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理智追星的政治論文(2)
有關于理智追星的政治論文
有關于理智追星的政治論文篇二
有明星,不怕沒粉絲
據(jù)統(tǒng)計,當今世界500強企業(yè)中,有28%的企業(yè)(140家)單項產品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95%以上;38.8%的企業(yè)(194家)主導產品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70%至95%;29.2%的企業(yè)(146家)相關產品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70%;而走多元化、多品項均衡發(fā)展路線的企業(yè)則寥寥可數(shù)。
該組數(shù)據(jù)顯示,對于一家企業(yè)而言,并非產品品種越多,發(fā)展空間便越大。多品類推進戰(zhàn)略,在個別特殊領域,基于人們消費需求的差異化和多樣性,或許有其存在的價值,但在各行業(yè)都力求凸顯個性,把“高、精、尖”作為發(fā)展目標的今天,就不具備其普遍意義了。
因為現(xiàn)在的消費市場并不缺產品,生產力的飛速發(fā)展,使賣方市場早已過渡為買方市場。產品過多所導致的同質化,極易消磨消費者對產品的耐性,從而造成消費市場的動力不足。此時,具有高市場增長率、能夠給企業(yè)創(chuàng)造高利潤回報的明星產品的出現(xiàn),便成為大勢所趨。
在日化界,這種趨向也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日化行業(yè)巨頭,都有其引以為傲的明星產品,它們或功效卓異,或個性鮮明,或形象突出,成為其專屬企業(yè)星光熠熠的標簽。
而今,越來越多的日化企業(yè)認識到明星產品的重要。作為明星產品,其品質、特色更易凸顯,更易避免同質化,因而也更易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相對深刻的印象,以其代表企業(yè)的品牌形象及產品力,便再合適不過了。
鑒于此,在百舸爭流的化妝品市場,更多的企業(yè)開始摒棄多品項均衡發(fā)展路線,慢慢走向了單刀突圍之路。
功效式突圍
事實上,所有的化妝品無一不在品牌訴求上強調產品的功效性,畢竟品質與功效才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不過,在打造明星產品時,著力點有所不同罷了。
本土護膚品牌中,在功效式突圍之路上走得最成功當有丸美。丸美的產品線一向主打功效牌,并由此誕生出若干璀璨的明星產品。2007年,丸美推出彈力蛋白眼精華,成為抗衰老護膚品的王牌;2009年,推出細胞級美白產品――高機能激白精華系列,主打高機能激白精華隔離霜;同年,以實現(xiàn)肌膚的終極向往――絲滑為目標的丸美巧克力絲滑系列誕生,成為丸美產品體系中又一經典之作。
此后,丸美每個新品的推出,都聚焦于某個具體的功效,而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當屬以上所舉三種。
和丸美一樣,許多品牌在產品功效方面都推崇“從細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力求在某個點做到業(yè)內領先水平,以此提升整個品牌的產品力。溫碧泉主打補水,伊貝詩主打保濕,九美子主打美白,而這三個品牌的明星產品――溫碧泉的水精靈7S保濕凝露、伊貝詩的深海藻肌底保濕系列和九美子的櫻花七白美白肌底液,也著力凸顯在補水、保濕、美白三個方面的核心功效。
分析這些品牌明星產品的打造過程,我們可以歸納出功效式突圍的幾大特點:
其一,定位清晰,目標用戶明確。
補水類、保濕類主要面向干性皮膚用戶,去油祛痘類主要面向油性皮膚用戶,美白類則立足于滿足皮膚偏黑用戶想要變白的訴求。每一類用戶群體,基數(shù)其實都相當龐大,只要抓住一類,細心鉆研產品,精耕細作,都有較為廣闊的市場空間。相反,如果老想著什么用戶都抓,很可能導致定位模糊不清,品牌調性不明,最終什么用戶也抓不住。
