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成語哲學
高考政治:成語哲學
文科考生真的很考驗大家的語文能力,特別是哲學部分,隨處可見的文言文、詩歌、成語。這部分考題對考生要求較高,首先你要看懂詩句成語文言文的意思,其次你還要明白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最后你還要根據(jù)題目要求選出正確選項。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常見成語哲學寓意解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政治常見成語哲學寓意解析
一、成語
1、守株待兔
成語違背了物質是運動、變化的觀點,想問題、辦事物沒有從客觀實際出發(fā),把事物的個別現(xiàn)象當成了一般規(guī)律,把事物之間的偶然聯(lián)系當成了必然聯(lián)系。
2、田忌賽馬
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fā)生變化,也能夠引起質變。
3、刻舟求劍
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的形而上學觀點,違背了物質是運動、變化的。
4、揠苗助長
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違背規(guī)律必然要受到懲罰。又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等亦屬此類。
5、按圖索驥
違背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主觀主義觀點,犯了本本主義的錯誤。
6、智子疑鄰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受主觀因素制約,人們立足點不同對客觀事物反映結果也不同。
7、審時度勢
看問題、做事情要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客觀條件結合起來。
8、對癥下藥
體現(xiàn)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們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體裁衣”、“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指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等都包含了這一原理。
9、對牛彈琴
比喻不分對象,用同一方式對待不同的事物,違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張 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屬此類。
10、畫龍點睛
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點,抓關鍵。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賊先擒王”、 “牽牛要牽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屬此理。
11、本末倒置
違背了矛盾主次方面關系的原理,不分主流與支流,主次顛倒。又如,“喧賓奪主”、“得不償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屬此類。
12、唇亡齒寒
體現(xiàn)了事物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如同唇齒相依。又 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同屬此理。
13、竭澤而漁
成語體現(xiàn)的是一種違背事物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它看不到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的關系。只顧眼前利益,忽視了事物前后相繼發(fā)展過程的長遠利益。又如,“殺雞取蛋”、“毀林種田”等,同屬此類。
14、看相知命
成語違背了聯(lián)系的客觀性,把兩種互不相干的事情強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種“聯(lián)系”。 又如,“喜鵲報喜,烏鴉報喪”、“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屬此類。
15、故步自封
成語是形而上學的觀點,它看不到事物的變化、發(fā)展,而是用靜止的觀點對待事物。又 如,“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都屬此義。
16、水滴石穿
體現(xiàn)了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原理,即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質的變化。又如,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鏤”等,同屬一理。
17、適可而止
成語體現(xiàn)了適度的原則。由于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和限度內,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質, 所以,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wěn)定時,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這就是掌握尺寸,堅持適度。又如,“過猶不及”、“物極必反”等都是這個道理。
18、瞎子摸象
成語反映了只認識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現(xiàn)象,而未認識事物的本質。它告誡我們①看事 物要堅持全面觀點,克服片面性;②要獲得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占有感性材料必須全面完整;③要透過現(xiàn)象去認識事物的本質。
19、杞人憂天
成語的錯誤在于否認物質運動的是有客觀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的為轉移。
20、聲東擊西
事物的現(xiàn)象有真假之別,“聲東”是假象,“擊西”是真象,其本質是迷惑敵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縱”、“圍魏救趙”、“項莊舞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同屬此理。
21、買櫝還珠
成語說的是古時候有一人,看到裝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價買了盒子,而把寶貴的 珍珠卻還給了賣者。比喻只看現(xiàn)象,不看本質。
22、邯鄲學步
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向別人學習之前,先要搞清楚別人的經(jīng)驗是不是真的好,是不是適合自己,能不能學得來。如果生搬硬套,機械模仿,只會適得其反,弄巧成拙,貽害無窮。又如,“東 施效顰”、“囫圇吞棗”等同屬此類。
23、諱疾忌醫(yī)
成語的意思是隱瞞疾病,不愿醫(yī)治。它的錯誤在于否認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承認 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學認識的首要前提。
24、吹毛求疵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吹開皮上的毛來尋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別人的缺點,尋找差錯。它的錯誤 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看問題抓不住主流。
25、趨利避害
矛盾是客觀和普遍存在的,我們不能忽視其存在的客觀、普遍性,故而我們 要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掌握矛盾的客觀規(guī)律,以便積極地緩和矛盾,使得事物的發(fā)展朝著人們所向往的有利方面發(fā)展。“揚長避短”也是這個道理。
26、怨天尤人
成語的錯誤在于割裂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
27、釜底抽薪
成語告訴我們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關鍵。
28、防微杜漸
?、倭孔兊揭欢ǔ潭葧鹳|變;②矛盾次要方面影響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
29、胸有成竹
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意識是對客觀事物能動的反映。
30、掩耳盜鈴。
成語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試圖以主觀愿望代替客觀現(xiàn)實。“畫餅充饑”、“望梅止渴”、“鄭人買履”、“削足適履”等,都屬此意。
二、詩句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主觀的能動的。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
2、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物質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統(tǒng)一。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不怕會有浮云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因為人已站在最高層的地方。體現(xiàn)的哲學原理有①因果聯(lián)系:要用因果關系的哲學道理分析問題, 提高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②現(xiàn)象與本質: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透過現(xiàn)象認清事物的本質。
4、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物發(fā)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tǒng)一的原理。這就要求我們在順利時,要想到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樹立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
6、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人們對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難辯的事物,必須透過現(xiàn)象,認識本質,辨別其 真?zhèn)巍?/p>
7、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虛心學習間接經(jīng)驗,認真讀書的同時,一定要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因為間接經(jīng)驗誠然寶貴,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消化、運用、檢驗和發(fā)展。又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是強調處理好直接經(jīng)驗與間接經(jīng)驗的關系。
8、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一切客觀事物都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事物及其運動規(guī)律都是客觀的。
9、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傩率挛锸欠鲜挛锇l(fā)展前途,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fā)展前途的東西;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又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 長江滾滾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等詩句也是這個道理。
10、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只有思想永遠活躍,接受種種不同新思想、新知識,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人類的實踐和認識是永無止境的過程,要求我們不斷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
1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唯物辯證法中事物普遍聯(lián)系和永恒發(fā)展的觀點。
12、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矛盾具有特殊性,我們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3、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
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
14、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15、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事物變化呈現(xiàn)規(guī)律性的表現(xiàn),自然規(guī)律是自然現(xiàn)象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lián)系。
1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統(tǒng)一關系,矛盾雙方的對立無條件存在。
17、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要善于抓住時機,促成事物的質變。
18、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與君指上聽?
?、俾?lián)系的觀點;②矛盾的觀點;③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
19、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
運動和靜止的關系:①靜中有動,動中有靜;②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
20、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矛盾具有特殊性。
看過"高考政治:成語哲學 "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