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思修論文6000字(2)
大一思修論文6000字篇二
《大學生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意義及途徑研究》
摘要: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振興中華的希望,他們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狀況不僅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而且對物質文明建設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理清大學生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內涵、特點及價值對于提高大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大學生存在道德意識扭曲、道德冷漠、人際交往世俗化及自私自利等問題,應通過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道德實踐、完善道德獎懲機制、創(chuàng)設良好的校園道德文化及大學生內在自省等途徑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
關鍵詞:大學生;個人道德修養(yǎng);價值;問題;途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現階段,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西方的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不可避免地涌入我國,使社會各階層的思想都受到巨大的沖擊。不可否認,商品經濟的逐利性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我們對道德修養(yǎng)的追求熱情。大學生作為社會中一個獨立而特殊的群體,憑借知識和精神的力量,對于社會現象有極高的關注度和敏感度,尤其是道德失范事件的出現及道德失范所引起的后果,都會引發(fā)他們對自身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思考。如何引導大學生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貼切現實生活,就具有了重要的探討意義。
一、加強大學生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必要性
(一)大學生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內涵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道德”一詞有很多的含義,運用也極為廣泛。“道德”原是“道”與“得”兩個概念的合稱。“道”字最初的含義是道路,從“首”從“行”,后引申為原則、規(guī)則、規(guī)矩、規(guī)范道理等意義。“德”與“得”的意思相通,它表現的是對“道”的認識及踐行后而有所得。在我國倫理思想史上,把“道”和“德”首先聯系起來使用的是戰(zhàn)國末期的荀子,他在《勸學》篇中說:“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荀子對“道德”這一概念賦予了較為確切的意義,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將確立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道德境界及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東漢語言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釋之為:“道德,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也。”[1]就道德的本意而言,“內得于己”、“正直于心”是更為基礎和首要的方面。事實上,人只有“內得于己”,才能“外得于人”。縱觀中國歷來的道德教育,都十分注重引導人發(fā)覺本心,引導人們發(fā)現善之本心,這也是基于對道德本意的理解。大學生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去發(fā)掘和遵從自己內心的善,摒除惡念,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自覺約束和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確立自身善惡的道德標準,并嚴格的去踐行這一道德標準。
(二)大學生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特點
1.大學生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實踐性。“道德不僅僅是人的內在道德修為,就道德的本質而言,它是人類‘實踐――精神’地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實踐性是道德的重要特征。人們不能僅僅局限在思想觀念中把握道德關系,把握道德關系的‘應然’,而且應該把思想觀念中的道德關系外化為現實的道德關系,將‘應然’轉化為‘實然’。”[2]道德修養(yǎng)的實踐性啟示我們除了要在理論上把國家社會所要求的公民基本道德素質教授給大學生,更重要的是回歸道德修養(yǎng)的本質,引導并約束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質,如理性愛國,誠信交往等。
2.大學生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主體性。道德的本質雖然是實踐,但是道德的實踐必須是在人的思想意識的主導下、支配下進行的,換而言之,道德的實踐性是人的意識的外化。離開了人這一主體,是無道德可言的。道德的“內得于心”就體現了它的主體性、自律性,這就意味著主體在何時何地尤其是獨處時都能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孔子在《論語・述也》中提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的徒弟顏回在《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們二人即使身處寒境卻依然能道德地嚴格地要求自己。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也應該有其自律性,時刻不忘自己的道德形象,堅持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高度合一。
3.大學生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現實需要性。馬克思曾經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3]同樣,對于道德而言,道德的存在具有歷史性、相對性,是人們對某種社會關系的認識和把握,是對這種社會關系模型的設定。如果它合乎社會和時代的需求,合乎人們解釋世界、解釋生活的需求,合乎人們追求幸福的需求,那么它就具有了存在的客觀基礎、精神基礎和階級基礎,只有這樣的道德才能為人所接納和遵循。當代大學生處在學習和吸納知識的前沿地帶,他們每天接觸的都是新穎的,且具有吸引力的事物,為此在針對大學生個人道德修養(yǎng)進行引導時,要著重與現實事例相聯系,以當今的社會現實為依托進行分析和研究,注重道德的現實需要性。
