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小學語文論文(2)
s版小學語文論文
s版小學語文論文篇二
三年級是學生習作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邁入作文學習的門檻,總有些畏難情緒,不知該寫什么、怎么寫,總是三言兩語就寫完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幾乎是喊得最響的口號。在實踐中,其用時最多,卻收效甚微。在學習那些文質兼美的課文時,教師只是分析情節(jié),往往忽視了讓學生去感受洋溢在字里行間的情感,課文中生動活潑的語言也如同過眼煙云,在學生腦中不留痕跡。這導致不少學生在習作中思路閉塞,胸中雖有物,口中卻無詞,說話語病多,作文無條理。
為了有效地開展小學語文讀寫結合訓練,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閱讀訓練與作文訓練的關系。
語文是工具。學生閱讀書籍和寫作文章的技能必須通過訓練方能形成。作文在一定意義上說是閱讀的運用,對閱讀有著促進和強化作用。換句話講,讀和寫,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讀是理解,是吸收;寫是表達,是運用。讀和寫的關系實質上是吸收和表達的關系,是學和用的關系。學用必須一致,讀寫必須結合。正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那樣:“作文教學要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所以,讀和寫的緊密結合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整體目標。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中提到:“閱讀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yǎng)料一樣,閱讀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yǎng)料。要做一個社會主義時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的營養(yǎng)料比任何時代都重要。寫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達。把腦子里的東西拿出來,讓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說,或者用筆寫。閱讀和寫作,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
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中還提到:“閱讀習慣不良,一定會影響到表達,就是說,寫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須好好教閱讀課。譬如講文章須有中心思想。學生聽了,知道文章須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說:‘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閱讀課,引導學生逐課逐課地體會,作者怎樣用心思,怎樣有條有理地表達出中心思想,他們就仿佛跟作者一塊兒想過考慮過,到他們自己作文的時候,所謂熟門熟路,也比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總而言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小學語文教學就是聽說讀寫的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但我們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將讀與寫孤立開來。學生的寫作能力得不到訓練,寫作水平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提升。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與說話寫話有千萬個接觸點。教學時,教師要慧眼識才,抓住結合點,促使學生把課文中學到的語言材料、表達方式乃至修辭手法運用于新的語境中,并逐步達到仿中有創(chuàng),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寫作總是先從讀書開始的,讀與寫兩者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轉化,這就構成了讀與寫的結合。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那么,怎樣有效地進行讀寫結合呢?下面就談談我們在小學語文S版第六冊的教學中關于讀寫結合訓練的幾點做法。
一、讀寫結合,以讀帶頭
學生只有通過廣泛閱讀,才能積累語言,才能提高表達能力和接受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樂讀、會讀,我主要是堅持課內為主、課外為輔的教學方式,積極營造讀書氛圍,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在習作這條漫長的路上,三年級的學生就像蹣跚學步的小孩,需要我們扶他們一把,需要我們牽著他們的手走一段,這樣他們才會走得更穩(wěn)、更快。豐富學生的課外讀物很重要,可是學生們不知道讀哪些書,也不知道哪些書適合自己。那么,我們怎樣幫助三年級的學生豐富課外讀物呢?
