。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學”與“用”是至關重要的,只有為幼兒創(chuàng)設學與用的情境,讓幼兒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通過教師進行有效地“教”,并讓幼兒將已獲得的數知識與經驗進行運用,才能讓幼兒將已建立的“信息鏈”與實際生活接軌,也才會讓幼兒體驗到數學對于生活重要和有趣,同時還能幫助幼兒不斷鞏固原有的知識。也只有在這樣的相互作用中,通過刺激幼兒大腦中的“數概念”,幼兒才能獲得主動發(fā)展。
二、實踐研究后的分析
在“整合觀”的引領下,我們逐步以整合、務實、發(fā)展的理念看待幼兒園科學領域的活動,看待幼兒的發(fā)展。在研究中,讓我們更加明白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注定了他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是感性、具體的。他們的認知發(fā)展水平處于前運算階段,其知識、經驗更多地來自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知。他們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相對較短,且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只有將抽象的數學知識滲透于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中,滲透于游戲中,才能讓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激發(fā)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因此,將抽象的數學活動生活化、游戲化不但內容豐富,生動具體,而且幼兒不會覺得離生活太遠,學習過程輕松自然、溫暖親切,能極大地激發(fā)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并產生較好的效果。以下筆者將通過平時教學中的一些案例來談談小班數學教育的有效途徑:
1.以生活環(huán)境為途徑,指導幼兒學數學用數學。生活是個大課堂,許多知識都蘊涵在生活中,數學也不例外。而幼兒一出生便被周圍的世界所包圍,他們必須與環(huán)境互動,才能在探索中獲得發(fā)展。越小的孩子越需要他們在生活中與知識接觸,讓幼兒覺得知識就在身邊,所學的知識可以幫助他們體驗到生活中的快樂。因此,教師可根據對小班教材的分析先將數量、分類、形狀等內容放置在生活環(huán)境中,讓幼兒在生活中找到這些知識的原形,從而通過運用而體驗到數學對我們的幫助。
如:小班感知5以內數量(黃曉蕓教師提供)
活動指導:
第一階段:在生活中感知數量
活動目的:
(1)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數量。
(2)初步體會數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動一:親子游戲“拿一拿”
活動指導:
引導家長在一日生活中,和幼兒玩親子游戲,讓幼兒根據家長的指令,取放相應數量的物品。(從1件物品開始,逐漸增加數量。)
活動二:家里有誰?
活動指導:
指導幼兒將家里成員的照片按順序插在插卡里,重點引導幼兒手口一致地點數照片數量后,講述家里有幾個人,都有誰?
活動三:值日生
活動指導:
(1)以值日生的形式讓每個幼兒輪流參與到為集體服務的勞動中。
(2)指導值日生初步學做餐前準備,幫助能力弱的幼兒放好毛巾,然后指導幼兒將碗、盤、勺子和毛巾一一對應擺放;對于能力強的幼兒則鼓勵他們用點數的方法去取放餐具。
以上環(huán)節(jié)說明了教師充分挖掘了生活中的數學,利用日常生活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幫助小班幼兒初步建立生活與數學的最初聯系。并讓家長參與教學,使家長明白幼兒的數學教育不僅僅是在集體生活中學習,在家庭里也可以利用幼兒熟悉的環(huán)境,在輕松、自然的情況下指導幼兒學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同時,還說明了教師心中裝著目標,她們通過提供機會、創(chuàng)造條件完成目標。因為生活中的數學教育不同于數學課,它是一種自然化的滲透學習,教師可通過為幼兒提供學習機會、給予物質支持等方式來引導幼兒學習數學,從而將數學教育的目標合理地分配到各環(huán)節(jié)中。
