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裝幀的傳承和發(fā)揚的論文
書籍裝幀的歷史已經很久遠了,那么你想知道書籍裝幀的傳承和發(fā)揚的論文有哪些嗎?下面由學習啦小編向你推薦書籍裝幀的傳承和發(fā)揚的論文,希望你滿意。
書籍裝幀的傳承和發(fā)揚的論文 篇【1】
摘要:書籍作為歷史的產物,是文化的結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源。書籍裝幀設計伴隨著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而不斷變換著角色,從單純的“傳道受業(yè)解惑”到現代需求復雜的“內外兼修”,甚至發(fā)展到強調視覺審美需要的范疇,其間有著太多的轉變。隨著物質條件需求的增強,人們漸漸的疏遠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對于現代的書籍裝幀既要有中國個性,又要能夠滿足當代國人的心理需求。如何從傳統(tǒng)文化入手,為讀者指明一條心靈回歸之路。
關鍵詞:書籍裝幀; 傳統(tǒng)文化;傳承
書籍裝幀設計作為一門獨立的造型藝術,通過讀者眼觀、手觸、味覺、心會,領略書籍精華神韻的同時,得到暢快的精神享受,這正是書籍裝幀設計整體性原則的根本宗旨。對于當代的書籍設計來講,我們不僅要尊重傳統(tǒng)文化,重視歷史傳承,更應具有中國化的符號特征。中國當代本土情結思潮在視整體性原則的基礎上,巧妙的運用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作為設計語言,將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貫穿其中,也使得這種本土情結躍然紙上。
1 文字
中國文字經歷了象形符號、甲骨、金、篆、隸、楷、印刷字體等演變形式,使?jié)h字多元化的面貌擁有了眾多的審美功能,也給當代中國的書籍裝幀設計提供了發(fā)揮創(chuàng)意和無限變化的機會。在書籍裝幀設計中文字只能起到傳達作用,通過多種設計手段的運用,使書籍產生出豐富的表情。而中國的書法藝術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形式,是世界民族藝術殿堂的瑰寶,它簡單的要素、復雜的表現手法、靈活多變的線條,給書法藝術帶來了無窮的吸引力。
象形化的漢字和圖形化的書寫效果合二為一,使得書法藝術效果在書籍裝幀設計藝術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書籍本身就是文化、語言、文字的傳承者,書籍裝幀設計不僅在封面扉頁乃至插圖的圖形設計中利用書法藝術的形式來達到特定的審美效果,還能運用漢字的力量,在正文內容上發(fā)揮作用。例如圖一《朱熹大書千字文》碑帖作品中為了表現著名書法家朱熹粗獷、豪放、瑰麗、灑脫的書法風格,特意將函套設計成仿宋代雕版印刷的形式,以皮帶相連,如意木扣鎖合,上面雕刻一千個反向的文字,以尋求一種古樸、大氣的外部形態(tài)。內冊封面以三種不同顏色的紙印刷中國傳統(tǒng)書法筆畫:點、撇、捺作為上中、下三冊不同的區(qū)分符號,形式上既統(tǒng)一又各富變化,將中國傳統(tǒng)的書法藝術精神融于其中,以達到外部造型和內部精神的統(tǒng)一、和諧的視覺效果。
還有一位叫呂勝中的大學老師,匯集了有關漢字的圖象資料,出版了一本叫做《意匠文學》(圖二)的書,將民間文字的圖象符號特質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中國漢字的想象力、象形性終于從沉睡中被喚醒。這本書的書籍裝幀設計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字上下盡了工夫,不僅將傳統(tǒng)文字與傳統(tǒng)圖案相結合,在裝幀形式上也特別考究的運用了線裝的復古題材,將文字的魅力襯托得一覽無余。
2 圖像
在書籍裝幀設計藝術中,圖象是輔助傳達文字內容的設計要素。它的首要宗旨是對文字內容作出清晰的視覺說明,從形式上對書籍起到裝飾和美化作用,再則是從意境方面對作品作出內在意義的解讀、發(fā)現和挖掘。