(一)推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
如上完了《我不能忘記祖國》,可以讓學生閱讀有關宋慶齡生平的文章;學習了《盧溝橋》,可以讓學生搜集“七七事變”“盧溝曉月”的相關資料;學習了《快樂國奇遇記》,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長篇童話《木偶奇遇記》等。
(二)推薦與年齡特點相適宜的書籍
三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識字量已比較豐富,有了一定的評價能力,就可以向他們推薦《格林童話》《十萬個為什么》《綠野仙蹤》等書籍。
(三)推薦與習作要求相關的文章
如第二單元的習作,要求學生制作一份動物小檔案,我們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動物大百科》《動物世界》《昆蟲記》等。
(四)在實踐中豐富并深化教材內容
教師可以大膽地將報紙、雜志、小說等語文信息引入課堂。如第五單元的課文,以“愛”為主線,讓學生感受到了愛的啟迪。我們可以把著名影星濮存昕禁毒宣傳片、國母關愛艾滋病人的廣告引入課堂,讓學生獲得這樣的啟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給予別人更多的關心,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五)有目的、有層次地向學生推薦一些名家名作
如《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名著,教師有時在課堂上可以適當?shù)貜闹薪厝∫恍┚识温溥M行朗讀或解說,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的興趣。
課外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延續(xù)和補充,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學識,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技巧。
二、讀寫結合,從仿做起
讀寫結合有了課外閱讀作為鋪墊,下一步必須通過模仿來實現(xiàn)。也就是說,讀寫結合,我們要從仿做起。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因此,在模仿中練筆也是內化寫作方法最重要的形式。中低年級學生所積累的語言不多,掌握的句式、段式也較少,寫作能力不強。中年級正是打好作文基礎的時候,這個階段往往需要教師扶學生一把,幫助他們提高寫作水平。否則,將出現(xiàn)學生害怕寫作文的現(xiàn)象。教師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文章寫作特點的指導,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規(guī)律和寫作規(guī)范,再結合本班實際指導學生進行仿寫。 仿寫,可以是仿句、仿段、仿篇。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閱讀課文中去學習、借鑒,最終寫好句子。
(一)由簡入深,仿句
如《春天的小雨滴滴滴》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個長句子:“淅淅瀝瀝打在篷頂?shù)牟ɡ税迳?,滴滴答答打在樹林里的葉子上,叮叮咚咚打在鐵皮屋頂上。”我首先讓學生讀兩遍,引導學生領會這個句子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春雨聲音的美。然后讓學生填空后朗讀:( )打在( ),( )打在( ),( )打在( )。讀的時候,突出三個“打在”,讀出句子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后語言的韻律美。接下來出示仿寫內容:“看哪,那天上的白云就像一個神奇的魔術師,一會兒變成了( ),一會兒變成了( ),一會兒又變成了( )……白云真是太神奇了!”開始時,我讓學生自由地根據(jù)自己的想象補充詞語。其中有學生寫道:“看哪,那天上的白云就像一個神奇的魔術師,一會兒變成了(小白兔),一會兒變成了(龍),一會兒又變成了(狼)……白云真是太神奇了!”我抓住機會繼續(xù)引導學生把句子寫具體、寫生動,學生悟性很強,寫出了:“看哪,那天上的白云就像一個神奇的魔術師,一會兒變成了(乖巧的小白兔),一會兒變成了(威武的龍),一會兒又變成了(兇狠的狼)……白云真是太神奇了!”在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下,學生寫出了生動的句子,體會到了運用排比句的好處。
又如,在教學《瀑布》最后一節(jié)時,有一句話描繪了作者沉浸在美景中,如癡如醉的情形:“時時來一陣風,把它吹得如煙,如霧,如塵。”我先讓學生欣賞了一陣風把瀑布細小的水珠吹散的畫面,讓他們感受那水珠輕柔飄逸像“煙”,白茫茫、朦朦朧朧像“霧”,紛紛揚揚像“塵”的情景,然后引導他們說出“如煙,如霧,如塵”就是水珠輕柔飄逸,好像煙一樣,像霧一樣,像塵一樣。在學生有感情地吟誦這句話后,我又讓他們進行補充填空:“天上的月亮,有時如( ),有時如( ),有時如( )。”學生很容易就寫出了:“天上的月亮,有時如(小船),有時如(眉毛),有時如(圓盤)。”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他們加上一些形容詞,把句子寫具體、寫生動。最后,讓學生發(fā)揮想象,用“……如……如……如……”說一句話,這也是“語文百花園一”中“說話”環(huán)節(jié)的一個訓練點。學生自然而然地寫出了很多優(yōu)美的句子:“小花園里的花,粉的如霞,黃的如金,藍的如海。”“春天到,萬物蘇醒,如詩,如畫,如仙。”“天空的白云如一只只綿羊,如一匹匹馬,如一個白色的王國。”
在教材中,還有很多這樣的讀寫結合訓練點,只要我們深入挖掘,引導學生體會、揣摩、運用,就能達到中年段的讀寫目標。
(二)突破關鍵,仿段
段構成篇,寫好段,就能寫好篇。我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段式結構,掌握組句成段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入門悟道。
