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生物考試題及答案(3)
【考點】人體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
【專題】類比推理;傳染病和免疫專題.
【分析】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點如表:
組成 功能 免疫類型
第一道防線 皮膚、黏膜及分泌物(唾液、胃液) 阻擋殺死病原體,清除異物 非特異性免疫
第二道防線 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溶解、吞噬和消滅病菌 非特異性免疫
第三道防線 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 產生抗體,消滅病原體 特異性免疫
【解答】解:A、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屬于第三道防線;
B、皮膚和黏膜屬于第一道防線;
C、吞噬細胞屬于第二道防線,免疫器官屬于第三道防線;
D、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屬于第二道防線.
所以,屬于人體免疫第三道防線的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
故選:A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二、非選擇題(每空2分,共40分)
16.如圖為某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食物網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中,圖中沒有標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2)鷹與蛇除構成捕食關系外,還可以構成競爭關系.
(3)當農業(yè)生產大量使用農藥后,鷹體內富集的農藥會最多.
(4)寫出圖中最長的一條食物鏈草→食草昆蟲→青蛙→蛇→鷹.
【考點】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物和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lián)系;某些有害物質沿食物鏈積累.
【專題】結構示意圖;歸納推理;生態(tài)系統(tǒng)專題.
【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
(2)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常見有: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寄生關系等.
(3)環(huán)境中一些有害物質(如重金屬、化學農藥等),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的過程,叫生物富集現(xiàn)象.
(4)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這種關系的,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xiàn)分解者.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結合圖示進行解答.
【解答】解:(1)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等. 由圖可知,該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產者是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為自身的營養(yǎng)物質,又為其他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對各種生物的數(shù)量起決定性作用;消費者有食草昆蟲、青蛙、蛇、鷹、鼠,圖中沒有標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細菌和真菌).
(2)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主要有捕食關系和競爭關系.鷹以蛇為食,它們之間是捕食關系;鷹與蛇都以鼠為食,它們之間又是競爭關系.
(3)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環(huán)境中一些有害物質(如重金屬、化學農藥等),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的過程.因為這些有害物質化學性質穩(wěn)定,在生物體內是難以分解、無法排出的,所以隨著營養(yǎng)級的升高而不斷積累,危害最大的是這一食物鏈的營養(yǎng)級最高的消費者.該生態(tài)系統(tǒng)鷹體內的有毒物質的含量最高.
(4)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計算食物網中食物鏈的條數(shù),先從生產者開始算有有幾個分支,再分別算出每個分支有幾條,最后求出每個分支的條數(shù)和.該食物網有3條食物鏈即:草→鼠→鷹;草→鼠→蛇→鷹;草→食草昆蟲→青蛙→蛇→鷹.其中最長的一條食物鏈是:草→食草昆蟲→青蛙→蛇→鷹.
故答案為:(1)分解者;
(2)競爭;
(3)鷹;
(4)草→食草昆蟲→青蛙→蛇→鷹.
【點評】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食物鏈書寫、計算食物網中食物鏈的條數(shù)等知識.
17.回答下列有關實驗的一些問題
(1)顯微鏡的物鏡有10×和40×兩種,要使視野中觀察到的細胞最大,應選用的物鏡是40×.
(2)某同學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字母“d”位于視野的左上方,要將其移至視野正中央,則應將透明紙片向左上方移動.
(3)在使用顯微鏡對光時,下列四個實驗步驟正確的順序是②①④③.
?、俎D動轉換器,使較大光圈對準通光孔 ②轉動轉換器,使低倍鏡對準通光孔
③轉動反光鏡調出一個明亮的圓形視野 ④左眼注視目鏡,右眼同時睜開
(4)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在刮取口腔上皮細胞前,需向潔凈的載玻片中央滴加的液體是生理鹽水.
【考點】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
【專題】實驗性簡答題;歸納推理;顯微鏡的使用專題.
【分析】顯微鏡的使用包括: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三大步;制作臨時裝片制作的一般步驟包括:擦、滴、撕(刮)、展(涂)、蓋、染.
【解答】解:(1)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的計算是目鏡的放大倍數(shù)乘以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視野就越小,亮度越暗,看到的細胞就越大,應選用40×的物鏡.
(2)顯微鏡下物體和像的移動方向相反.物像“d”位于視野中央偏左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視野中央,應該向左上方移動玻片標本,物像才向右下方移動移到視野中央.