其二,功能簡化,核心功效突出。
在化妝品中,“萬精油”是不存在的,作為一種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日用品,從資金、技術、精力、時間等多方面考慮,也不易誕生多種功效并存的復合型產品。實際上,只有某個功效點特別突出,產品才能更快地切中消費者的需求,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
諸如丸美之類的一些行業(yè)巨頭,雖然不斷有功效各異的新品陸續(xù)推出,但其每個單品系列都有自己的核心功效,且對該核心功效的發(fā)揮也專注而極致。而像伊貝詩、九美子等品項較少的品牌,則更加適合于鍛造精而簡的產品功效。
其三,口號精煉,產品形象鮮明。
無論是以平面媒體為依托,還是以網絡和電視媒體為依托,品牌在廣告推廣上,都會植入一句與自身定位相契合的宣傳語。像雕牌“只選對的,不買貴的”、李寧的“一切皆有可能”,雖然經典,未免有些形而上。而致力于功效式突圍戰(zhàn)略的日化品牌,則直接將產品的實質性作用融入廣告語中,“補水就用溫碧泉”、“要保濕,伊貝詩”、“美白大師九美子”等,言簡意賅,一語中的,消費者不用聯(lián)想,一眼就能看出是不是自己所需。憑借簡潔明了的廣告語,其明星產品更能快速走近消費者心底。
當然,功效式突圍品牌最大的問題在于,只要效果在一定時期內達不到消費者預期,很容易陷入信任危機,而一旦失去消費者的信任,市場的喪失便在所難免。2013年7月鬧得沸沸揚揚的日本佳麗寶美白產品致皮膚長白斑事件,便是典型例證。包括霸王防脫產品,也被人詬病頗多,再加上2010年二惡烷事件的推波助瀾,近年虧損嚴重,2012年,虧損額已高達6.17億,同比下滑37.5%。
從這一點來說,要走功效式突圍之路,品質依然是關鍵。
概念式突圍
與功效式突圍不同的是,概念式突圍以制造一些消費者喜聞樂見的概念化的東西為主,著意凸顯產品能夠實現(xiàn)其功效的基礎與前提。至于產品能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則處于相對次要的宣傳位置。
走概念式突圍路線的明星產品,打造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自然生態(tài)護膚概念。
近年來熱炒的“天然有機”概念,便屬于這一類型。有機護膚的概念發(fā)端于海外,且已有相當龐大的國際隊伍,如歐甘娜、歐舒丹、悅木之源等。但在中國內地,這一概念已步入相對尷尬的境地。2012年,中國將化妝品從《有機產品認證目錄》范圍內去除,這意味著,目前國產化妝品品牌已無法進行有機認證,而一些通過海外有機認證的產品,也無法在國內得到認可。據(jù)悉,《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也將于2014年4月1日起施行,屆時,有機護膚產品所受到的限制會更大。 盡管如此,中國本土品牌在自然生態(tài)護膚上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如自然堂的凝時鮮顏系列、雪域精粹系列;三草兩木的明星產品自然肌本水等。毋庸置言,有機成分、植物精華、天然等,便是支撐其主打概念的關鍵詞。
二是營養(yǎng)護膚概念。
營養(yǎng)護膚類產品,近年來多以“膠原蛋白”作為噱頭。膠原蛋白口服品概念于2004年由日本FANCL引入中國,自此,如DHC、肌言堂、姿美堂、水芝澳、顏如玉等營養(yǎng)護膚品牌便紛紛在國內冒頭,肌言堂燕窩膠原蛋白果味飲料、姿美堂口服小分子膠原蛋白粉、顏如玉膠原肽口服液等,便成為典型產品。就連在《爸爸去哪兒》中又火了一把的逆生長大叔林志穎,也已宣布其旗下公司推出愛碧麗膠原蛋白飲料。
且不論央視對膠原蛋白是否有效的質疑所引發(fā)的軒然大波,也不談方舟子對林志穎“打假式”的攻擊,就當前化妝品市場現(xiàn)狀而言,把營養(yǎng)與護膚結合起來,確實是許多日化品牌產品切入市場的一大策略。
三是特質護膚概念。