(三)提高大學生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價值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背景下,我們需要道德來為我們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保駕護航。大學生是祖國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他們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要與社會發(fā)展形成一種動態(tài)的適應,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保障。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道德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對經濟基礎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大學生養(yǎng)成以集體主義為原則、誠信平等、義利統(tǒng)一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有助于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的建立。同時,大學生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有利于我國改革開放事業(yè)的深入進行,在與國外企業(yè)交流與發(fā)展中,大學生較高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會展現出更強的個人魅力,既有助于大學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的經濟更好、更快發(fā)展。
目前面對國家關系的日益復雜化,以及國內各種社會矛盾的層出不窮,都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道德素養(yǎng),去明辨是非,以理性的行為愛國。國際上的爭端問題,尤其是涉及中國國家利益的問題,大學生的愛國情緒是激動與亢奮的,每個人都想以自己的行為去捍衛(wèi)祖國的尊嚴,免于外人的欺辱。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只有在政治道德素養(yǎng)的要求下行動,控制自己的愛國行為于理性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愛國,才不至于出現過激的行為,有失國體,破壞中國的國際形象。國內問題上,大學生具備較高的政治道德素養(yǎng),以積極健康的姿態(tài)參與到國家的政治建設中,有助于發(fā)揮社會主政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保障國內政治的穩(wěn)定發(fā)展。
二、大學生個人道德修養(yǎng)存在的問題
當前,大學生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總體上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高校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也存在諸多問題。
(一)道德意識扭曲,不辨是非,不明善惡
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主力軍,應該在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下,恪守自己的職責,但目前存在部分大學生故意扭曲自己的道德意識,顛倒是非,曲解善惡的現象,不僅對自己甚至給周圍的同學帶來惡劣影響。部分大學生學習風氣、學習態(tài)度極其不端正,選的課不去上,整日沉溺于宿舍睡覺或玩網絡游戲。不注重學習過程的積累,考試時抄襲成風,抄襲心態(tài)也由以前的緊張、愧疚變?yōu)闊o所謂。作弊被老師抓住不知反思、不知悔改反而抱怨呵斥監(jiān)考老師偏心,只抓他不抓別人。此時,所謂的志存高遠、求知好學、尊師重道早已棄之敝屣,部分大學生變得意志消沉、羞恥感降低。
(二)溝通不善,道德冷漠現象出現
道德冷漠是一個道德心理學概念,“它是指一種人際道德關系上的隔膜和孤立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為方式的互相冷淡、互不關心,甚至相互排斥和否定。”[4]大學生處于人生的青春期本應是精神昂揚、充滿斗志,生活學習上,應主動與老師和同學們溝通交流,多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鍛煉自己的實戰(zhàn)能力。但現在高校里的部分學生卻反其道而行,對于學院、各種社團舉辦的活動參加的積極性不高,將自己封閉化和孤立化,成為“宅男”或“宅女”。遇到需要幫助的同學,也無視他們的存在,舍棄了“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一道德傳統(tǒng),導致了校園里道德冷漠現象的惡性循環(huán)。
(三)人際交往的世俗化、功利化
馬克思主義認為,交往是人類社會特定的社會現象,是一切社會生活聯系的紐帶,也是大學生社會化的基本途徑。通過交往,有助于大學生建立和發(fā)展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他們在集體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獲得學業(yè)、事業(yè)的成功。交往中應遵循平等、尊重、互補、誠實守信、理解包容的原則。但由于目前受商品經濟逐利性質和社會功利化大環(huán)境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的交往行為出現重利輕義的行為偏差。高校中因入黨、獎學金、助學金等問題給輔導員送禮的現象日趨普遍,部分大學生在同學交往中出現選擇性交往。
三、大學生個人道德修養(yǎng)提高的途徑探究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建設的生力軍和主力軍,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著未來中國的發(fā)展命脈,為了保證祖國的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我們必須要提高大學生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確保當代高校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道德境界與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建設相適應。
(一)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明確社會主義道德,齊心協(xié)力摒除潛規(guī)則,重塑道德權威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是我們民族道德魄力的一種彰顯。盡忠為國的愛國主義精神、修身養(yǎng)性的人格獨立精神、忠于職守的敬業(yè)精神、尊老愛幼的公德精神、鄰里團結的美德精神等,都是我們高尚的民族精神,要求大學生在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中應自覺地繼承和發(fā)揚這些美德精神,在社會交往中知禮儀,明廉恥,自尊自愛。“社會主義道德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的反映,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以社會主義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以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先進道德體系。”①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都應明確只有社會主義道德才是我們應堅持的主流道德規(guī)范,那些看似降低成本的“潛規(guī)則”,只會破壞社會主義道德的完整性和價值的統(tǒng)一性,最終導致造成道德的虛偽化或道德的缺失。為了抵制潛規(guī)則泛濫的社會趨勢,我們應以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和社會主義道德引導社會價值觀,對大學生進行長期的渲染,以民主的道德模式重塑社會主義的道德權威。
