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基本常識
高中政治基本常識
政治是文科生重要的一課,記憶的東西繁多。為了方便大家復習,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高中政治基本常識,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政治基本常識第一單元生活與消費
1、商品
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只有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才是商品。商品只存在于流通領域。 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
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某種需要的屬性。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一般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tǒng)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因此商品生產者要實現商品的價值就必須生產適銷對路、質量上乘的商品。
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是對立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同時擁有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要實現商品的價值就必須讓渡(轉讓)商品的使用價值;消費者要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必須讓渡(轉讓)商品的價值。
2、貨幣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的職能。除了價值尺度使用觀念貨幣外,其他職能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商品流通與流通手段的公式:商品——貨幣——商品只有兩個環(huán)節(jié)即商品——貨幣,貨幣——商品仍然是商品流通。。
3、紙幣
紙幣是由國家(或某些地區(qū))發(fā)行、強制使用、正在使用的價值符號。
紙幣具有:成本低,易于保管、攜帶和運輸,避免貴金屬在流通中因磨損而流失的優(yōu)點。
紙幣的發(fā)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超過這個限度會有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發(fā)生。通貨膨脹會引起物價上漲,影響人民生活和社會的經濟秩序;通貨緊縮會使商品銷售發(fā)生困難直接阻礙商品流通。兩者的共性是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共給不平衡。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待售商品的價格總額÷貨幣的流通速度(或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待售商品的數量×商品的價格水平÷貨幣的流通次數)。
4、外匯
外匯是指用外幣表示的用于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包括外幣(紙幣和鑄幣)、外幣有價證劵(政府債券、公司債券和股票)、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等。
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
如果100單位的外幣能兌換更多的本幣,則說明外匯匯率升高,本幣匯率降低,外幣升值,本幣貶值。匯率和幣值成正比。
本幣升值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有利于對外投資、不利于吸引外資,能提高本國企業(yè)居民的國際購買力、不利于本國擴大外需,能提高本國國際地位、會加大本國的國際金融風險。本幣貶值則與上述情況相反。因此,必須保持幣值的相對穩(wěn)定。
保持人民幣幣值穩(wěn)定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wěn)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這對人民生活安定、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對世界金融的穩(wěn)定、經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5、信用工具
信用卡、支票是經濟往來中經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信用卡是商業(yè)銀行對資信狀況良好的客戶發(fā)行的一種信用憑證。信用卡具有消費、轉賬結算、存取現金、信用貸款等功能,集存款、取款、結束、查詢?yōu)橐惑w,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的特點。
6、價格
價格是用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的價值,即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價格由價值決定。受供求關系影響。
價格與供求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價格變化會引起需求的變化,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的變化反應程度是不一樣的,如替代品和互補品、生活必需品和高檔耐用品。
價格變化對生產產生重要的的影響。它能夠:調節(jié)生產規(guī)模,即調節(jié)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即資源)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提高勞動生產率,,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
由買方處于主動地位的市場叫買方市場,此時供過于求,價格通常趨于下降。
由賣方處于主動地位的市場叫賣方市場。此時供不應求,價格通常趨于上漲。
7、商品的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即成正比)。與個別勞動時間無關。 社會勞動生產率變化后商品價值量的計算
A、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價值量=原價值量÷(1+提幅)
B、社會勞動生產率降低:價值量=原價值量÷(1--降幅)
8、價值規(guī)律
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等價交換只存在于一個過程,不存在于每一次交換)
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形式:商品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9、消費
生產和消費的關系:、生產決定消費(①生產決定消費對象(內容);②生產決定消費水平和質量;③生產決定消費方式;④生產為消費創(chuàng)造動力)、消費對生產有重要的反作用(①消費為生產創(chuàng)造勞動力;②消費是生產的目的;③消費對生產具有導向作用,合理科學的消費會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fā)展,反之會阻礙生產的發(fā)展;④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yè)的出現和成長。)
消費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是居民收入(當前收入、預期收入、收入差距)和物價水平。 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
發(fā)展生產發(fā)展經濟,增加收入是提高消費水平的主要途徑。
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消費分為不同的類型:按交易方式分為:錢貨兩清的消費、貸款消費、租賃消費。按消費對象分為:有形商品消費和無形商品(有形商品消費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同時進行。無形商品消費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分離的)。按消費目的分為:生存資料(最基本的消費)消費、發(fā)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
人們的消費需求是從低層次逐步向較高層次遞進發(fā)展的。
恩格爾系數恩格爾系數衡量家庭消費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即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家庭總支出×100%。恩格爾系數過大,意味著消費水平較低;恩格爾系數減小,通常表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改善。
人們的消費行為受從眾心理、求異心理、攀比心理、求實心理等消費心理的影響
消費對生產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因此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保護環(huán)境,綠色消費、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
高中政治基本常識第二單元 生產、勞動與經營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要求我們必須大力發(fā)展生產。只有大力發(fā)展生產,才能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充分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
公有制經濟由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兩部分構成
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體現:①就全國而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yōu)勢。在有的地方、有的產業(yè)可以有所差別。②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fā)展起主導作用。
國有經濟指社會全體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經濟。集體經濟是指部分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一種公有制經濟。
國有經濟的地位: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掌握國民經濟的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體現在控制力上,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yè)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 發(fā)展國有經濟的意義:①發(fā)揮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②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和民族凝聚力;③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④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集體經濟是我國農村的主要經濟形式。 發(fā)展集體經濟有利于①實現共同富裕; ②廣泛吸收社會資金; ③緩解就業(yè)壓力;④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稅收。
