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之路(2)
社會管理服務由壟斷向競爭的轉變
在傳統(tǒng)的社會管理中,“政府是最習慣于采取壟斷方式進行管理活動的,它常常把競爭看作一種浪費和重復……競爭往往使政府的宏觀調控變得困難”。政府壟斷的方式可以保證廣覆蓋、均等化、低水平的社會服務,但同時也消除了公共服務機構之間進行競爭的動力和壓力。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競爭被逐步引入國家生活的各個領域。但在社會管理和服務方面,競爭機制尚有諸多不足之處。首先,“營利性公共領域”競爭機制缺乏。政府壟斷了部分營利性較強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由于缺乏競爭壓力與風險,政府一方面沒有動力建立成本核算、過程監(jiān)督與績效管理體系,造成冗員過多、成本過高、缺乏創(chuàng)新的局面;另一方面忽視公眾日益多樣化的需求,社會管理服務方式簡單、內容單一、質量低下。其次,投入較多、營利性較差的“強公共領域”的競爭失序。由于營利性公共領域缺乏政府的物質支持和政策規(guī)范,導致了公共領域內赤裸裸的逐利現象,強勢社會服務部門與私人部門相互勾結,壓榨普通公眾。社會管理服務領域的壟斷和競爭失序,造成了公共產品和服務質量差、效率低、公眾不滿意的局面。因此,完善中國社會管理體系的過程不僅僅是破除壟斷、引入競爭的過程,而且要更加注重政府的“補缺位”,發(fā)揮政府在規(guī)范和引導競爭方面的作用。
考慮到上述情況,我國完善社會管理領域的競爭機制時,不能照搬西方的現成經驗,而應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管理中的競爭模式。首先,“補缺位”,完善政府社會管理的職能體系,為社會管理領域的良性競爭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由于過分重視經濟發(fā)展,政府在社會管理領域的職能嚴重缺失,一些公共產品與服務的生產、供給中存在競爭混亂、兩級分化、質量低下的局面。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完善社會管理職能,規(guī)范公共服務的競爭秩序。其次,在市場準入環(huán)節(jié),政府應該嚴格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制度,通過招標的方式選擇信譽良好、技術先進、成本低廉的企業(yè)或非營利組織進行項目合作。再次,在市場監(jiān)管環(huán)節(jié),政府應以公共利益為出發(fā)點,一方面,政府與企業(yè)都應依據法定的合同來確保合作雙方履行各自權利和義務,另一方面,政府須制定完善的績效評估標準、技術標準、價格標準等,迫使企業(yè)以滿足顧客需求為原則,降低產品成本、提高服務質量。最后,應該充分認識到市場競爭的弊端,即市場競爭的利益取向、效率取向和工具取向,可能導致對公平、和諧等價值被破壞,過分強調政府的“退出”只會適得其反。因此在一些公共性較強的領域引入競爭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和確保弱勢群體的利益,真正體現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
社會管理績效評估由一維向多維的轉變
對當代中國社會管理而言,績效評估的導向功能,有助于推動、引導政府社會管理理念和手段的轉變,進而有利于建設高效、透明和負責任的社會管理體制。近年來,中國許多政府部門和事業(yè)單位在借鑒西方績效評估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嘗試建立績效評估體系,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與此同時,中國的績效評估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其中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社會管理績效評估體系不健全,一維傾向嚴重。因此,應該反思和借鑒西方績效評估的經驗,促進社會管理績效評估由一維向多維的轉變。
具體來說,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績效評估指標多維化??冃гu估指標體系應該與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相一致,改變績效進行評估過程中的“唯GDP”的“政績”模式,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科學、合理的績效評估體系。即:發(fā)展與秩序兼顧,效率與公平兼顧,服務產出與社會滿意度兼顧,當前顯性政績與未來發(fā)展?jié)摿骖?,量的指標和質的指標兼顧。其次,績效評估主體多維化,形成各個評估主體功能互補、相互制約的績效評估體系。一是內部評估與外部評估并舉,政府自身的評估與黨的評估、人大的評估、社會專業(yè)機構的評估相結合,彌補政府內部評估的片面性;二是重視績效評估中的公民參與,作為管理對象的社會和公眾對政府社會管理服務有著最直接的感受,因此,應該將社會和公眾的“滿意程度”作為評價公共管理機構績效的全面性、綜合性重要標尺;三是建立和扶持專業(yè)的非政府評估機構,如獨立的調查機構、大學的研究機構、媒體的評估機構等,這些機構因其獨立性可以保證評估結果的相對客觀,并且因其專業(yè)性可以保證評估程序和結果的科學性。再次,多維度地看待績效評估。一方面,充分發(fā)揮績效評估的監(jiān)督作用,客觀的看待評估所展現的積極效果和暴露的問題,根據相關的規(guī)定追究相關主體的責任,并及時改進工作中的不足。另一方面,發(fā)揮績效評估的激勵作用,通過評估建立有序、透明的競爭機制,激發(fā)工作活力,切實增強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同時,也要正確認識績效評估的先天缺陷。由于績效評估的“結果導向”、“效率導向”和“工具導向”,可能會忽視組織員工價值和尊嚴,進而導致“績效評估失靈”,因此采用績效管理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參與式管理、人性化管理等方式,全方位地激勵員工,鼓勵其通過在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與此同時,應當強化對所有社會管理領域以及社會管理主體的社會管理績效的評估,防止出現社會管理績效評估的空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