(二)引導和監(jiān)督大學生進行長期的道德社會實踐,提高道德實踐的判斷力
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是在人們的道德交往中實現的,“讀萬卷書”、“閉門思過”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對人們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一個人只有在現實生活中,在實踐中才能親身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力量,才能提高道德認識,培養(yǎng)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才能使道德行為的客觀規(guī)律和主觀準則相統(tǒng)一,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我們“由于實行公正而變?yōu)楣娜?,由于實行?jié)制和勇敢而變?yōu)楣?jié)制的、勇敢的人”[5]。學校方面,由于高校在財力、物力以及社會資源的掌握方面有著其他團體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因此有必要發(fā)揮高校的力量來提高道德實踐的數量和質量,如堅持開展大學生暑假的“三下鄉(xiāng)”活動,學期中間的“頂崗實習”活動,以及廣泛開展各種青年志愿者活動。大學生個人方面,如今社會大學生承受著來自學業(yè)、就業(yè)、家庭、情感等方面的壓力,為了緩解這些壓力,形成健康的心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了行走“間隔年”的方式,在實踐中來領悟道德,敬畏生命。
(三)規(guī)范道德評價,完善道德獎懲制度,充實社會正氣,喚起大學生對道德的熱情與尊重
道德不具備法律的強制力,也不具備法律的那些清晰的條條框框,它的約束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社會公眾的道德評價。正如元倫理學中的情感主義所認為的,當我們在贊賞某一行為時,當我們對某個人或某件事加以表彰時,一方面是對行為者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對他以后照此行事的要求和激勵,同時也是在號召其他的人向他學習。反之,當我們對某一行為做否定性評價時,不僅是對這一行為的否定,而且也是反對人們對這一行為進行仿效。為此,我們應使道德評價規(guī)范化,實事求是的進行道德評價,同時,嘗試采取措施逐步完善道德的懲獎機制。一是經濟利益的獎勵和處罰。“當代行為科學已用大量事實證明,決定人的道德行為選擇最根本的動因是人們對其行為結果的預期,這種預期是建立在人們對行為結果的酬賞――代價分析的基礎之上。并且,在這種行為結果的預期中,經濟利益上的考慮通常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因此,無論我們認為道德具有多大的獨立性和神圣性,我們都必須承認,社會道德終究要依附于現實的經濟關系和人們的經濟活動形式。”[6]據此,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善舉應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對于惡行應予以處罰。二是精神上的獎罰。大學生所處的校園信息傳播快,對于違反道德的事件加以批評并處罰,對于道德高尚者予以宣傳和表揚,用道德輿論喚起大學生的善行,約束惡行。
(四)創(chuàng)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增強校園生活的道德氛圍,強化道德的影響力
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為更好地發(fā)揮校園文化的道德功能,高校應做到:一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tǒng)領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思潮和文化的影響,為此高校應確保社會主義核心道德觀、價值觀在社會思潮中的主流地位,杜絕一切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糟粕思想。二是校園文化建設要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在當前市場經濟、知識經濟的條件下,各高校十分注重對大學生科學技術、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尤其是有關道德修養(yǎng)、道德信念等方面校園活動的開展明顯不足。對此,各高校應在培養(yǎng)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也要突出自我的人文色彩,夯實大學生的道德基礎。三是校園文化的建設應高層次、高水平的開展。高校的道德文化建設不應僅局限于高校的思想品德課內,而應把校園文化建設擴展到學生喜聞樂見的課余活動,既具有娛樂性又具有教育性,使大學精英文化和校園大眾文化互相整合。
(五)大學生應學習求知,堅持內在反省自訟,克己自律,進而積善為德
人的道德修養(yǎng)總與自我的認知聯系在一起,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倫理學中也提出“知識即美德”的命題,清楚地看到了道德和知識的聯系。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高和品德的培養(yǎng),都是通過后天的學與問獲取的,這就要求大學生求知好學,涵養(yǎng)心性,充實自我的道德素養(yǎng)。并持之以恒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對日常道德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進行自我督查,對行為動機、行為效果和道德認知做自我評價。嚴格要求自我,克制自己不正當的道德意念,時刻保持道德信仰,不斷糾正自身的缺點與不足,克己自律。大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道德知識的學習到道德信念的確立,到道德規(guī)律的把握,再到道德行為的實踐,最終到道德自由的實現,都需要點滴積累,要求大學生積善為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實現道德境界的升華。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徐鉉,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217.
[2]魯芳.培養(yǎng)道德精神:大學德育之思[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2.
[4]萬俊人.再說“道德冷漠”[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86-87.
[5]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299.
[6]王一多.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兼論經濟生活、道德和政治法律關系[J].哲學研究,1997,(1):7-12.
看過“大一思修論文6000字”的人還看了:
4.大一思修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