例如,課文《張衡》的第四自然段就是一個很好的仿段訓練點。我先讓學生了解:課文介紹地動儀,先從整體說起,介紹它的大概樣子(說它像個大酒壇);然后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一部分一部分地說明。也就是說,課文介紹地動儀時是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介紹的。然后,我讓學生仿照這樣的寫法,寫一個自己熟悉的東西。
又如,《盧溝橋》的第二自然段,用了先總后分的方法,寫了盧溝橋設計科學、造型美觀。我們可以讓學生運用先總后分的方法介紹一下家鄉(xiāng)造型美觀的建筑?!洞澍B》的第一自然段也可以作為讀寫結合的仿段訓練點。
(三)挖掘教材,以點帶面,仿篇
如《撈鐵?!芬徽n,課文是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來記敘的:先講鐵牛被大水沖走陷進河底的淤泥里,和尚懷丙主動提出打撈鐵牛,再講懷丙做了哪些打撈鐵牛的準備工作,最后講懷丙是怎樣撈起一只只鐵牛的。
我引導學生理解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來寫作的方法,讓他們知道說話、寫文章都要有次序,如果顛三倒四,別人就會聽不清楚、看不明白。凡是敘述事情的文章,或者以事寫人的文章,都可以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來寫。因為,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個發(fā)生、發(fā)展、結束的過程,這就是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按照這種順序,一步一步地寫,就能清楚、完整地反映事情發(fā)展的過程。這樣,可以使作文寫得條理清楚、邏輯順暢。
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寫,首先要寫事情的發(fā)生,然后寫發(fā)展,最后寫結果,要注意事情前后的連接,可以用上“首先……接著……然后……最后”之類的連接詞。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寫,要注意寫清楚事情的因果關系,要交代清楚做某件事的原因,即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有什么意義,還要交代清楚事情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是順利的還是曲折的。這樣,文章才會有頭有尾。
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寫,并不是像記流水賬那樣,每一筆賬都記下來,而是要突出重點,分清主次,安排好詳略。重點內容要具體、生動、詳細地描寫,次要內容只要簡略幾筆帶過就可以了。如此類推,引導學生掌握按時間先后的順序、按地點轉換的順序、按參觀游覽的順序描寫的寫作方法。我們可以在學生進行了春游活動之后,指導他們按時間先后的順序或參觀游覽的順序練習寫一篇關于春游的作文。
三、讀寫結合,以勤為本
讀寫結合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寫日記,把他們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把生活中感興趣的事寫下來,將積累的知識運用其中,讓學生在日記中自由表達,養(yǎng)成用筆記錄生活的好習慣。按照銀海區(qū)小學語文作業(yè)規(guī)范要求,三年級學生每周完成日記不能少于兩篇,要求感情真摯,有感而發(fā)。只要學生們能堅持寫好日記,他們一定會筆下生花。
只要我們教師能正確引導學生多讀多寫,把讀與寫有效地結合起來,充分地利用教材,發(fā)揮好每篇課文在讀寫結合中的載體作用,就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開展讀寫結合,一是要找到讀寫結合的聯(lián)結點,使讀寫真正結合起來,不流于形式;二是不要把每一次的練習都看成只有作文要求的那點內容。習作不僅要貫穿于閱讀教學始終,還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知道寫什么,才會懂得怎么寫,進而喜歡閱讀與寫作。
s版小學語文論文篇三
問題意識是思維能力的動力,創(chuàng)新精神的基石。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起點,它的行為表現(xiàn)是對事物的好奇、喜歡和探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具備了強烈問題意識的學生,才有可能關注知識方法及其研究過程。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就忽略這點,常常是一堂死氣沉沉的教師演說課或是華而不實的氣氛活躍的,老師和學生的一問一答。因此,我認為要使在沒有現(xiàn)代教學設備的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真正的活起來,必須在語文教學中激活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進行創(chuàng)造性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下面談談我多年來在農村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fā)好奇心,使學生想問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創(chuàng)新的潛在動力,是創(chuàng)新意識的萌芽。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對新出現(xiàn)的情況和新發(fā)生的變化及時作出反應。發(fā)現(xiàn)問題,并追根尋源、激發(fā)思考、引起探索欲望,開始創(chuàng)新活動。因此,我根據(jù)小學生這一特點,激起學生研究問題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引出探索的欲望。
二、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敢問
在語文課上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使學生敢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
