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海南卷歷史試題及其參考答案
2015年高考海南卷歷史試題及其參考答案
2015年高考結束了,考生們也準備到學校去報道了。2016年的考生們也準備開始第一輪復習,拿到高考真題也會有些緊張,現小編整理了海南高考相關的參考答案,僅供參考!
2015年高考海南卷歷史真題+答案
第I卷
本卷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先秦諸子百家既相互辯難,也相互影響。儒家與法家主張的共通之處是
A.重農抑商 B.強調制度與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視道德與人倫
2. 《三國志》稱秦始皇“罷侯置守,設官分職,不與古同”。這是指秦朝實行了
A.郡縣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3. 西漢初年,皇帝找不到顏色相同的四匹馬來駕車,將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車:到漢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擁有馬匹,“阡陌之間成群”,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會穩(wěn)定經濟得到迅速發(fā)展 B.西域良馬引進與馬種改良
C.游牧民族大規(guī)模地移居中原 D.長期和平使戰(zhàn)馬消耗減少
4.謠讖是帶有一定目的性、被當作預言來傳唱的歌謠。后周時,有人制造“點檢做天子”的謠讖,周世宗為絕后患,撤掉前殿都點檢張永德,以趙匡胤代之。后來趙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這說明謠讖
A.可以預示歷史的走向 B.可以改變歷史的走向
C.與歷史現象吻合屬于必然 D.與歷史現象吻合屬于偶然
5.北宋僧人契嵩說:儒教“大有為”而“治世”,佛教“大無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處雖不同,而同歸于治”。這反映了
A.佛教主動適應社會現實 B.儒、佛開始出現合流
C.佛教成為社會主流思想 D.儒學統(tǒng)治地位發(fā)生動搖
6.元朝時,大規(guī)模的漕糧海運前所未有,海外貿易繁榮,泉州還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這反映出當時
A.重農抑商政策廢止 B.造船航海技術進步
C.內河航運嚴重不揚 D.陸上絲綢之路受阻
7.儒家學說倡導“寬刑慎殺”,強調執(zhí)法有準、量刑有據。明初朱元璋說,“吾之亂世,刑不得不重”。這表明朱元璋
A.力圖為專制集權確定理論基礎 B.試圖以重刑迅速穩(wěn)定社會
C.放棄了儒家的治國理念 D.執(zhí)法無準、量刑無據
8.雍正帝指責地方官員::“此檔青黃不接之際,朕待報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來奏,何雨水糧價竟無一語及之,汝任地方之責,試思寧有大于此事呼?”雍正帝意在
A.強調重農意識 B.關心百姓疾苦
C.申飭官員無能 D.關注地方穩(wěn)定
9.有學者指出,羅馬帝國雖然衰亡了,但它卻把文明留給了歐洲。這一說法的主要依據是,古羅馬
A.開創(chuàng)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進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嘗試
C.奠定了西方法律傳統(tǒng)的基礎 D.提供了治理大國的成功經驗
10.1500~1800年美洲人口結構放生變化,歐洲人、印歐混血人、非洲人、非歐混血人數量不斷增加,餅最終超過美洲原住民。造成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殺
B.歐洲人對美洲不斷的探險和征服
C.外來疾病導致美歐原住民大量死亡
D.歐洲人在美洲大陸的分布越來越廣泛
11.下表為1800~1900年歐洲和中國在世界制造業(yè)產量中所所占額(﹪)
1800 | 1830 | 1860 | 1880 | 1900 | |
歐洲 | 28 | 34.1 | 53.6 | 62 | 63 |
中國 | 33.3 | 29.8 | 19.7 | 12.5 | 6.2 |
據此可知 | |||||
A.傳統(tǒng)手工業(yè)在中國越來越占據優(yōu)勢 | |||||
B.中國所占份額減少緣于制造業(yè)衰退 | |||||
C.工廠的出現加速了歐洲工業(yè)化發(fā)展 | |||||
D.工業(yè)化是歐洲超越中國的主要原因
|
A.海外市場的拓展主導著科技發(fā)明 B.在整體科技實力上遙遙領先與他國
C.政府在科技發(fā)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從歐洲其他國家大量引進技術發(fā)明
13.鴉片戰(zhàn)爭時期,魏源批評當時“御諸內河不若御諸??冢T??诓蝗粲T外洋”的海防主張,認為“守外洋不如守???,守??诓蝗缡貎群?rdquo;。魏源的主張反映了這一時期
A.海禁思想被遠洋開拓思想所取代 B.洋務派開始著手海防建設
C.有識之士主張學習西方海防模式 D.海朝海軍實力遠遜于列強
14.1905年,《大公報》的一則報道陳“有舉人、秀才30多人充當兵勇”。此事成為新聞的歷史背景是
A.戊戌變法的失敗 B.《辛丑條約》的簽訂
C.清末新政的實施 D.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15.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guī)定實行總統(tǒng)制,賦予總統(tǒng)很大權利;其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又對總統(tǒng)權力做出嚴格限制,這一變化主要反映出當時
A.立法服從于政治 B.行政服從于司法
C.從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體臻于完善
16.1919年3月,《申報》報道一名參議院議員指責北京大學某教師“有離經叛道之鼓吹”。這是指該教師
A.拼擊尊孔復古 B.拼擊軍閥統(tǒng)治
C.提倡科學精神 D.提倡民主主義
17.1924年,吉諾維耶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報告中強調“不會再有因新經濟政策而采取的退卻”。此后,黨的許多領導人也紛紛表示,反對“扼殺社會主義因素而復活資本主義”。這表明當時他們認為,新經濟政策
