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共濟失調的針灸治療方法
遺傳性共濟失調是一組以共濟運動障礙為主要表現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慢性進行性變性疾病,大多有遺傳史。根據病理損害的部位,可分為脊髓型、小腦型和脊髓小腦型。針灸對本病的癥狀改善具有一定作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資料,希望您喜歡。
據其癥狀,中醫(yī)學認為本病乃肝腎不足所致。精血虧損,肝陽無所制約,肝風隨之內動,癥見身體搖晃、步履不穩(wěn)、眼球震顫等;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損則筋無所養(yǎng),骨無所充,故見筋脈拘急、骨骼改變等;肝開竅于目,目無血而不視,故視力下降等。
辨證治療
1.脊髓型共濟失調
多在5-15歲發(fā)病,初起走路不穩(wěn),步態(tài)蹣跚,站立時身體搖晃,兩腳分得很寬,閉目時這些癥狀更顯著。以后出現雙手動作笨拙并有意向性震顫。講話含糊不清,肢體軟弱無力,深感覺明顯減退,早期膝反射減弱至消失,肌張力低下,后期呈現痙攣性截癱,病理反射陽性。大多數有眼球震顫或視神經萎縮。骨骼改變很普通,常有弓形足、馬蹄內翻足、足趾攣縮,脊柱后側凸等。
2.小腦型共濟失調
多在20-40歲發(fā)病,初起患者感軀體不平衡,走路不穩(wěn),兩上肢因笨拙及意向性震顫以致不能完成精細動作,構音困難。下肢肌張力增高,形成共濟失調—痙攣步態(tài),可有反射亢進和病理反射。多數患者伴有眼球震顫與視神經萎縮。無骨骼畸形。
3.脊髓小腦型共濟失調
多在成年后發(fā)病,最早癥狀是走路不穩(wěn),呈共濟失調—痙攣步態(tài),以后上肢也出現共濟失調。部分患者伴有視神經萎縮,眼瞼下垂、復視等,無骨骼畸形。
治病準則
本病治宜補益肝腎,佐以熄風。手法宜補。
針灸
主穴:肝俞、腎俞、太溪、太沖、風池、率谷、陽陵泉、足三里。
配穴:1.有上肢癥狀加曲澤、外關、養(yǎng)老;2.有下肢癥狀加環(huán)跳、懸鐘、伏兔;3.有眼部癥狀者加攢竹、太陽、球后。
注意事項
本組疾病大多有遺傳史,治療頗棘手。針灸治療有時能減輕癥狀,而以頭針較有效。
遺傳性共濟失調的針灸治療方法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上一篇: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的針灸療法
下一篇:股骨頭壞死針灸哪些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