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名人故事材料
河南的名人故事材料
河南為中華民族主要發(fā)祥地之一,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英才輩出。遠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原人民就創(chuàng)造了著名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跟大家分享的河南名人故事,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河南的名人故事材料1——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公元179年-251年,72歲,(河內(nèi)溫縣孝敬里(河南溫縣招賢鎮(zhèn)),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權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晉宣帝。
司馬懿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周朝,以夏官為司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楚漢間,司馬仰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王,都河內(nèi)。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以為家。自仰八世,至東漢安帝時,生征西將司軍鈞,字叔平。司軍鈞生豫章太守司軍量,字公度。司軍生潁川太守司軍俊,字元異。司軍俊生京兆尹司軍防,字建公。司馬防就是司馬懿的父親(上述內(nèi)容均取自《晉書·宣帝紀》)。晉武帝司馬炎在他的一個詔書稱:“本諸生家,傳禮來久”(《晉書·禮志》),司馬懿為司馬防次子,史書稱他“少有奇節(jié),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晉書·宣帝紀》)。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司馬懿生在亂世中,“??挥袘n天下心”(《晉書·宣帝紀》)。
河南的名人故事材料2——韓非
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后世稱他為韓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采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后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贊賞。公元前234年,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上書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李斯妒忌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道進讒加以陷害,韓非被迫服毒自殺。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fā)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rdquo;“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jù)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zhàn)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jīng)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韓非子·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diào)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zhí)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tǒng)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jù),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fā)展。韓非子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創(chuàng)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河南的名人故事材料3——商鞅
商鞅是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公孫氏,故稱為衛(wèi)鞅,又稱公孫鞅,后封于商,后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后,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在位執(zhí)政十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但最后還是死于自己的法。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秦國貴族多怨。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于鄙”、“不貪商、于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駟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愿收留。后來商鞅回到商邑,發(fā)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fā)兵討之,殺鞅于鄭國黽池,死后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于彤,滅商君之族。 商鞅從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規(guī)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商鞅第一次變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楊寬《戰(zhàn)國史》185頁有這樣一段說明:“《史記秦本紀》說:秦孝公三年„衛(wèi)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為左庶長。‟據(jù)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升衛(wèi)鞅為左庶長。但是《史記商君列傳》說:孝公„以衛(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據(jù)此則下令變法,應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衛(wèi)鞅任左庶長之后。兩說相較,當以后說為是。《戰(zhàn)國策秦策》一說:„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韓非子和氏篇》又說: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國以富強,八年而薨,商君車裂于秦。‟王先謙《集解》認為„八‟上脫„十‟字,是對的。從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衛(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以后,到二十四年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來計,正是18年。”據(jù)此,商鞅第一次變法應在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fā)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河南的名人故事材料4——老子
公元前571年農(nóng)歷2月15日,在世界的東方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即現(xiàn)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鎮(zhèn)降生了一位偉人老子。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學家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當代評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會上僅有一些哲學觀點出現(xiàn),從《老子》開始形成了系統(tǒng)的哲學理論。因此,鹿邑這塊寶地,即是降圣的仙鄉(xiāng),又是東方哲學的發(fā)源地。
據(jù)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號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鬃舆m周,將問禮于老子”。司馬貞《史記索隱》云:“苦之史也??鬃舆m周,將問禮于老子”。司馬貞《史記索隱》云:“苦縣本屬陳,春秋時楚滅陳,而苦又屬楚,故云楚苦縣。”酈道元《水經(jīng)注》稱:“邊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人也,相虛荒,今屬苦,城猶存,在賴游鄉(xiāng)之東,渦水處其陽”,(元初渦河由太清宮南邊改道走太清宮北邊)。翻閱歷代國史,各種詞書,名人論著以及《河南省志》、《歸德府志》、《鹿邑縣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確記載,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zhèn)。史學界、哲學界、宗教界及研老專家,或著書立說,或撰寫老證論文,認為老子生于鹿邑太清宮鎮(zhèn)證據(jù)鑿鑿。據(jù)《毫州志》記載:“太清宮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屬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順治時期,今安徽與江蘇合稱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項“辨訛”,專門考證舊志中的訛錯其中有對李耳的考證。結論是:“李耳,歸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鄰六縣,惟譙、城父二縣今江南境,余俱屬河南。舊志載李耳鳳陽人物中,誤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卻有這樣兩段記載:“太清宮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猶存,舊名紫極宮,唐天寶二年改”。再一段是:“陳摶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歸德府鹿邑縣地,舊志收入穎州,與老子誤同,茲并削之”。寫得明明白白,自動糾正了過去的錯誤記載。一九九一年,新華社合肥五月十日電,報道安徽毫州決定舉行世界老子學術研討會的消息稱:“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稱聃,是與孔子同時代并齊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國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家鄉(xiāng)在與毫州毗鄰的今河南省鹿邑縣”。實事求是,是我們傳統(tǒng)的學風,應該發(fā)揚光大。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經(jīng)》,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大寶藏—也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第一部名著。其內(nèi)容涉及哲學、文學、兵學、美學、醫(yī)學、社會學、倫理學、天文學、養(yǎng)生學,被譽為百科全書。他的清靜無為的學說,一物兩項的轉變率的辯證理論,深邃的天人之際的哲理,兩千五非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和行為。作為文化基因,滲透到人們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之中。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生死觀等各種文化觀念。《道德經(jīng)》不但影響了漢代以來兩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視,已成為世界哲學寶典之一。
看了“河南的名人故事材料 ”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