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 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的治療方法
臂叢神經損傷是由工傷、交通事故,或產傷等原因引起的一種周圍神經損傷。受傷后患者上肢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遺留終生殘疾。什么是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的資料,歡迎閱讀。
什么是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
新生兒臂叢神經是支配上肢的主要神經,可分為根、干、束3段,各段均有分枝支配相應的肌肉。臂叢神經行經鎖骨與第一肋之間時被胸鎖筋膜固定在肋骨上,然后在肱骨喙突下經過,當外力使第一肋骨喙突間的距離加寬時,臂叢神經受強力牽拉而損傷。分娩時引起損傷的原因主要為頭位分娩的肩難產、胎方位判斷錯誤;臂位分娩時手法不正或后出頭娩出困難、強力牽拉胎肩頸部。臨床表現(xiàn)根據損傷的部位而異,以上于麻痹最多見,典型表現(xiàn)為:患肢松弛懸重于體側,不能做外展、外旋及屈肘等活動。新生兒臂叢神經麻痹,對個人、家庭、社會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臂叢神經炎(paralytic brachial plexitis)又稱神經痛性肌萎縮,病因未明,可能與感染、變態(tài)反應等有關。主要表現(xiàn)以肩胛帶肌為主的疼痛、無力和肌萎縮。發(fā)病急,預后好。頸椎骨關節(jié)病引起的臂叢損害不包括在內。
臂叢神經麻痹是新生兒周圍神經損傷中最常見的一種。由于難產、臀位、肩娩出困難等因素使臂叢神經過度牽拉受損,足月、大于胎齡兒多見。
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原因與預防方法
病因:
1、外傷。閉合性損傷見于車禍、運動傷(如滑雪)、產傷、頸部的牽拉、麻醉過程中長時間將肢體固定在某一位置時,開放性損傷主要見于槍彈傷、器械傷、腋動脈造影、肱動脈手術、內側胸骨切開術、頸動脈搭橋術,頸靜脈血透治療過程中造成的損害亦有報道。
2、特發(fā)性臂叢神經病。又稱神經痛性肌萎縮或痛性臂叢神經炎,也叫Parsonage-Turner綜合征。這種病人常有病毒感染、注射、外傷或手術的病史。此外、偶爾也可發(fā)生Lyme病或立克次體感染。
預防:
1、正確估計胎兒體重:當胎兒頭徑較大時需測肩徑及胸圍,應警惕肩難產發(fā)生。孕婦糖尿病、孕婦身材高大、過期產、曾分娩過巨大兒者要警惕。估計非糖尿病孕婦胎兒體重≥4500g,糖尿病孕婦胎兒體重≥4000g應行剖宮產術。因此產前盡可能準確估計胎兒體重,考慮巨大兒時慎重選擇分娩方式。
2、嚴密觀察產程:妊娠期糖尿病胎兒頭小肩寬,易造成肩難產;非巨大兒頭盆不稱、骨盆入口扁平者,第一產程及第二產程延長,特別是第二產程延長或先露部下降受阻時,肩難產發(fā)生率增高。對于第二產程延長、先露部下降受阻或緩慢,尤其是產前估計胎兒體重》4000g,應警惕肩難產發(fā)生,應放寬剖宮產指征。
3、正確處理肩難產:一旦發(fā)生肩難產應立即處理,防止造成新生兒重度窒息及死亡。常規(guī)側切,增大胎兒娩出空間。
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的治療方法
1、針刺、按摩。
2、固定:用繃帶將患兒手吊在床架上,保持手上舉姿勢。
3、一般治療:對常見的牽拉性臂叢神經損傷,早期以保守治療為主,即應用神經營養(yǎng)藥物,損傷部進行理療,如電刺激療法,紅外線,磁療等,患肢進行功能鍛煉,防治關節(jié)囊攣縮,并可配合針灸,按摩,推拿,有利于神經震蕩的消除,神經粘連的松解及關節(jié)松弛。觀察時期一般在3個月左右,療程較長。
4、手術治療:寶寶臂叢神經開放性損傷,切割傷,槍彈傷,手術傷及藥物性損傷,應早期探查,手術修復,但危險性較高。
臂叢神經損傷危害很大,及時治療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是相當關鍵的。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對孩子的危害是不容小覷的,治療不及時或者不當?shù)?a href='http://m.yishupeixun.net/yangsheng/quanshenhuli/' target='_blank'>護理會導致孩子致殘,所以很多家長很是關注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的治療。
對臂叢神經麻痹,針刺手陽明經穴為主,結合肌電圖提示神經損傷的位置及程度,結合肌肉收縮的方向、損傷神經的走向及支配區(qū)域施行針刺。同時留針給予TDP照射療法,使局部皮膚溫度升高,加速血液循環(huán)加快代謝物和病理產物的消除,提高肌肉的有氧代謝。能量的激活,ATP的增加,又能促進局部滲出物的吸收,使細胞活化旺盛,代謝加強,神經肌肉接頭處的興奮性提高,從而使損傷的神經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盡量減少兒童殘疾。
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護理方法
1、術后1周開始肌肉舒縮運動,并指導患者對未固定的關節(jié)進行主動或被動伸屈運動,每日數(shù)次,有助于改善失神經支配肌肉的血液循環(huán),防止肌肉萎縮,預防關節(jié)僵直。
2、護理臂叢神經損傷要注意做好運動治療及康復訓練。對于開放性臂叢神經損傷修復術后的患者,根據手術方式不同,采取不同的功能練習方法。一般來說,術后3天開始給傷口水平以下肌肉進行按摩,3-5次/d,10min/次,并適當活動未固定的關節(jié),以改善靜脈、淋巴回流,減少腫脹。
3、對于閉合性臂叢神經損傷的患者,護理臂叢神經損傷也要指導患者做主動、被動活動,以健側肢體帶動患肢活動,以促進神經再生。護士指導患者做健側肢體的夾持、伸展、抬臂抬腕動作,最好配合器械鍛煉。每天訓練3-4遍,每遍400-500次。其目的是通過肢體活動興奮下運動神經元,促進神經生長,使動力神經橋接移位支配的肌肉功能恢復。
護理按摩手法:
1、將患兒置于側臥位,患肢朝上。醫(yī)生用多指拿揉三角肌、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要反復拿捏按摩。
2、揉點中府穴、肩睮穴、肩井穴,再拿揉胸鎖乳突肌、斜方肌,點揉頸中穴。
3、將患兒置于俯臥位。輕揉背部1-7胸椎兩側膀胱經的1、2側線,再搓摩扁背部,至皮膚潤紅為宣。
4、多指撥揉肩部肌法:將患兒置于側臥位,醫(yī)生用多指撥揉岡上肌、閣下肌,點大椎、天宗、肩貞等穴位。
5、揉頸部項韌帶及兩側,點啞門、風池穴。
6、上臂旋前、旋后運動法:醫(yī)生用多指撥小圓肌、大棱形肌,作上臂旋前和旋后運動。
看了“什么是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的人還看了:
什么是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 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的治療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