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體育養(yǎng)生的理論
傳統體育養(yǎng)生的理論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歷經數千年的發(fā)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和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傳統體育養(yǎng)生的理論有哪些呢?想要知道嗎?下面跟著學習啦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傳統體育養(yǎng)生的理論
一是講究性命雙修、神形俱養(yǎng)或心神并育。中國古哲認為人的生命是精神同肉體的統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也滅也。”因此,中國傳統體育養(yǎng)生在神形、身心的協調發(fā)長中更注重利用一些特殊的運動方式來鍛煉、調節(jié)人的神經系統的機能,這樣才有利于人體功能的優(yōu)化。
二是神經系統與植物或自律神經系統協調發(fā)展。古人把人的神經活動分為元神、識神兩種,即把人生命活動的神經分為兩大系統:其一是主導人的吸收、排泄循環(huán)、生殖等新陳代謝基本生命功能的神經系統部分;其二是主導人的信息意識、運動功能的神經部分,這是人在后天的生活實踐活動中,隨著認識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對植物神經系統的鍛煉,有利于生命功能的整體優(yōu)化。
三是強調適量或適度的人體運動。中國傳統體育養(yǎng)生很注重人體的外部運動,漢代名醫(yī)華佗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古哲人認為人體各種形式的運動對進出生命體內外物質的能量交換,促進人體的血氣流轉有重要作用,但運動量和強度適可而止,避免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運動,這是養(yǎng)生體育與競技體育所不同的。
傳統保健體育功法的特點
(1)既能養(yǎng)生,又能治病
養(yǎng)生,就是“治未病”。如古代醫(yī)學家孫思邈所說:“善養(yǎng)性者,則治未病,是其意也。”旨在通過調養(yǎng)精神和形體來增強體質,提高防病能力,保持健康狀況,此即“養(yǎng)生”之意。人的健康狀況、疾病的發(fā)生與否,都取決于人體正氣的勝衰。《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傳統保健功法通過姿勢的調節(jié)、呼吸的鍛煉、心神的修養(yǎng)來疏通經絡,活躍氣血,協調臟腑,平衡陰陽,從而起到鍛煉真氣、培育元氣、扶植正氣的作用,達到抵御外邪、祛病強身的目的。
(2)強調整體觀,進行以內因為主的運動
整體觀是中醫(yī)理論的指導思想,同樣適用于傳統體育保健功法。“天地一體”、“五臟一體”、“天人相應”等理論認為:宇宙是一整體,人體五臟也是一整體。人生活在宇宙之中,與天地相應;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其生理變化與大自然的整個運動都聯系在一起。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常常直接影響著人體,而人體受自然界的影響也必然相應地產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映,因此人必須善于掌握自然界的變化,必須從天地之和。歷代養(yǎng)生家在著重修煉自身精、氣、神的同時,強調“法于陰陽”、“順應四時”、“起居有節(jié)”,告誡人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只有這樣,才能較好地進行守神、調息、形體的鍛煉,達到強身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3)內外合一、形神兼?zhèn)涞木毠Ψ椒?/p>
所謂“內”,指的是心、神、意、氣等內在的心志活動和氣息的運行;所謂“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體活動。練靜功時一般采用坐、臥、站等安靜的姿勢,結合意念的集中與各種呼吸方法進行鍛煉。姿勢、呼吸、意念三者不可分割,它們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動功由肢體運動、呼吸鍛煉、意念運用三個部分組成。肢體運動表現于外,但要求達到“動中有靜”,即注意力集中,情緒安定,并根據動作變化,配以適當的呼吸方法,達到形、意、氣的統一。這種練功方法,對外能利關節(jié)、強筋骨、壯體魄,對內能理臟腑、通經絡、調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發(fā)展。
(4)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傳統保健體育功法不僅鍛煉價值高,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各自有著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風格特點和運動量,可以不受年齡、性別、體質、時間、季節(jié)、場地和器械的限制。因此,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條件,選擇合適的項目進行鍛煉,這十分有利于傳統保健體育項目的普及開展。通過鍛煉,人們提高了防病治病的能力,增強了體質,增進了健康。
傳統體育養(yǎng)生的理論相關文章:
8.體育基礎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