1、創(chuàng)設積極寬松的教學情境。在農村語文課堂上,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沒有討論、交流、課堂死氣沉沉,我這幾年嘗試著,與學生多進行情感交流,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沒有害怕感而敢于從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2、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心理環(huán)境。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一種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悅,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給每個學生的提問投以微笑,關注和點頭,允許他們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插話。引導學生敢于對教師、書本上的觀點,提出質疑,要積極提倡學生標新立異、勇于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地思考問題。允許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質疑促思。
三、教給方法、使學生會問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更困難”可見提問并不容易。學生從“敢問”到“會問”,有一個培養(yǎng)和提高的過程。需要教師的示范和引導。
1、以問引文。教師的提問要有啟發(fā)性,要抓住關鍵之處。這樣能夠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中矛盾之處的注意。從而產生相關疑問。
如:《貓》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說貓老實吧――它――貪玩――盡職――”引導學生在這些地方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說貓老實卻又說它貪玩?貪玩又盡職呢?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后,然后通過討論,就會把課文理解得更深,學生的思維也更深化。
2、提供范例。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學生喜歡模仿的又是教師的行為方式,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提問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給學生提供范例。善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測,對同一個問題多層面,多視角地去觀察、分析和思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通過探因求果、正反對比、逆向思維、突破定勢等方法,提出來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問題,長期潛移默化,學生便會由原來的被提問變?yōu)橹鲃犹釂枴?/p>
3、變課堂的“縱向提問”為“橫向提問”。所謂橫向提問就是在課堂上問題不是由教師提出,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再由學生通過思考來自行解決的一種提問方法。由于提問者與回答者在課堂教學中都具有同等的學習者地位,因此這種提問方法與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縱向提問相比,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消除在課堂回答過程中的緊張感,能為推動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和發(fā)現(xiàn)問題,敢議論問題和提出問題,善于回答問題和分析問題創(chuàng)造了條件,使學生有機會在一種既無拘束又較熱烈的教學環(huán)境中提出問題、回答問題。
四、提高認識、使學生善問。
善問是在學生有主動提問意識基礎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問、會問的進一步提高,善問是要問得當,問得明、問得妙。
問得當,是指當問之處才問,不要一有疑就問,每疑必問,應當經(jīng)過充分的思考確實有疑問再提問。那些通過自己的努力,或通過查工具書、向別人咨詢、與同學互相討論便能得以解決的問題,則不必提問。
問得明,是指對問題的表述要清楚、明白。清晰的表達??梢允箚栴}更加明朗,而且還能幫助提問者自己理清思路,為問題更加深入探討和解決提供契機。
問得妙,是指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很高的認識水平,這些問題無法從課本或教學資料中得到答案,必須由學生經(jīng)過理解、分析、推測、歸納等過程將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進行加工。這就需要調動提問者認知方面的所有潛能,有時還要受到自己的興趣、動機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約。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題、敢問、會問、善問、并且把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及時納入教學思路之中,這樣既加強訓練的針對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我們農村語文課堂教學,不管用何種方法,都必須符合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思維和語言為核心,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為根本目的。
猜你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