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論文大全>學科論文>心理健康論文>

社會心理學選修課論文2000字(2)

時間: 堅烘0 分享

社會心理學論文2000字篇三

《中國當代社會心理學發(fā)展的新方向》

1 國內外社會心理學研究現狀對比

1.1 國外社會心理學研究現狀

近幾年,國外社會心理學領域正迅速擴展。2010年至今,發(fā)表在國外學術理論期刊上的有關社會心理學的文章有9000多篇。研究主題按頻次排列包括刻板印象、社會互動、歸因、態(tài)度、社會群體、情感、動機、個性、群體認同、偏見、歸屬、自尊、社會地位、道德等。需要注意的是,國際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越來越注重文化和性別因素的影響,對社會認知、社會知覺、自我認識、態(tài)度改變、從眾行為、團體過程、人際吸引、社會支持、親社會行為、攻擊行為以及偏見等方面的性別和文化差異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不同文化中的整體性和分析性思維、使用社會神經科學的方法研究歸因中的文化差異、自利歸因的文化差異等。

此外,近5年國外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應用性更強、內容更細,主要涉及5個模塊,健康管理、組織管理、環(huán)境研究、法律和市場營銷等方面。健康管理模塊主要包括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如負性生活事件、知覺壓力、刻板印象威脅、社會支持等,其涉及的病癥包括癌癥和心血管疾病等。組織管理模塊主要涉及激勵與員工心理、領導勝任力、組織文化。性別與領導力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論,如“玻璃懸崖”(glass cliffs)理論。關于環(huán)境研究,阿倫森(2014)在其《社會心理學》(第八版)中將這一模塊稱為“人類的可持續(xù)未來”,涉及內容包括噪音、污染、擁擠對個體心理的影響,以及環(huán)境保護等。法律模塊主要涉及目擊者證詞、陪審團的集體決策過程。

例如邦德(Bond)和德保羅(DePaulo)在2008年做的關于判別謊言的個體差異研究,以及格拉爾茨(Geraerts)等人2007年做的關于恢復性記憶的研究。此外,市場營銷在近幾年成為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熱點,Ivanic等人(2014)通過實驗的方法探究了廣播員的口音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對聽眾評估電臺廣告的可信度、聽眾對廣播員的態(tài)度和聽眾購買廣告產品或服務的可能性的影響作用,Malhotra等人(2007)則通過在英國四個呼叫中心大規(guī)模的問卷調查內在或外在獎勵與員工情感性、規(guī)范性和持久性承諾之間的聯系,Osman等人(2015)同樣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態(tài)度、情感評價和習慣養(yǎng)成對模式選擇行為的影響。

研究方法方面,除了傳統的觀察法、相關法、實驗法和元分析等研究方法,國外社會心理學領域興起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跨文化研究、進化心理學和社會神經科學,例如哈蒙?瓊斯(Harmon-Jones)關于失調和減少失調時腦活動差異的實驗。

縱覽近5年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可以發(fā)現,實驗研究成為了國外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在國外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愈發(fā)受到重視與推崇。但大量采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社會心理學研究存在諸多的缺陷。早在20世紀末,Aroldo Rodrigues和Robert V.Levine(1999)就發(fā)表了“反思實驗社會心理學發(fā)展的100年”的文章,并對實驗社會心理學進行了批判和反思。

1.2 國內社會心理學研究現狀

以中國知網為例,2010年至今,國內有關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有260多篇,2014年出現明顯激增,從2013年的48篇到2014年的89篇,以樂國安、張世富和俞國良、葉浩生等學者為主要代表。國內并沒有專門的社會心理學刊物,就近5年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在社會心理學方面的文章看,國內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社會支持、情緒情感、性別角色、主觀幸福感、從眾行為、學習或職業(yè)倦怠、網絡成癮和壓力等,7成以上研究的對象均為大學生。國內社會心理研究多使用相關法和實驗法,其中,相關法使用更為頻繁。