何為特質護膚?即該類護膚產品的部分原料采自相對稀有的自然物,并能對肌膚起到相對獨特的護理效果。
主打“珍珠護膚”概念的歐詩漫,其王牌產品珍珠白精萃美白原液;走“深海護膚”路線的伊貝詩,其陸續(xù)推出的海洋水悅�白系列、深海綠洲保濕系列等;以及主推“礦泉護膚”的活泉,都是利用的原料的特殊性。
四是原液概念。
原液,指的是添加相對單一的高濃度護膚成分,能夠針對各種肌膚需要,給肌膚更直接、更安全、更強效的保養(yǎng),讓肌膚在短時間內恢復最佳狀態(tài)的美容產品。
近兩年,隨著主打“蘆薈凝膠原液”概念的美國品牌璦露德瑪在中國走俏,“原液”概念開始在業(yè)內風起。2013年,富程優(yōu)家以梵萃進軍原液市場,經過深入研發(fā),又推出核心單品梵萃7+嬌嫩多效鮮萃原液,首創(chuàng)復方多效原液概念,一改市場上只有單一成分原液的現(xiàn)狀。同樣,以2013年制定“黃金單品尖刀戰(zhàn)略”,推出嬰肌美白植物修護原液的諾曼姿,和近期推出爆品――原液面膜的美麗加芬,也在原液市場攪起些許浪花。
靠打造概念來贏得市場,存在與功效式突圍同樣的隱患。比如膠原蛋白產品,即便對其護膚功效的質疑不一定準確,市場依然受到很大的影響。此前主推膠原蛋白口服產品的顏如玉,即因此遭受了巨大損失。“黑天鵝事件”的出現(xiàn),對于以概念樹立形象的品牌而言,無疑是最大的威脅。
文化式突圍
相比凸顯功效和概念,對產品注入文化因子,靠文化內涵吸引消費者,會給人一種更加務虛的感覺。
其實,靠文化式突圍來打造明星產品,有其存在的實際意義。因為功效會有重合,概念的東西也很有限,長久下去,終將出現(xiàn)產品形象同質化。如此一來,想要彰顯產品個性,便成為老大難的問題。因而部分本土品牌,便借力于營造品牌文化來切入市場。
創(chuàng)立于1931年的百雀羚,其悠久的歷史在國內日化品牌中屈指可數(shù)。長期以來,百雀羚都致力于將傳統(tǒng)中醫(yī)理念與現(xiàn)代科技相結合,力推多款“草本護膚”系列產品,是真正將傳統(tǒng)文化完美融入到產品中的品牌之一。
與百雀羚類似,佰草集也是融匯古今的典型品牌。佰草集宣稱受千年本草美顏文化啟迪,結合中國美顏經典與現(xiàn)代生物科技,以本草古方配伍為特色,是中國第一套完整意義的現(xiàn)代中草藥系列護理產品。
而環(huán)亞集團旗下主要品牌美膚寶,也將中華千年漢方養(yǎng)膚文化精粹作為生產研發(fā)的指導方向,旗下漢方花本、漢方經典、漢方草本等系列產品,皆主推“漢方護膚”的理念。
概而言之,以文化融入品牌產品之中,從而實現(xiàn)市場突圍的做法,其所依托的主要文化因子,還在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為中國本土品牌要想與國際品牌競爭,除了在品質、包裝、服務等各方面奮起直追,還需要打造自己的特色。而套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帽子,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當然,還有冠名或自主打造文化娛樂節(jié)目、影視劇等產品突圍方式,這些則主要圍繞產品想要針對的消費群體來施行,以增加產品曝光度、知名度,加深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印象為目的,并非文化式突圍的核心。
索尼副總裁高靜雄曾表示:“對于一個科技消費品來說,沒有什么比打造一兩款明星產品更能給企業(yè)帶來利潤的了。”這句話在日化界也同樣適用。日化品牌想要迅速營造好的品牌形象,有一兩款甚至更多的明星產品至關重要,因為消費者的消費欲望,需要品牌相對突出的個性來激發(fā)。而明星產品的打造途徑,隨著日化行業(yè)的不斷變革,也將不斷推陳出新,演變出更多別出心裁的方式。立足功效,塑造概念,融入文化等等,都將只是某一階段品牌市場突圍的冰山之一角。
看了“有關于理智追星的政治論文”的人還看:
1.理智追星政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