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時間的六大記憶方法
通過中外歷史的聯系、比較,既可以拓寬知識面,又可以加速對中國近代史相關知識的掌握,使中外歷史形成有機的結合。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歷史時間的六大記憶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時間的六大記憶方法
一、年代特征記憶法
這是幫助學生找出數字特征,來記憶歷史年代的方法。這類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用這些歷史年代數字的對稱來記憶。如公元383年淝水之戰(zhàn): 1616后后金的建立; 1818年馬克思誕生;1919年“五四”運動等。利用數字的重疊加深記憶。(二)是找出歷史事件之間的時間規(guī)律從而憶一系列歷史年代,如《辛丑條約》的簽訂,辛亥革命的爆發(fā),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九。一八”事變,皖南事變的時間分別是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1941年,等距離為10年,只要記住一個其余都容易記憶。(三)是按照年代自然序數的遞增記憶年代,如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的。(四)是利用有些數字的排列規(guī)律來記憶,如整數記憶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自然序數遞增記憶1234年蒙古滅金,1777年,美國獨立戰(zhàn)爭出現轉折點。
二、聯想記憶法
年代聯想記憶方法可分為序列對應聯想、因果聯想、點面聯想,中外歷史同期性聯想,公元前后稱性聯想等,利用這些方法可以加深記憶,達到學習目的,如618年隋朝滅亡,唐朝開國,618是隋唐的分割數;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去掉一個“0”,可以聯想到184年黃巾起義;從辛亥革命開始,每隔一年都有一件大事發(fā)生,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1925年五卅運動等等,由一個年代想到另一個年代,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甚至幾件事,便于加深記憶。
三、對照記憶法
對照記憶又分為同一年代的對照和同樣年數的對照。通過對照讓學生加深記憶。同一年代的對照,如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稅、雅典梭倫改革;1861年,太平天國安慶失守,曾國藩建立安慶軍械所,俄國廢除奴隸制,美國內戰(zhàn)開始;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中俄堪分西北界約記》的簽訂,第一國際的建立。同樣年數的對照, 755年至763年安史之亂、1775年至1783年美國獨立戰(zhàn)爭,1937年至1945年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等,都是經歷了8年時間。
四、推算記憶法
推算記憶法是由某一歷史年代,推算出該年代前后歷史年代的記憶方法。如隋朝是一個短命王朝,僅有29年的歷史,隋朝統(tǒng)一中國的時間是589年,加上29年是618,這個時間既是隋朝滅亡的時間,又是唐朝建立的時間;明朝統(tǒng)治的時間為276年,清朝統(tǒng)治的時間為267年,李自成進入北京是1644年,明朝統(tǒng)治結束。利用這個時間往前減去276年是明朝的開國時間,往后加上267年又正好是清朝滅亡的時間。
五、公元前后對稱記憶法
把公元前后時間數字相同的歷史活動時間聯系到一起記憶。如公元前221年是秦統(tǒng)一,公元221年是蜀國建立,兩個時間剛好前后對稱。還可利用數軸來表示,幫助記憶。
六、比較記憶法
如隋朝建立是581年,統(tǒng)一是589年;元朝正式建立是1271年,統(tǒng)一全國是1279年。通過比較這兩組四個年代分別為兩個王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時間,而且尾數都相同。除上述方法外,具體記憶方法還有很多,如反復記憶法、加減記憶法、坐標記憶法、歸類記憶法、網絡記憶法等。學生自己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去創(chuàng)造更多的方法,明確目的,有意識的記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掌握記憶方法,記住更多的歷史時間,更好地學習歷史學科。
真正理解歷史學科知識特征,掌握歷史學科學習規(guī)律
宏觀上而言,歷史學科知識是把人類文明發(fā)展演進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編纂而成,從而體現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階段特征和發(fā)展趨勢。從微觀上講,就是要了解一個個歷史史實的前因、后果和大致過程。具有時空概念,了解歷史的縱向發(fā)展和橫向聯系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理解了這一點,就會對歷史學科的學習有較好的思想準備。
明確學習任務,做到有的放矢
高二歷史教材采用模塊教學,內容結構是中外歷史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混編而成。再加上囿于篇幅的限制,一些知識環(huán)節(jié)是跳躍性的,缺少必然的關聯,尤其是高二第二學期的兩本選修教材的學習。因此,做好課前預習,明確學習任務,帶著疑問和思考走進老師的課堂,將有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這個學習任務可以是一課的,也可以是單元的。單元導讀建議學生在本單元學習開始前一定要認真閱讀,它是對本單元內容的高度概述,并搭建了本單元的知識框架,而且闡述了本單元的課與課之間的知識聯系。比如必修Ⅲ第三單元的單元導讀,導言首先概述了本單元的內容,展示了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及演進歷程,其次,導言概述了本單元的三個學習要點:希臘先哲對人的價值的闡述;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對人文主義的倡導和弘揚;啟蒙思想家的觀點;第三,導言還指出了思想解放與科學發(fā)展之間的關系。