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待非公有制經濟態(tài)度
國家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得發(fā)展,同時又要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監(jiān)督和管理。 (4)混合所有制經濟
指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聯合生產或經營的經濟形式。即如果是單純的公有制經濟的結合不是混合所有制經濟,單純的非公有制經濟的結合也不是混合所有制經濟。
(5)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
A、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和所有制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其中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非公有制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經濟成分。
B、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作為市場主體在競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即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
(6)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原因
實現這個經濟制度,從根本上說是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決定的,具體說是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
A、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
B、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的而且發(fā)展不平衡、呈多層次性,要求發(fā)展多種所有制經濟。
C、實踐證明,該經濟制度的實施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該經濟制度的建立解放和發(fā)展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
11、我國的分配制度
(1)我國的分配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勞分配
A、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B、按勞分配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是。
在公有制經濟中(共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C、按勞分配包括公有制企業(yè)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和農村經濟中農民承包土地獲得的收入。
D、實行按勞分配,是由我國現實的經濟條件決定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前提;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E、實行按勞分配的意義
實行按勞分配把勞動者勞動的數量與質量聯系起來,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勞動者學習技術,提高勞動技能,從而促進市場的發(fā)展。
(3)非按勞分配
A、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
B、按生產要素分配(包括按勞動要素分配、按資本要素分配、按技術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
C、福利性分配
D、從社會保障中取得的各種收入。
(4)合法的勞動收入與合法的非勞動收入
A、勞動收入指通過勞動獲得的收入。合法的勞動收入包括按勞分配獲得的收入、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和按勞動要素分配獲得的收入。
B、非勞動收入指不通過勞動而是憑借生產要素獲得的收入。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包括按按資本、技術、土地、管理等生產要素獲得的收入和福利性分配、從社會保障中取得的各種收入。
(5)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分配制度原因
A、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
B、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應地就必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總之,生產力決定經濟制度,經濟制度決定分配制度。
即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決定經濟制度,經濟制度決定分配制度。
(5)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
A、收入分配的公平的內涵: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B、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的內涵的途徑
①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為實現社會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證。②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實現社會公平的主要舉措。③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y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
(6)效率與公平
A、效率的含義
指經濟活動中產出和投入的比率,是表示資源利用率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著資源的節(jié)約和社會財富的增加。效率是人類經濟活動追求的基本目標之一。
B、社會主義條件下,效率與公平具有一致性。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沒有效率會導致平均主義和普遍貧困。②公平是效率的保證。只有公平,才能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激發(fā)勞動者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效率。
C、怎樣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a、初次分配首先要注重效率,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鼓勵支持一部分地區(qū)和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
b、初次分配也要兼顧公平,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再分配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政府要加強對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要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入、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d、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過分懸殊。
12、企業(yè)、公司
(1)企業(yè)的含義
企業(yè)是以營利為目的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經濟組織。
附:
A、市場主體指市場上從事交易活動的組織或個人。市場主體可以是組織也可以是個人,從事經濟活動的目的可能為了盈利也可能不是為了盈利。
B、幾個概念的關系
市場主體 > 企業(yè) > 企業(yè)法人 > 公司 > 股份公司 > 上市公司。
(2)企業(yè)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公司制是現代企業(yè)主要的典型的組織形式。
(3)我國法定的公司形式有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資本劃分為等額股份,公司向社會發(fā)行股票籌資,資本必須是貨幣,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轉讓;有限責任公司的資本不劃分為等額股份,不向社會發(fā)行股票籌資,資本可以是貨幣,也可以是技術、廠房等生產要素。
(4)公司的組織機構
決策機構(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及其產生的董事會)、執(zhí)行機構(總經理、副總經理等)、監(jiān)督機構(監(jiān)事會)。
(5)公司經營成功的主要因素
A、制定正確的經營戰(zhàn)略;
B、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yōu)勢;
C、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yè)形象。企業(yè)的的信譽和形象是企業(yè)一種無形資產,企業(yè)的信譽與形象集中體現在企業(yè)的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上。
D、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E、實行企業(yè)兼并與破產制度,增強企業(yè),實現生產的集中和優(yōu)化。
G、加強領導隊伍建設,提高領導者的素質和建立對領導者的監(jiān)督和制約機制。
(6)經濟效益與利潤
A、經濟效益
①經濟效益:指企業(yè)的生產總值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即,經濟效益=生產總值÷生產成本。經濟效益是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的綜合指標。
?、诮洕б娴谋硎痉椒?/p>
資金利用率=(利潤÷全部的生產成本)×100% 成本利潤率=(利潤÷消耗的生產成本)×100%
B、提高經濟效益的內涵
提高經濟效益,就是要降低企業(yè)的生產成本,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生產出更多適合市場需要的商品。 C、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
①依靠科技進步,采用先進技術設備,提高生產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 ②采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水平。 ③實行企業(yè)破產制度。 ④實行現代企業(yè)制度。
?、菝嫦蚴袌錾a適銷對路的產品。
⑥調整經濟結構、產業(yè)結構和產品結構。
D、利潤
指生產總值與生產成本的差額。即,利潤=生產總值-生產成本。 E、經濟效益與利潤的關系
?、俳洕б?生產總值÷生產成本=(生產成本+利潤)÷生產成本=1+(利潤÷生產成本)
②利潤增多,經濟效益不一定提高,還要看利潤的增幅與成本的增幅,若利潤的增幅高于成本的增幅,那么經濟效益就提高;反之,經濟效益就下降。同樣,利潤減少,經濟效益不一定下降,還要看利潤的降幅與成本的降幅;若利潤的降幅高于成本的降幅,那么經濟效益就提高;反之,經濟效益就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