盡管已經歷30多年的發(fā)展,但對比國外社會心理學的成熟與迅速擴展,國內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雖有部分理論和測量工具方面的創(chuàng)新,但無論是從量上還是質上都遠遠不足,研究對象局限,研究方法落后,研究內容多照搬國外研究,研究結果信效度存在質疑(例如研究結果無法重復)。此外,我國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還面臨著諸多其它的問題,例如評價標準模糊、欠缺有效研究工具,以及教學科研體系不完善等??梢哉f,整體而言,我國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仍處于“摸索階段”。

2 當代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問題

2.1 研究對象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研究人員在對象的選擇上都傾向于采取方便取樣的方式,其中,大學生最受青睞。為了取樣的便利性,研究人員通常會通過相熟的老師或同學將某一班級的學生作為研究被試,類似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在心理學本科大學生中最為普遍。這種做法不僅會降低研究的外部效度,還會面臨倫理問題,如被試參與實驗可能是迫于壓力而非自愿、保密性和匿名性受到威脅、被試面對某些特殊問題時隱瞞實情或服從研究者目的等(高華, 2009)。從長遠的角度看,這種做法會對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廣度和應用價值造成不良影響,也不利于中國社會心理學學科體系的整體發(fā)展。

2.2 研究方法

國外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過度強調實證主義,實驗研究泛濫。主流的社會心理學為了量化社會行為的研究,把社會行為孤立在實驗室中,觀察環(huán)境變量和行為之間的關系。然而,社會心理現象實則難以數量化和操作化,例如幽默、攻擊和順從等。這些社會行為的定義隨文化情境的不同而不同,根本無法精確的測量(葉浩生,2004)。其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不是自然科學研究的物。人是特定社會歷史時期社會協商和建構的產物,受文化歷史因素的塑造和影響。因此,社會心理學實驗的研究結論只適用于某一特定的文化歷史背景,是相對的。其三,用單一因素來解釋社會心理學現象是很困難的,而且一些因素往往成為其他因素或行為的調節(jié)變量或中介變量(劉長江,2007)。面臨著方法上的窘境,國外社會心理學界自20世紀末就已經開始了反思,并嘗試探索新的研究之路。而國內遠遠沒有跟上這一步伐,大多是根據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數據進行理論上的探索與批判。

2.3 研究內容

對比國外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國當代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缺乏穩(wěn)固的本土化理論根基和理論框架。許波認為,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儒、道、佛三家思想相拒而相和,儒家又久居我國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主流學派之位,擁有著濃厚倫理色彩的儒家心理學也就成為中國本土傳統心理學主要的思想和理論根基(許波,2005)。而彭艷琴則認為,有著上千年發(fā)展歷史的佛教專門研究的就是如何解決人的精神問題(彭彥琴,2011)。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道家文化對于緩解人們心理壓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周慧和陳萍,2005)。在關于本土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心理學家們試圖找出各家思想中一切與心理學相關之處,而這種做法實則非常盲目,且很可能陷入重復做工的境地。

從古至今,中國思想學術流派何其多,每個派別又有各自繁雜的理論觀點。但這些觀點并非完全獨立,以儒、佛、道三教為例,自佛教傳入中國后,三教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中出于生存、發(fā)展的共同需要而相互融攝、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在思想層面上開始了深層的、廣泛的、有機的融合,逐漸形成了以儒學為主體,佛、道為輔翼的“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格局(張玉璞,2011)。因此,在進行社會心理學研究之前,若先對中國百家的思想理論進行歸納、整合和提煉,推進中國社會心理學理論框架的構建,研究則會事半功倍,研究的系統性和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2.4 研究工具及評價體系

發(fā)展至今,仍有不在少數的心理學家們將西方心理學的研究量表直接移植到我國社會心理學研究之中,或是只對西方量表進行本土化的修訂或制作。而中國的社會心理學區(qū)別于西方心理學,其人文性質更為濃厚,其中許多觀點都帶有極強的價值規(guī)范性和理想主義色彩。這種急于用問卷和量表來證明研究假設的做法表明,我國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從原理、策略、工具到評價標準都仍未擺脫西方的定量思維的桎梏。因此,推進西方量表的本土化、開發(fā)具有中國特色的測量工具和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是我國社會心理學發(fā)展的當務之急。

