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第4課頂碗少年評課稿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第4課頂碗少年評課稿
《頂碗少年》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書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老師在參觀其他老師的授課后如何寫評課稿呢?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第4課《頂碗少年》評課稿,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第4課《頂碗少年》評課稿1
2009年四月二日我們傾聽了余應潮老師的一節(jié)公開課《頂碗少年》,從余老師的課中讓我們對如何開展低年段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層的了解,真的是受益匪淺。
對余老師的課絕對不是刻意的褒獎,而是從實際出發(fā),余老師課堂的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標準理念,摒棄了傳統(tǒng)的教師灌輸方式,整一節(jié)課沉浸在快樂的氛圍之中,出色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給學生以智慧,給聽課教師以啟迪。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具體說明: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梢砸姷脤φn文進行整體閱讀教學是非常重要的。課文整體閱讀,就是抓住文章中的一個至幾個重要的教學問題,這些問題要求:既能帶動對全篇文章的閱讀理解,也能帶動學生的閱讀活動,并深入到文章的每一處。在余老師導入新課后,他提出了要做到“一課三練”。即請你勾畫(勾畫出本文的關鍵字詞,并將連成句子);請你評說(自選角度,用成語說出本課的故事,講出原因);請你評析(開頭?結尾?文章的結構?正面的描寫?側面的烘托?…… )
小學對教師語言方面的要求是使用兒童化語言,易于讓學生接受,余老師作為一個年長的男老師,面對天真爛漫的孩子們,能夠做到語言富有親和力,,是難能可貴的。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總是用眼睛看著學生,仿佛對學生的答案充滿希望,更賦予了學生信心,當學生不敢回答問題時,老師選擇的不是放棄他,而是鼓勵他,當學生讀自己寫的話時,老師能夠和學生站在一起,雙手拍拍學生,因為有老師在身旁,所以學生不會產(chǎn)生緊張的心理······雖然這些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但也正是這和藹的語言和親切的舉止使得孩子們能夠以更佳的狀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來。
整節(jié)課設計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個環(huán)節(jié)之間過渡自然,充分體現(xiàn)了板塊式教學的教學模式。整節(jié)課下來,教者不須看書,更不須看教案,輕松自然地與學生一起合作探究,充分體現(xiàn)了學法、教法兼而備之。余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成語形容頂碗少年。學生在勾畫的過程中,教師相機指導,教師的話里字里行間都滲透著對方法的指導,并敢于大膽地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說話中認知,在說話中體驗,在說話中成長。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更是認識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本節(jié)課在操作上充分體現(xiàn)了生本教育。教者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大部分時間用在提問學生,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指導,在放手時間的同時又對時間的把握松緊有度,教師起到了很好的輔導作用。從教學上來看,教師注重“過程與方法”,將“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融入其中,師生互動,寓教于樂,三維目標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
本節(jié)課中,余老師沒有一句批評學生的話,沒有一個輕視的眼神,有的只是老師那一句句“你真棒”的鼓勵,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都不忘對學生進行表揚,讓學生感到自己是快樂的,在老師的眼中是出色的,賞識教育下沒有受傷的孩子,余老師對賞識教育有很深的領悟,并很好地將它運用到課堂中來,值得贊許。
余老師的這節(jié)課是很成功的,使到場聽課的老師受益匪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余老師也是在不斷的學習中才練就的教學功力,但愿每位語文老師都能向他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不斷地進行語文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第4課《頂碗少年》評課稿2
今天,聽了李**老師教的《頂碗少年》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節(jié)語文閱讀課,李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強調(diào)了師生對話的互動,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了學生的感悟、體驗、理解和評價等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真正做到了學生在學語文,在用語文。
本節(jié)課,李老師從生字詞的認讀、理解中導出文章的重點句也是文章的主線“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老師以此為切入點提出問題進而讓學生自由讀文,解決問題。學生匯報時,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圍繞“為什么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這一中心進行。這樣設計,既找準了切入點,又適當?shù)剡M行了變序教學,有利于突破重難點。從而讓學生理解了“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既是作者看了表演發(fā)出的感嘆,也是文章的題眼所在。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不畏艱難、不怕挫折、承受壓力、敢于拼搏的贊嘆。
在指導讀詞語后,教師讓學生了解作者趙麗宏,學生了解很深入,說明課下資料搜集到位,而教師的補充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本節(jié)課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如何閱讀文章,而且使學生明白了道理,小練筆又鍛煉了學生的習作能力,不失為一節(jié)成功的課。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第4課《頂碗少年》教學札記
在本單元的課文中,本課內(nèi)容更加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學習起來更加有同感,借鑒意義更強。因為他們和“他”都是“少年”。本課的內(nèi)容學生是讀得明白,較容易理解的。不需要我多費多少唇舌,我只要適時地多注意提問、引導、遷移、點撥,就能夠完成教學任務。如此,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是新課標倡導的理念,也是自己一直追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境界。只是到了課堂上實際操作中,自己的嘴像擰開的水龍頭,說個不停,唯恐學生學不明白,往往問題無大小,事無巨細,張口就說,沒給學生留出思考、消化、反饋的時間,等于嚼飯哺人,學生嚼不出“饃”的原汁原味,慢慢味蕾會退化的,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毫無幫助,只是為自己按照計劃完成教學任務提供便利,于是學生不能體會“咀嚼”的快樂。久了,把學生培養(yǎng)成了看客、聽客,旁觀者,這與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相違背的。而有時,自己還抱怨學生不愛動腦。豈不知,他們目前的狀況,正是自己有意或無意造成的。課堂怕走兩個極端,一是講得太少,該講的沒有講,學生沒有學到、學會該學的知識,這是儒家所謂的“不及”;另一種情況,自己好為人師,到了課堂上,有時口若懸河,管不住自己的嘴,這是儒家所謂的“過”。以中庸之為德衡之,皆不足取。而我在這兩方面,我或多或少皆有之。特別是“過”的方面,尤為明顯,不免有在課堂上逞才之嫌,要不得。
正確的做法是啟發(fā)式教學,因材施教。知易行難矣!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