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在整理知識中的運用
思維導圖是“世界大腦先生”托尼•巴贊教授在20世紀70年代引入到世界的。你想知道在整理知識中如何運用思維導圖?今天,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思維導圖在整理知識中運用方法。
應用思維導圖進行整理知識結構
對大多數(shù)教師來說,高質量備課是上課質量的重要保障,對于一些經驗還不夠豐富的新手教師尤其如此,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寫教案備課。大部分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都習慣于將上課要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提問、學生每一個可能的答案都以文字的形式寫下來,往往一節(jié)40分鐘的課所對應的教案內容竟多達數(shù)千字。
然而,課堂中有很多生成性的內容是不可預期的。不論是多么完整豐富的教案,其中一些環(huán)節(jié)也很難完全按照教師的預期展開。也就是說,教案中有很多內容是不確定的、冗余的,線性記錄的備課稿的邏輯并不是一目了然的,知識結構并沒有被顯性化,一旦課堂有生成性的內容出現(xiàn),就會脫離教師的預設,讓教師難堪,學生困惑。
既然如此,教師應該如何備課,才能既保證教學設計的完整性,又保證教案的簡潔明了、重點突出呢?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教師心中有一張清晰直觀的知識網絡和結構圖,那么即使在課堂上出現(xiàn)非預期的生成性內容,教師也能夠迅速在知識網絡圖中找準它的位置,從而保證自己始終在知識網絡中去組織知識,而不至于造成知識結構的混亂和課堂把控的失調。
思維導圖是一個可以幫助教師梳理知識網絡的簡便易用的工具。應用思維導圖備課,不僅能夠促進教師本人對知識結構體系的理解,幫助教師理清思路,還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師的焦慮。
教師不再需要時刻想著下一句話該怎么說、下一個問題該問什么,而是根據(jù)備課時繪制的知識網絡和結構圖來把握整堂課的知識主線,關注如何讓課堂中的生成性內容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用思維導圖備課能夠極大地解放教師,讓備課過程成為一個思考的過程、一個零散知識點進行整合加工的過程。這樣,教師在課前就能清晰把握一節(jié)課的知識點及其體系結構,在課堂上才能放開手腳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才能不被教案所困,才能不把課堂中每句話都按預設進行生搬硬套,這樣的課堂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綻放,加強對知識的理解。
思維導圖在數(shù)學復習中的運用
(一)每日復習的思維導圖。制作中通常以當天所學課的標題或知識點做中心主題,然后找關鍵詞向外做主分支,然后再對每一個分支做發(fā)散小分支。繪制中可用顏色或符號等做知識重難點的標記。運用思維導圖來復習當天知識,加強對未掌握知識的再次學習和記憶,幫助學生明確并鞏固當天所學知識,理清思路,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單元知識的掌握及以后的學習做鋪墊。
(二)每周復習的思維導圖。一周數(shù)學知識的復習,是幾節(jié)數(shù)學課的整理和總結??梢园堰@幾節(jié)的課題作為主分支來呈現(xiàn),也可將課題歸類出關鍵詞做主分支,然后再以主分支做小主題來做細分支,以此類推。理清數(shù)學概念及相關概念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性質、知識運用,區(qū)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清楚一周所學的知識脈絡,也可相應配合著錯題和典型題來做復習鞏固。
(三)單元復習的思維導圖。獨立將這一單元的知識進行總結整理,以單元名為中心主題,利用課本章節(jié)目錄中的課題來做思維導圖的主分支,再以每課題為小主題再做分支。在單元思維導圖做好后,以先前的課時思維導圖為參考做補充和修改完善。學生也可根據(jù)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歸類整理,明確本單元的概念及相關概念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找準相關知識的關鍵詞做主分支,然后再對相應知識做分支。單元復習的思維導圖可以呈現(xiàn)數(shù)學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加強本單元知識內容的整體認識,形成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幫助學生構建一個有效的知識網絡,培養(yǎng)數(shù)學思維,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思維導圖的繪制方法
(一)從一張白紙的中心開始繪制,周圍留出空白。
(二)用一幅圖像或圖畫表達你的中心思想。
(三)在繪制過程中使用顏色。
(四)將中心圖像和主要分支連接起來,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級分支連接起來,再把三級分支和二級分支連接起來,依此類推。
(五)讓思維導圖的分支自然彎曲而不是像一條直線。
(六)在每條線上使用一個關鍵詞。
(七)自始至終使用圖形。
思維導圖的運用相關文章:
思維導圖在整理知識中的運用
上一篇:思維導圖在描繪未來中的作用
下一篇:如何繪制一幅自己的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