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名詞解釋 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等與自然經濟解體和洋務運動
高中歷史名詞解釋 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等與自然經濟解體和洋務運動
高考歷史有許多名詞的解釋,面對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梳理厘清各類名詞的解釋,小編在此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高中歷史名詞解釋 |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人的本質、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等
生產力性質
生產力的質的規(guī)定性。生產力的物質技術狀況和勞動者的社會結合狀況構成的質的綜合表現(xiàn)。物質技術狀況主要指勞動資料,特別是勞動工具的狀況,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勞動的狀況。勞動者的社會結合狀況主要指集體協(xié)作、個體勞動、實行分工協(xié)作等。
生產力的社會形式
含義有二:一指生產力借以存在和發(fā)展的社會形式,即和生產力狀況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另一指勞動過程本身的社會結合形式,即勞動的社會分工與生產單位內部的組織形式。屬于生產力的范疇。
經濟制度
亦稱“社會經濟制度”,即“社會經濟形態(tài)”,人類社會一定發(fā)展階段上占主要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它規(guī)定了該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性質和方向,構成該社會的經濟基礎,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基礎,為政治法律制度所保護。隨著經濟制度的變革,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必然或快或慢地發(fā)生變革。經濟制度是區(qū)分不同社會制度的根本標志。狹義指組織經濟活動的體制和有關經濟工作的規(guī)章制度。
上層建筑
由經濟基礎所產生和決定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制度組織和設施的總和。與經濟基礎相對的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上層建筑由該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兩部分組成。思想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學藝術、哲學等意識形態(tài)。政治上層建筑在階級社會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主要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jiān)獄、政府機構和政黨、社會集團等,其中國家政權是核心。思想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思想上層建筑為政治上層建筑提供思想理論根據(jù),政治上層建筑為思想上層建筑的傳播和實施提供重要的保證。在階級社會中,上層建筑具有階級性。
政治結構
一定社會中人們政治關系的總和。包括各階級、等級之間的關系,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以及各政治派別之間的關系。政治結構的核心是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關系。具體表現(xiàn)為各階級、民族、政治派別在政治上所處的地位和在法律上享有的權利,通常都在憲法中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政治結構的具體形式是政治體制。依據(jù)不同的階級屬性、歷史條件和民族傳統(tǒng),有君主獨裁制、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等。按國家結構分,有單一制、聯(lián)邦制等。
政治上層建筑
社會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及設施的總稱,社會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政治上層建筑本質上是一種思想的社會關系,它根據(jù)一定的政治法律觀念創(chuàng)設。政治上層建筑被創(chuàng)設出來以后,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反過來支配各個時代人們的觀念和思想。在政治上層建筑中,國家是階級社會整個上層建筑的核心,直接體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具有強烈的階級性。政治上層建筑由社會經濟基礎所派生,其性質決定于經濟基礎,為經濟基礎服務,并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改變。
思想上層建筑
亦作“觀念上層建筑”。社會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及其觀念體系,社會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藝術、哲學等觀念形態(tài)是人們對于各種社會關系的思想和理論,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在階級社會中,作為一定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而存在。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思想上層建筑是政治上層建筑的理論基礎,指導政治上層建筑的建立,論證經濟制度和政治、法律等制度的合理性,對人們的思想意識施加影響,使人們遵守制度,維護秩序。
人的本質
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最根本特性,即人的本質屬性。人的本質是勞動,或者說勞動是人的類本質。勞動把人和動物區(qū)別開來,展示了人的創(chuàng)造性、能動性和社會性。人的現(xiàn)實的勞動,一方面構成人和自然之間的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同時又實現(xiàn)了生產勞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lián)系。因此,人的本質的基礎是一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在階級社會中人是“作為階級的成員處于這種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本質還應從階級關系中得到說明。
人的社會屬性
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人的社會屬性包括:能制造工具進行生產勞動,能進行理性思維,能按一定的倫理道德觀念行動等多方面的內容,其中能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從事勞動是人的本質屬性,其余的各種社會屬性都是在這一本質屬性的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的。人所具有的自然屬性,是其社會屬性的自然前提,它只有依存于人的社會屬性時,才成為人的自然屬性,否則,只能是動物性。人的階級性是人的社會性在階級存在條件下的最基本的表現(xiàn)。
人的自然屬性
人在生物學和生理學方面的屬性。人的自然屬性不是純粹的“自然要求”,而是具有社會內容的生理需要。人的自然屬性區(qū)別于動物的本能性,在于它始終不脫離人的社會性而獨立存在。
《自然經濟解體和洋務運動》易考易錯點
一、近代中國自然經濟瓦解
1、何謂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的對稱。生產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為滿足生產者及其家庭需要的經濟形式?!咀越o自足,男耕女織】
2、自然經濟瓦解
?、僭颍壶f片戰(zhàn)爭,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特權,對華傾銷商品(紗、布)、掠奪原料
(絲、茶)。
②表現(xiàn):紡織分離(進口紗線便宜,所以只有紡沒有織)、耕織分離(進口布便宜,于是不
織布了)
?、弁瓿桑航滩臎]有明確說中國自然經濟什么時候完全解體,不過據(jù)推測最早也要三大改造完成
3、1846年列強對華商品輸出下降原因:
?、僮匀唤洕牡种?主要)
?、谵r民貧困、鴉片貿易使白銀外流導致中國購買力下降
③有的洋貨不符合中國消費習慣
【英國人認為是通商口岸開的不夠多,于是擴大侵略權益,然后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二、洋務運動【1860年代-1895】
1、背景:內憂外患
2、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封建統(tǒng)治【中體西用】
3.指導思想:中體西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西學:西方科學技術;中學:中國封建政治制度與儒家倫理道德文化】
最先提出“中體西用”思想的是馮桂芬,最完整闡述的是張之洞的《勸學篇》(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發(fā)表)
※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梁啟超也會提“中體西用”【這里的中學西學和洋務派的中學西學不同,它將西方政治制度也納入西學】
4.口號:自強(軍事工業(yè))、求富(民用工業(yè))
5.代表人物:奕?、曾國藩【湘軍】、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五人名字順序不能亂】
支持的人被稱為“洋務派”,反對的人被稱為“保守派”、“頑固派”
6.活動——洋務運動:
(1)前期興辦一批軍事工業(yè),如江南制造總局【最大,李鴻章創(chuàng)辦】(安慶內軍械所【最早,曾國藩創(chuàng)辦】)
(2)后期為解決資金問題,興辦一批民用工業(yè),如上海輪船招商局
(3)籌劃海防,建立新式海軍,如北洋艦隊
(4)改革教育,在內創(chuàng)辦同文館,對外派遣留學生
※ 易錯點:
⑴中國的工業(yè)化開始于重工業(yè)(洋務軍事工業(yè))。
?、蒲髣者\動興辦了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不能說是民族工業(yè)、民營企業(yè)、資本主義企業(yè)
7.失敗標志:甲午戰(zhàn)爭清軍慘敗
8.失敗根本原因:只引進技術,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中體西用】
9.積極作用:
(1)邁出中國近代化第一步,引進了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培養(yǎng)了人才
(2)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對外國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小技巧:在做題時切記從材料出發(fā),先是具體然后逐步升華。
如果只能想到一個詞或者一句話,切記要拉伸答案。
高中歷史名詞解釋 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等與自然經濟解體和洋務運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