(3)對光時,①轉動轉換器,使低倍鏡正對通光孔,②轉動遮光器,選擇較大的光圈,③然后左眼對準目鏡注視,右眼睜開,④用手翻轉反光鏡,對向光源,光強時用平面鏡,光較弱時用凹面鏡,從目鏡中可以看到一個明亮的圓形視野,光就對好了.所以正確順序為:②①④③.
(4)因動物細胞細胞液的濃度與濃度為0.9%生理鹽水的濃度相差不大.所以為了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tài),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應選用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
故答案為:(1)40×
(2)左上方
(3)②①④③
(4)生理鹽水
【點評】熟練掌握顯微鏡的操作使用方法及臨時裝片制作的一般步驟.
18.在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實驗中,分別對三支試管進行如表處理
1號試管 2號試管 3號試管
饅頭碎屑 饅頭碎屑 饅頭塊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攪拌 攪拌 不攪拌
2滴碘液 2滴碘液 2滴碘液
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三支試管一起放在37℃的溫水中5-10分鐘,以保證酶的量大活性.
(2)此實驗可形成兩組對照實驗.
(3)1號試管不變藍,是因為唾液淀粉酶將饅頭中的淀粉分解為麥芽糖.
(4)在消化道內的消化液中,除唾液、腸液外,還有胰液也能幫助淀粉的消化.
【考點】探究發(fā)生在口腔內的化學消化.
【專題】熱點問題;歸納推理;人體的消化系統(tǒng)專題.
【分析】探究實驗中只能有一個實驗變量,其他因素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tài),這樣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響、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通過分析圖中中的相關信息可知,該實驗設置了兩組對照實驗:A號試管與B號試管以唾液為變量形成一組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A號試管與C號試管以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為變量形成一組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對淀粉消化的促進作用.
【解答】解:(1)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最強的適宜溫度是37℃,因此三支試管都要放在37℃的溫水中5~10分鐘,以保證酶的最大活性.
(2)該實驗設置了兩組對照實驗:1號試管與2號試管以唾液為變量形成一組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1號試管與3號試管以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為變量形成一組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對淀粉消化的促進作用.
(3)將這三支試管都放入37℃左右的溫水中,10分鐘后取出,加碘液并搖勻,滴加碘液后1號試管不變藍;原因是1好試管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為麥芽糖,麥芽糖遇碘不變藍色.
(4)淀粉的消化起始于口腔,口腔里的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夠對部分淀粉進行初步的消化,使淀粉分解為麥芽糖;胃對淀粉沒有消化作用;小腸是將淀粉消化為最終產物的器官,在小腸里含有腸液、胰液等消化液,它們都含有消化淀粉、脂肪、蛋白質的酶,最終淀粉在小腸里被消化成葡萄糖.因此消化道中參與消化淀粉的消化液是唾液、腸液、胰液.
故答案為:(1)37;
(2)兩;
(3)麥芽糖;
(4)胰液
【點評】對照實驗中,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應相同,及實驗變量具有唯一性.
19.我國交通部門近幾年不斷加大對酒后駕駛的處罰力度,但有些人仍置若罔聞,抱著僥幸心理酒后駕車上路,請結合如圖回答下列問題
(1)“醉酒”者常常表示出神志不清,走路不穩(wěn)等現(xiàn)象,這是由于酒精依次麻痹了圖中的①②(填番號)造成的
(2)“紅燈停,綠燈行”是人盡皆知的交通規(guī)則,但是“闖紅燈”現(xiàn)象屢見不鮮.“闖紅燈”屬于條件反射反射.
(3)某人在某次事故中受傷,醫(yī)生用針刺激其指尖,此人表現(xiàn)為有感覺但不能縮手,受傷部位可能是圖中[7]傳出神經.
(4)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但也受激素的影響.
【考點】脊髓和腦的結構及其功能;反射弧的結構和功能.
【專題】文字敘述型圖表題;熱點問題;歸納推理;人體的神經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專題.
【分析】腦位于顱腔內,包括大腦、小腦和腦干三部分,圖一中:①大腦、②小腦、③腦干.
神經調節(jié)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稱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圖二中結構:4感受器、8效應器、5傳入神經、7傳出神經,6神經中樞.