掌握好基本史實,建立起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
掌握基本的歷史史實,建立起史實之間的聯系的過程通常首先是在課堂上,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因此,確保45分鐘課堂質量是學好歷史學科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和關鍵環(huán)節(jié)。保證課堂質量要做到:一聽,認真聽講,和老師進行有效的思維互動;二記,記錄每課的知識框架,對重點知識進行標注;三內化,老師當堂講述的知識最好能夠在上課時間內進行消化和吸收,不要給自己留下債務。否則,積累的問題越多,時間越長,學生就會成為“負翁”。四憶;是指對重要史實進行強化記憶。歷史學科的學習是建立在基本史實的基礎之上,識記重要史實是必要的,否則,一切都是“無米之炊”。其次,課后的復習和整理,建立起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從一節(jié)課到一個單元,再到整本書。比如必修Ⅲ第一單元的知識,核心知識是講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儒學)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形成 )漢代(出現新儒學,確立主流地位)宋明時期(儒學發(fā)展為理學)明末清初(儒學的批判發(fā)展)。建立起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更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識記。歷史學科的學習切忌把歷史知識孤立開來,形成碎片化的記憶。
歷史知識的運用和遷移,能夠解決不同情境下的問題
記住基本史實是基礎,會靈活運用知識才是王道。在新形勢下的各種考試,題目相對更為靈活,基本上很少考查某種歷史現象“是什么”的問題,而是考查“為什么”或者“你怎么看待”這種歷史現象的問題。比如說高二年級即將面臨的北京市全市會考,主觀題部分就非常注重對學生運用和遷移知識的考查。
高二歷史輕松高效的學習方法
一、注意比較學習法的運用。
世界近代史不僅階段劃分明顯,而且?guī)讞l線索也非常清楚。即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的開展,資產階級思想運動,殖民擴張及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獨立運動等知識在各個階段基本上都有涉及,學習時要注意比較,歸納,概括,找出其共同點和不同點。
如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有17,18世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1848年歐洲革命和19世紀60,70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不同階段發(fā)生革命的相同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發(fā)展,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程度不同決定了不同時期資產階級革命發(fā)生的具體原因,革命的根本任務,革命的進程,革命的結局和影響有很大的差異。
又如思想領域出現的人文主義,理性主義,自由主義等進步思潮,其產生的原因,思想觀點,性質都有相同或相似之處,但處于不同階段的這些思潮其具體主張,歷史作用和影響又有很大的不同。學習時對一些相關歷史事件進行縱向聯系,比較,歸納,就能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認識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提高學習效率。
二、關注小字,插圖和閱讀課的內容。
作為文科班的學生,從高二年就要立足高考,注意知識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小字和插圖是正文的補充,學習時要緊密結合。對教材規(guī)定的閱讀課也要全面了解,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章節(jié)和重要的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是不可忽略的。如第一章第四節(jié)——宗教改革關于英國的宗教改革,第二章的第二節(jié)——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第三節(jié)——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第三章的第二節(jié)——19世紀前期的歐洲和1848年革命等,把這些內容也加以掌握,才能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
三、歷史“死記硬背”也有技巧。
注意中外史結合。中國近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在學習世界近代史時把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如學習“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或“亞洲革命風暴”,就可以聯系“鴉片戰(zhàn)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對兩次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歷史背景,戰(zhàn)爭產生的影響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地位有進一步的了解;學習“歐洲的啟蒙運動”,可以聯系“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認識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對中國革命的影響;學習“工業(yè)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可以聯系中國的“洋務運動”和“中國民族工業(yè)的興起”,對中國工業(yè)化的起步,工業(yè)化的歷程及特點有進一步的認識。
高中歷史時間的六大記憶方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