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選修四知識點(2)
歷史選修四知識點:列寧
列寧: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
1、領導建立俄國無產階級政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召開,大會通過了"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綱領",布爾什維克黨建立,列寧主義誕生--被稱為"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推動了俄國革命的發(fā)展。
2、領導十月革命: 1)理論上的指導:提出"一國勝利"理論;2)奪權和建設的理論依據:《四月提綱》--提出革命兩個階段: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革命必須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全部政權歸蘇維埃;3)指導武裝起義:《國家與革命》系統(tǒng)論述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4)實踐上的指導:回國領導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3、領導鞏固新生政權:1)退出一戰(zhàn),工作重點的轉移,恢復經濟;2)全國基本建立蘇維埃政權;3)1918-1920年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反對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叛亂取得勝利。
4、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1)"直接過渡"政策--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fā)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不是社會主義探索的正確途徑;2)實行新經濟政策,促使經濟恢復,政權鞏固,為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打下基礎;是列寧對俄國這樣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如何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是一條符合俄國國情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比較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內容農業(yè)實行余糧征集制
實行固定的糧食稅工業(yè)實行工業(yè)國有化
允許本國外國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yè)商業(yè)取消商品貿易,配給制
允許自由貿易分配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
工資級別制,按勞分配影響積極: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保證軍事斗爭勝利;消極:超過限度,不利于提高生產者的積極性,引發(fā)危機
找到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工農支持,經濟恢復、政權鞏固
5、晚年進行理論新探索:對工業(yè)化、民族關系、政權建設和政黨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6、影響:
(1)列寧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fā)展,證明了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一國首先取得勝利。
(2)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對小農經濟占優(yōu)勢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進行了積極探索。
(3)十月革命鼓舞了世界無產階級和殖、半殖地區(qū)人民的革命斗爭。
總之,列寧是偉大的思想家和無產階級革命家,是繼馬克思、恩格斯之后國際無產階級的偉大領袖,他領導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他用自己的智慧、果敢和革命的靈活性為俄國、為世界人民開創(chuàng)了一條走向社會主義的新路。他用實踐經驗證明了社會主義需要市場經濟,對于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歷史選修四知識點:毛澤東
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一> 時代背景:
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農民、民族資產階級等階級救亡圖存的努力相繼失敗;十月革命成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二> 主要經歷
1、投身中國革命(1913--1921年)
(1)原因:關心黑暗落后的社會現實。
(2)主要活動
1)長沙求學,初步接觸社會
2)確立理想:救國救民、改造中國
3)思想變化:從信仰改良主義到信仰馬克思主義轉變
4)投身革命:1920年創(chuàng)辦《湘江評論》轉為共產主義者;1921年參加中共一大,走上革命道路。
2、領導中國革命,建立新中國(1921--1949年)
(1)建黨時期(1921--1923年)
1)1921年參加中共一大,走上革命道路。
2)一大后回到湖南從事建黨和開展工人運動。
3)1923年參加中共三大,與國民黨合作。
(2)國民大革命時期(1924--1927年)
1)1924年參加國民黨一大
2)從事農民問題研究:《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指出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問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
3)在廣州和武漢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
4)撰寫《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提出堅持無產積極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
(3)國共對峙時期(1927--1937年)
1)在八七會議上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
2)1927年領導秋收起義,文家決策,放棄攻打長沙,改向敵人薄弱的農村山區(qū)進攻。三灣改編,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3)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chuàng)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路,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從理論上對中國革命的新道路作了闡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指明正確方向,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4)鞏固擴大革命根據地,形成與新道路適應的游擊戰(zhàn)、運動戰(zhàn)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取得第一次至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5)遵義會議,領導地位確立。"左"傾錯誤打擊,被排擠出中共領導隊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戰(zhàn)略轉移。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選為中央政治局,會后成立三人軍事領導小組,領導紅軍勝利到達陜北,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4)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7--1945年)
1)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發(fā)表《論持久戰(zhàn)》,領導取得平型關戰(zhàn)役、百團大戰(zhàn)等許多戰(zhàn)役的勝利,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zhàn)爭,使中共成為抗日戰(zhàn)爭的中流砥柱,取得抗戰(zhàn)勝利。
2)形成完備的新民主主主義理論:《<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革命分為兩步走--第一步-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社會主義革命,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
3)1942年領導開展整風運動,為奪取抗戰(zhàn)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4)1945年,中共七大,將毛澤東思想確定為全黨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5)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5--1919年)
1)為爭取國內和平民主,揭露蔣介石假和平陰謀,參加重慶談判,達成《雙十協定》。
2)領導人民進行解放戰(zhàn)爭,打敗國民黨,建立了新中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3)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解決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一系列問題。
4)1949年發(fā)表《論人民民主專政》,豐富發(fā)展了馬克思國家學說,為新中國成立做了政治理論準備。
5)1949年10月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3、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1949--1976)
(1)領導人民鞏固政權和恢復國民經濟。
(2)為新中國打開外交局面,爭取和平國際環(huán)境而努力。訪問蘇聯,1950年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進行抗美援朝,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1955年參加亞非會議。
(3)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實行三大改造,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理論(農村--農業(yè)和手工業(yè)改造通過合作社方式,將個體經濟引上集體經濟道路;城市--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通過和平贖買方式,將資本主義經濟改造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1956年底,完成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4)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1)正確探索
①經濟上:1956年春發(fā)表《論十大關系》,標志著毛澤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開始形成一個初步的比較系統(tǒng)的思路。
②路線上: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矛盾、主要任務。
?、壅紊希?957年3月發(fā)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講話("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
?、芪幕希?956年提出"百花齊放(文化上),百家爭鳴(學術上)"的雙百方針。
⑤政黨上:1956年提出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方針。
2)失誤探索
?、俳洕希褐泄舶舜蠖螘h(1958),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1958年發(fā)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②政治上:反右派斗爭擴大化(1957),發(fā)動“”(1966-1976),使左的錯誤達到頂峰。
(5)晚年外交工作突破
?、倩謴驮诼摵蠂暮戏ㄏ?1971)
②中美關系的正?;?1972年)
③中日建交(1973)
?、芴岢鋈齻€世界劃分的思想。
<三>、主要貢獻:
(1)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找到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路。
(2)領導中共和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新中國主要締造者;(3)創(chuàng)造性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4)為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積累了經驗。
<四>、影響:
?、倜珴蓶|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第一次理論飛躍,是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智慧結晶;
②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成果,他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是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
猜你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