A.已經完成了恢復經濟的任務 B.是特殊時期被迫做出的暫時妥協
C.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D.應該為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所取代
18.20世紀20年代,西歐出現一種新現象:剛剛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人可以從國家有關機構、學會或者工業(yè)公司得到研究資助。這一現象反映出
A.愛因斯坦相對論推動基礎科學研究發(fā)展到新的階段
B.民主體制的普通建立為人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
C.人民認識到科學對技術和生產發(fā)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D.已經形成了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19.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期間,美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加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屬于這類措施的是
A.保持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某種平衡
B.把進口物品平均關稅率從40﹪提高到47﹪
C.廢止不公平競爭慣例使各產業(yè)生產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來價值的50﹪~60﹪之間固定他與黃金的比價
20.20世紀50年代初,法國機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國大多數工業(yè)設備的使用還不到5年;在農業(yè)領域中,通常一名美國農民的產出是法國農民的3倍多,這反映出
A.法美兩國的國民經濟結構存在根本差異
B.歐洲的衰落和美國的崛起已經顯露端倪
C.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發(fā)展差距明顯
D.經濟一體化成為各國的必由之路
21.近代中國在不同時期學習西方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五四運動之前大致經歷了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個層面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緣于
A.對西學認知的程度 B.社會變革進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學的力度 D.傳統(tǒng)文化勢力的強弱
22.據統(tǒng)計,1945年8月,國民政府的法幣發(fā)行量累計為5569億元,三年后增至604.6萬億元。引發(fā)嚴重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是國民政府
A.償還大量外債 B.貪污腐化成風
C.軍費開支巨大 D.縱容官僚資本膨脹
23.1956年,浙江溫州有合作社曾實行包產到戶,到1957年溫州地區(qū)實行包產到農戶占入社農戶的15﹪,與此同時,四川、廣東、安徽等省一些農業(yè)社也先后實行了包產到戶。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實行包產到戶。這一現象反映了
A.農村基層政權管理體制薄弱
B.市場經濟在農戶經營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層的探索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奠定基礎
D.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進
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國職工人數從3101萬猛增至5969萬。這主要是因為
A.第一個五年計劃順利完成 B.“大躍進”中大辦工礦企業(yè)
C.公私合營后國營企業(yè)職工大增 D.人口增長造成大量勞動力剩余
25.1971~1978年,我國共援助37個第三世界國家建成了470個項目,超過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項目總和,對外經濟援助的支出為前16年總和的109﹪。這反映了
A.中國綜合國力迅速提升 B.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
C.世界殖民體系徹底瓦解 D.經濟援助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手段
28.(14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
美國《邦聯條例》和1787年憲法內容比較表
《邦聯條例》 | 1787年憲法 | |
立法機構組織 | 一院制國會 | 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國會 |
立法機構成員的構成與產生 | 每邦在國會的代表2~7人;各邦立法機構按年度指派代表。 | 每州2名參議員,由各州州議會選舉產生;各州選民選舉產生的眾議員組成眾議院。 |
行政首腦 | 無 | 合眾國總統(tǒng) |
征稅權以及征稅方式 | 諸邦有征收稅金,向其他邦征收關稅的權力。 | 國會有權規(guī)定并征收稅金、關稅、輸入稅和貨物稅;征稅法案應首先在眾議院提出。 |
批準生效 | 交給諸邦的立法機構審議,如果同意,授權他們在國會的代表批準。 | 經9個州制憲會議批準,即足以使本憲法在各批準州成立。 |
——摘編自(美)米爾奇斯等《美國總統(tǒng)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與邦聯制相比聯邦制有何特點。(6分)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確立聯邦制的意義。(8分)