例如,在接待來園時,教師與幼兒閑聊:“早上起來你高興嗎?誰送你來幼兒園呀?昨天晚上是自己睡覺,還是和媽媽一塊睡呀?”教師就是通過這樣不經意地與幼兒的交談,有意將其生活經驗與時間概念聯系起來,幫助幼兒完成了時間概念的學習;在入園的環(huán)節(jié),由幼兒自己掛毛巾,一個掛鉤掛一條毛巾感知一一對應;在午餐環(huán)節(jié),由小朋友輪流當值日生,按點數的方法擺放餐具,滲透數量的學習;組織幼兒如廁,分男生與女生在不同的方位,這是教師在向幼兒滲透類的概念。但并不是以上的內容只要在生活中學習就可以了,教師還必須通過集中教學活動幫助幼兒進一步地梳理和指導,從而讓幼兒真正將生活與數學產生連接。因此,在生活化的數學教育中,教師心中要有目標,要將生活中的數學與系統(tǒng)的數學教學進行有機整合,讓幼兒在學與用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內在的聯系。
2.以區(qū)域活動為途徑,指導幼兒學數學。通過理論學習和研究,教師更加明白了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當幼兒在生活中找到數的原形后,并不等于他們已經獲得了穩(wěn)固的數的知識,我們還應該明白幼兒知識的建構與他們的動作是有關的,是在與材料的互動中自主地建構數概念的。因此,具有自主性、操作性特點的區(qū)域活動應成為幼兒學習數學的另一途徑。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又將數量、分類等學習內容放置在區(qū)域活動中,并為不同能力的幼兒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操作材料,使每個幼兒都能與材料互動,從而獲得發(fā)展。
如魚缸中的金魚,我們對能力強的幼兒要求能根據魚缸上的數字標志,在魚缸內擺放相應數量的金魚;而能力中等的能根據魚缸上的數量點的標志,在魚缸內擺放相應數量的金魚;能力較弱的則根據實物的量一一對應擺放。又如,用泡沫板剪成手的形狀,用彩色泡沫紙卷成彩色的圈圈,并為這組材料取了個好聽的名字——“戴戒指”,引導幼兒在手指上套上圈圈,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性。我們都知道孩子喜歡漂亮的物品,對于小班幼兒,色彩越鮮艷他們往往越喜歡,就會給每一個手指上套上戒指,并滿足自己套的過程,套得越多越開心,發(fā)展了孩子的手眼協調性。但是隨著游戲的深入,所提供的圈五顏六色,在積累豐富的經驗后,孩子們自然探索到按顏色的不同分類套在手指上或按顏色間隔套在手指上等,在材料的操作中自然滲透了分類和二維排序的能力,但對于能力弱的幼兒,我們在數量上、顏色上就有所控制。再如,我們的“夾夾子”區(qū)域,我們提供了家庭用夾子,并用KT板切割成幼兒熟悉的各種動物形象,在動物的背后還固定了一個罐子,讓其立體化,這類操作活動既有匹配及科學知識的滲透,又訓練了小班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還與美工活動結合,通過教師提供的數量在柳枝上夾夾子布置班級環(huán)境,這些都凸現了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操作性等特點,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也就要求教師將有意的教育滲透在無意的行為中,讓孩子在與材料的操作獲得愉悅的體驗和成功的滿足感。
3.以游戲為途徑,指導幼兒學數學。喜歡游戲是幼兒的天性,而小班幼兒生性活潑好動,他們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在短短15分鐘的集中教學活動中,小班的幼兒更喜歡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因此,我們覺得有些抽象的數學內容知識可以滲透于游戲中,讓孩子在輕松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激發(fā)孩子對數學的興趣,才會產生較好的效果。
案例片段——活動內容:到圖形樂園游玩記(薛陽老師提供)
第一,活動目標:①鞏固對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認識。②排除大小或者顏色的干擾按圖形的名稱分類。③激發(fā)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并在游戲中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