【解答】解:(1)大腦由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大腦半球的表層是灰質,叫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是調節(jié)人體生理活動的最高級中樞,比較重要的中樞有:軀體運動中樞(管理身體對側骨骼肌的運動)、軀體感覺中樞(與身體對側皮膚、肌肉等處接受刺激而使人產生感覺有關)、語言中樞(與說話、書寫、閱讀和理解語言有關,是人類特有的神經中樞)、視覺中樞(與產生視覺有關)、聽覺中樞(與產生聽覺有關);小腦位于腦干背側,大腦的后下方,小腦的主要功能是使運動協(xié)調、準確,維持身體的平衡;神志不清是大腦被麻醉,走路不穩(wěn)小腦被麻醉.
(2)汽車司機看見紅燈停車,是對“紅燈”這種信號的刺激做出的一種反應,此反射過程中,有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語言中樞和軀體運動中樞參與,因此屬于條件反射.
(3)反射必須通過反射弧來完成,缺少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反射活動都不能完成.如果某人的下肢只有感覺,表明1感受器產生的神經沖動能通過3傳入神經傳到5神經中樞,在經過脊髓的白質上行傳到大腦皮層,形成感覺,因此有感覺.但而不能產生運動,表明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可能是4傳出神經或2效應器受損.通過此現(xiàn)象可以證明,脊髓具有反射和傳導功能.
(4)人體之所以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是由于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作用,同時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對人體也有調節(jié)作用;在人體內,激素調節(jié)和神經調節(jié)的作用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人體在神經---體液的調節(jié)下,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因此,人體各項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以神經調節(jié)為主,輔以激素調節(jié).
故答案為:(1)①②;
(2)條件反射;
(3)7傳出神經;
(4)激素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腦的功能、反射弧的概念、組成和功能,要熟練掌握.
20.人的雙眼皮和單眼皮是一對相對性狀(若控制性狀的基因為A和a),如表是某實驗小組對該相對性狀的抽樣調查數(shù)據,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組別 父母性狀(父×母) 調查的家庭數(shù) 子女性狀及數(shù)量
雙眼皮 單眼皮
甲 雙眼皮×雙眼皮 90 72 24
乙 雙眼皮×單眼皮 156 89 81
丙 單眼皮×單眼皮 48 0 58
(1)從甲組可判斷這對相對性狀中的顯性性狀是雙眼皮.
(2)寫出乙組中雙眼皮父親的基因組成Aa.
(3)甲組子女中出現(xiàn)與父母不同的單眼皮性狀的現(xiàn)象,稱為變異.
(4)乙組夫婦已有一單眼皮男孩,他們想再生一個雙眼皮女孩的機率是25%.
【考點】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以及它們與性狀表現(xiàn)之間的關系;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人的性別遺傳.
【專題】數(shù)據分析型圖表題;歸納推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專題.
【分析】(1)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
(2)生物體的某些性狀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當細胞內控制某種性狀的一對基因都是顯性或一個是顯性、一個是隱性時,生物體表現(xiàn)出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當控制某種性狀的基因都是隱性時,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才會表現(xiàn)出來.
(3)一對在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過程中,子代個體出現(xiàn)了親代沒有的性狀,則親代個體表現(xiàn)的性狀是顯性性狀,子代新出現(xiàn)的性狀一定是隱性性狀,由一對隱性基因控制.
(4)人的體細胞內的23對染色體,有一對染色體與人的性別有關,叫做性染色體;男性的性染色體是XY,女性的性染色體是2017年中考生物考試題.
【解答】解:(1)表格中,甲組父母性狀都是雙眼皮×雙眼皮,而子女性狀有單眼皮,表明單眼皮是隱性性狀,雙眼皮是顯性性狀.因此從甲組可判斷這對相對性狀中的顯性性狀是雙眼皮.
(2)乙組中雙眼皮父親遺傳給單眼皮子女的基因一定是a,因此雙眼皮父親的基因組成是Aa.遺傳圖解如圖1:
(3)“甲組子女中出現(xiàn)與父母不同的單眼皮性狀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親子代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性,因此稱為變異.
(4)從圖1看出,乙組夫婦想再生一個雙眼皮孩子的機率是50%;
人的性別遺傳圖解如圖2:
從圖2看出,人類生男生女機會均等各是50%.因此,他們生一個女孩的幾率是50%.
所以,乙組夫婦想再生一個雙眼皮女孩的機率是50%×50%═25%.
故答案為:(1)甲
(2)Aa;
(3)變異
(4)25%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變異概念、基因的顯性與隱性以及會利用遺傳圖解分析解答遺傳問題.
看了“2017年中考生物考試題”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