請考生在第29、30、31、32、33五道題中任選一題做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
第一題計分,并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題號后的方框涂黑。
29.(12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實行政府兵制,在長安附近各州設置軍府,選揀均田農民擔任府兵衛(wèi)士,府兵衛(wèi)士免除租調力役,自備資糧,定期輪流宿衛(wèi)京師或充當邊兵,隨著均田制的逐漸破壞,農民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衛(wèi)士不能按時更番輪替,邊兵久征不遠,難以自備資糧,“浸以貧弱,逃亡略盡”,府兵制瀕于瓦解,開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張說建議,募兵13萬,充當京師宿衛(wèi);開元二十五年,根據邊防需要,“招募丁壯,長充邊軍,增給田宅,務加優(yōu)恤”,由朝廷供給資糧,長期戍邊。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來的邊兵,至此,征發(fā)均田農民擔任衛(wèi)士的府兵制演變?yōu)槌⒐┙o資糧的募兵制。
——摘編自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等
根據材料,說明唐玄宗時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內容。(7分)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玄宗時期兵制改革的影響。(5分)
30.(12分)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材料
19世紀30年代初,英國議會改革運動達到高潮,1830年11月,抵制改革的威靈領托利黨政府在議會選舉中慘敗,被逼下臺,格雷伯爵接任首相,組成輝格黨政府,并于1831年3月1日提出議會改革法案,法案在下院兩次通過,但被托利黨占多數的上院接連否決,當法案在下院第三次通過時,格雷要求國王冊封50名改革派貴族,進入上院,以保證法案在上院通過,國王拒絕了這個請求,于是,輝格黨政府總辭職,威靈領受命組閣,國內立即掀起抗議浪潮,1832年5月,下院通過對格雷內閣的信任案;又通過決議,宣布下院永遠不接受由托利黨政府提出的任何建議,國王走投無路,被迫召回格雷內閣,并準備冊封足夠數量的新貴族,此時托力黨認識到改革已是大勢所趨,主動放棄了抵制,6月4日,改革法案終于在上院通過,6月7日,法案獲國王批準成為法律。
——摘編自(美)亞當斯《英國憲政史》
根據材料,概括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得以通過的原因,(6分)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過對英國政治民主化的意義。(6分)
31.(12分)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
材料
國際聯盟盟約規(guī)定:各締約國為促進國際合作,并保證其和平與安全起見,特允承諾不從事戰(zhàn)爭之義務,維護各國間公開、公正、榮譽之邦交,嚴格遵守國際公法之規(guī)定;國際聯盟大會有權處理屬于國聯行動范圍以內或影響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項,大會的決議,除盟約另有規(guī)定者外,均需出席大會的成員國一致通過;行政院由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四個非常任理事國的代表組成,有權處理屬于國聯行動范圍以內或影響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項,行政院的決議,除盟約另有規(guī)定者外,均需出席行政院會議的理事國一致通過,如發(fā)生盟約所禁止的戰(zhàn)爭時,行政院可就制裁提出建議。
——摘編自于琳琦《國際聯盟的歷程》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國際聯盟與聯合國宗旨的共同之處。(3分)
與聯合國相比較,國際聯盟在組織和表決程序方面存在哪些缺陷使其宗旨難以實現?(9分)
32.(12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
立憲政治,以代表國民公意為準則,而最適于運用此制者,則莫如政黨政治,政黨政治與責任內閣是聯為一體的,蓋必使國會占多數之政黨,組織完全政黨內閣,方舉責任內閣之實。
(政黨)貫徹國利民福之薪向,進而組織政府,則成志同道合之政黨內閣,以其所信之政見,舉而措之裕如,退而在野,則使他黨執(zhí)政,而已處于監(jiān)督之地,相摩相蕩,而政治乃目有向上之機。
——摘編自宋教仁《國民黨宣言》《代草國民黨之大政見》等
根據材料,概括指出民國初年宋教仁關于政黨政治的主張。(6分)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教仁政黨政治活動的作用。(6分)
33.(12分)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材料
福建土樓產生于宋元時期,經過明清的發(fā)展,逐漸成熟,并一直延續(xù)至今,福建土樓最集中于博平嶺的東西兩坡,該地區(qū)山巒起伏,地勢陡峭,可耕地少,野獸出沒,盜匪橫行。
土樓結構的特點是中軸對稱、有強烈的向心意識,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如五鳳樓,平面形式為“三堂兩橫”式,中軸線上為“三堂”,即下堂(門廳)、中堂(祭祀及客廳)和后堂(尊長住所),一樓之內一般居住著一個家族,房舍根據“長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則安排,最高長輩具有絕對權威,同樓人有著“同居同財”的傳統(tǒng),共同享有樓內公共財產,許多土樓內還專設學堂,族人中有取得秀才以上科場功名者,都在祠堂前豎石筆一對,以示褒揚。
——摘編自林嘉書《土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福建土樓形成的原因。(6分)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土樓所體現的宗族特點。(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