第二,活動準備:圓形、方形、三角形的各一扇,幼兒每人一個掛袋,內裝1套顏色各異的幾何圖形門票,鋪路的圖形(大小一樣),大小、顏色不同的磁性圖形,磁性黑板,不同形狀的門票箱等。場地布置如下:
第三,活動過程:
首先,師生談話引題:今天老師帶你們去圖形樂園游玩,去圖形樂園時要憑票入園,小朋友身上的掛袋里裝著三張圖形門票,可別弄丟了,我們出發(fā)吧。
其次,過第一道圓形門,先讓幼兒說出樂園門的形狀,然后教師在門上取出游玩須知,說:“請你們取出圓形的門票,投放到圓形的籃子里后進門。”
第一個游戲(在場地一游戲):第一步,請將圓形擺在左邊的直線上,方形擺在中間的直線上,三角形擺在右邊的直線上。第二步,從起點開始雙腳跳過圖形到第二道門。
再次,過第二道正方形門,先讓幼兒說出樂園門的形狀,然后教師在門上取出游玩須知,說:“請你們取出正方形的門票,投放到正方形的籃子里后進門。”
第二個游戲(在場地二游戲):撿圖形,圖形樂園都是不同顏色,不同大小,各種形狀的磁性圖形,請小朋友歸類:圓形的放在圓形的磁性黑板上;三角形的放在三角形的磁性黑板上;方形的放在方形的黑板上,撿完后,師生共同檢查并小結。
第四,過第三道三角形門,先讓幼兒說出樂園門的形狀,然后教師在門上取出游玩須知,說:“請你們取出三角形的門票,投放到三角形的籃子里。”
第三個游戲,“圖形寶寶藏貓貓”(在場地三游戲),教師和幼兒都從地上隨意拿一個圖形放到掛袋里變成相應的圖形娃娃。游戲開始,師生一起念兒歌:“圖形媽媽睡覺醒不了,圖形寶寶悄悄向外瞧,寶寶寶寶愛游戲,輕輕走到外面去。”幼兒藏到各個場地,教師作醒來狀,幼兒聽到“圖形媽媽”的呼喚回到各自的家中,換掛袋,再次游戲。
以上片段說明小班幼兒的數學教育途徑還需要游戲化。教學游戲化活動,正是要求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將教育目標融入游戲中,使游戲成為教學手段。游戲化的程度越高,其手段和過程越鮮明,目的和結果就越隱蔽,教育效果也就越有效。因此,一次成功的數學教學游戲化活動,它本身的設計是否合理,它是純游戲還是帶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不同功能與特點的游戲,它所針對使用的數學內容也大不相同,所賦予的教育意義也有所不同。教師在選擇與設計數學游戲時,不僅要根據內容選擇游戲方式,還應考慮到游戲與教學之間的內在的聯系,它們的結合是否有趣味和合理。有趣的游戲才能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愿望和操作樂趣,而教學的目的性卻是隱性地藏在游戲中。讓幼兒在活動中發(fā)現、感受、獲得或運用到相關的數知識,我們更要注重整個的活動過程。如在上述的案例片段中,小班幼兒通過喜歡的體育游戲,在游戲中他們能通過不同的動作將圖形寶寶送回家,從而體驗游戲的趣味并獲取相應的圖形知識。
總之,在研究后,我們的收獲是讓小班幼兒在自然的生活中、區(qū)域活動中及游戲情境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有利于激發(fā)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獲得了良好的情緒體驗,促進了其智力發(fā)展。但同時我們也深刻地領悟到其實數學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去獲取,而這些途徑和教師的指導方式是可以相互交融和互補的。重要的是教師心中要有目標、有整合觀念,眼中要有孩子。只有讓幼兒的學習與他們的真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才能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從而有效地從外部動作轉化到內部動作而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參考文獻:
[1]張波.關于數學教學中“問題解決”的思考[Z].寶山區(qū)第五屆教育科研成果匯編.
[2]金浩,黃瑾.學前兒童數學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
[3]林嘉綏,李丹玲.學前兒童數學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朱家雄.幼兒園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王振宇.兒童心理發(fā)展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小班數學教育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