2.5 學科建設

在當前的教學科研體系中,我國社會心理學與西方相比,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從教材、課程設置、師資配備、科研基金項目設置到人才培養(yǎng)目標,整個中國心理學體系仍是以西方心理學為主導(汪新建和柴民權,2014)。這樣直接導致學生對我國本土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缺乏了解和興趣,從而間接阻礙了本土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和發(fā)展。因此,要推動我國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就必須改變教學科研體系的現狀,推進教材的編制、改變原有的課程和科研基金項目設置,并培養(yǎng)和引進中國社會心理學人才。

3 中國當代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方向

3.1 回歸現實問題,構建穩(wěn)固的理論基礎和理論框架

在美國,社會心理學的學科地位比較高,這主要源自于其應用價值為美國社會做出的實際貢獻。美國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問題意識非常強烈,其研究成果的應用性也非常高,因此受到了美國政府和民眾的高度擁護。而國內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則一直未擺脫西方思想的限制,也未形成基于我國本土特色的、穩(wěn)固的理論基礎,而多是將國外已有的研究和結果生搬硬套到國內。因此,從中國人的社會心理和文化出發(fā),對中國百家的思想理論進行歸納、整合和提煉,推進中國社會心理學理論框架的構建是必然而緊迫的。而就近5年的文獻發(fā)表情況看,我國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也更多地從現實問題入手,為提高研究的應用價值而努力。

3.2 研究方法的變革及大數據的使用

以往的社會心理學通常基于問卷、數據統計、抽樣調查和實驗室研究分析心理數據,而在大數據時代,真實、準確、及時的大數據樣本將為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變革帶來嶄新機遇。借助大數據,社會心理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擺脫對實體實驗室的依賴,最大限度、最為高效地擴充潛在的研究對象,使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不再只局限于實驗室小樣本或問卷調查采集的隨機樣本,從而面向盡可能全面的數據、趨近于總體的樣本,這就使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基礎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大數據還能夠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提供更為多樣化、異質化的樣本,并使研究者擺脫時間、空間的限制,盡可能避免社會期許效應,最大程度規(guī)避研究對象在測試過程中受到的各種復雜、無關干擾。

在我國,已有不少學者投身大數據的洪流,利用新的研究方法開展社會心理學研究。例如,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建立了“行為與大數據研究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蔡華儉教授創(chuàng)建了“云端心理實驗室”、朱廷劭教授基于大數據開發(fā)了“國人心理地圖”,這些有價值的嘗試都將帶動中國社會心理學朝向大數據時代邁進。

3.3 社會心理學理論的整合及文化視角

為了構建多維度、多視角的社會心理學理論,近年來,社會心理學愈發(fā)趨向于吸納其他學科的觀點,例如社會認同理論中對群體沖突的研究借鑒了經濟學中的博弈理論,社會類化理論中對群體偏見等研究則運用了政治學和法學理論,以及創(chuàng)新性地將社會心理學理論建立在神經機制的解釋上而形成的社會認知神經科學。不同的理論之間相互碰撞、交織、融合,逐漸形成了社會心理學理論的整合趨勢,并推進了社會心理學的縱深發(fā)展,包括現代社會心理學與傳統社會心理學的整合,以及社會心理學與其他科學理論的整合(黃雪娜,金盛華,& 盛瑞鑫,2010)。

傳統的社會心理學試圖靠攏自然科學,建立具有普世性的理論模型,超越時間、歷史、文化,而適用于一切人類。但多年的實踐證明,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必須植根于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中,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會影響人類深層的心理學結構。未來的社會心理研究會更為關注社會心理行為的文化差異,文化視角將愈發(fā)頻繁地出現在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構建和具體的研究中。


猜你喜歡:

1.社會心理學論文3000字

2.大學生心理學論文1500字

3.淺談社會心理學的相關論文

4.大學社會心理學論文范本

258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