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對圖象表達的形式美的追求是非常重視的,對于民間藝術的特色歸納,民藝專家張道一教授指出:“傳統(tǒng)民藝有四項特質――俗、野、粗、簡。‘俗’不是庸俗,而是能體現大眾的心聲;‘野’并非狂野不馴,而是情感的自然抒發(fā);‘粗’不指鄙陋,而是擺脫了矯揉造作的虛飾;‘簡’并非簡單,而是直接和簡練。”1這四個字道出了中國民間藝術歷久彌新的精神特質,正是這種發(fā)展的特性讓民間藝術形式與中國現代書籍藝術有了更多的結合點,使書籍裝幀設計在圖形圖象的運用上借鑒傳統(tǒng)藝術形式。例如作品《寓言十家》(圖三)封面借鑒了民間剪紙藝術中的抓髻娃娃的形象,圖形本身對稱簡練,形式趣味性強,視覺反差強烈,這樣活潑生動的封面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全國第六屆書展中全子設計的金獎作品《小紅人的故事》(圖四)也具有同樣大膽抽象的圖象特征,該設計記述了作者近年來在民間采風、考察的深切感受以及作者創(chuàng)作剪紙小紅人的故事。整個設計從函套至書蕊、從紙質到裝訂樣式、從字體的選擇至版式排列,以及封面上的剪紙小紅人,無不浸染著傳統(tǒng)民間剪紙藝術的圖象特點。同時,通過紙張所體現的自然之美與其剪紙的肌理、觸感以及傳統(tǒng)線裝的工藝傳達出書籍美感,創(chuàng)造閱讀氛圍帶來的感染力。設計者熟練運用中國本土設計元素,與書中展現的鄉(xiāng)土文化渾然一體,讓讀者越讀越覺出其中純樸的、濃郁的個性特色。
中國傳統(tǒng)繪畫(簡稱“國畫”)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用筆、墨、顏料構成的二維空間同樣也體現著本民族的智慧
和國人對世界的思考和認識。國畫在造型上追求“以形寫神”、“似與不似之間”的妙處,在意境上講究“師法自然”“氣韻生動”的境界,要求最終實現“天人合一”的理想。這種在圖象方面的思維方式和藝術表現手段影響到了當代的書籍裝幀設計藝術,很多設計師從尋求自然的風格入手,不僅在封面、正文、扉頁、插圖、版式上都追求渾然天成、空靈飄逸的圖象藝術效果,在印刷和紙張材質的選擇上也力求達到樸素、典雅、虛靜的審美理想。
3 色彩
色彩是書籍裝幀設計藝術中重要的視覺元素。不同民族各有其獨特的風俗和審美習慣,對色彩的感受、理解以及意義的表達也不盡相同。在當代書籍裝幀設計有一些視覺符號感相當強烈的色彩元素,他們來自我國的民間美術之中。中國傳統(tǒng)藝術凝聚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創(chuàng)造的智慧,它遍布生活的各個領域,較之傳統(tǒng)繪畫更加色彩豐富、形容艷麗,顯示著勃勃的生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國民間美術的門類眾多,例如《繪圖金蓮傳》(圖五)這部作品,它展現的是一個富有戲劇性的主題,穿越時空的阻隔,展示那個年代婦女的民俗民風。設計由女性服飾紋樣、褲腿套、羅裙、綁帶、裹腳布、三寸金蓮鞋等原始材料作為基本元素,隨著書函的開啟,一幕幕有趣的故事娓娓道來。設計者準確的把握了中國傳統(tǒng)民間美術中服飾文化色彩的優(yōu)勢,給讀者帶來了一目了然的視覺效果,同時也強化了書籍本身要傳達的內容。
中國傳統(tǒng)藝術在書籍裝幀設計藝術中并不是以本身的藝術面貌出現,而是成為一種特有的表現手法,作為書籍裝幀設計語言的形式存在。這些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體現豐富了現代書籍裝幀設計藝術的文化內涵,喚起了國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追求。
參考文獻
[1] 柳林.趙全宜.明蘭.書籍裝幀設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08
[2]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
[3](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藤守堯譯.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92,308,465
[4]邱振中.書法的形態(tài)與闡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03,250-251.
[5](日)杉浦康平.亞洲的書籍、文字與設計――杉浦康平與亞洲同人的對話[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6.
[6]邱陵.書籍裝幀藝術史[M].重慶出版社,1990.
[7]呂敬人.書藝問道[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
[8]鄧中和.書籍裝幀創(chuàng)意設計[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點擊下一頁有更多精彩內容↓↓↓-----
書籍裝幀的傳承和發(fā)揚的論文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上一篇:書籍裝幀的尺寸
下一篇:書籍裝幀的創(chuàng)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