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道德探究的相關論文
傳統(tǒng)道德在數千年的文化演變中對國家興亡、民族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處在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同樣深受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巨大影響。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中國傳統(tǒng)道德探究的相關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傳統(tǒng)道德探究的相關論文篇一
《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當代價值》
摘 要: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認識,以重新關注他們的道德社會學,而不是狹隘在給定情況下的個人道德。在這一方面,道德修養(yǎng)與中國社會的轉型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但它卻不僅僅是學者們所認識的理論和現實倫理問題的雙重含義。社會生活道德的歷史過程,隨著公眾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同質異構,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道德體系的原始形態(tài)已經不動,相符合現代社會、從封閉到開放的轉變的已經開始。在道德理論背景下構建一個理想的當代中國公民道德體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道德;當代價值
一、中國傳統(tǒng)社會公德
從社會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形式可以分為兩類:同質性社會和異質性社會。同質化的社會表現歸屬于普通社會公眾的政治共同體,具有大致相同的政治身份、思想信仰和價值觀;雖然人們的信仰、價值觀和身份有所不同,但仍然可以達成價值觀和文化理解的基本共識。國家的一種法制制度和自然經濟建立了一個傳統(tǒng)的同質的社會形式,即:在廣域中國和多民族的土地形成的社會結構基本相似,倫理綱常和可以溝通的行為。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道德,以個人及家庭回報國家和世界為目的作為對社會價值的實現,但最終它片面的贊揚道德個體的道德實踐,它已經作為一種人類道德準則,僅僅作為一種簡單的社會實踐。這種形式下中國傳統(tǒng)社會道德的同質化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內向性和文化特質。
二、轉型中的中國傳統(tǒng)道德
我國傳統(tǒng)文化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孫中山先生曾經用“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八個字來歸納中國文化的價值觀。而在仁愛、忠孝、信義、和平等元素中,“仁愛”的價值尤應予以深度的挖掘與闡發(fā),“仁愛”是我國千百年來的核心價值體系中的最為重要的價值,“泛愛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長期以來在我國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學,在今天尤其應當推廣。
文化意識形態(tài)屬上層建筑,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發(fā)生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任何一個具有生命力和創(chuàng)新力的民族,都不會抱著一本經,念著同樣的教條,守著不變的信仰,封閉自足地存活下來。不變就沒有戊戌維新,不革命就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今天的輝煌。所有這一切,是失掉了民族獨立和民族自信,還是更加牢固了?事實勝于雄辯,認真地想想就清楚了。對思想先行者,對歷代革命家,對我們的近現代史,包括新文化運動,不要那么輕浮,嘩眾取寵。
今天,社會轉型背景下的發(fā)展,中國的一切發(fā)展都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包括道德現象發(fā)展變化的背景。按照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關于人類文明進步的理論,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社會轉型是一個需要接受“靈魂的進步”挑戰(zhàn)和應對挑戰(zhàn)的過程。中國傳統(tǒng)道德遭遇社會轉型挑戰(zhàn),當代中國社會生活已成為發(fā)展事實。中國傳統(tǒng)道德和社會進步中,“靈魂的進步”是一個具有諸多負面影響挑戰(zhàn)的過程,我們應該理性的看待。
三、當代中國公民社會的道德
中國的世俗道德體系,涉及到三個方面:第一,道德是怎樣產生的;第二,維系和提高道德的基本途徑是什么;第三,這些道德都包括些什么具體內容。后一方面是近現代變動最大的部分,像“三綱五常”之類,大約是無論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召喚回來了,因為它們所反映的封建主義關系已經被完全根除了。但前兩個方面所體現的人本主義精神,卻一貫地深蘊在我們民族的文化意識中,包括“五四”在內的歷次革命,不但沒有被打倒,或許正是這種精神的一種爆發(fā)。
從道德的產生的原因,以及維系和提高道德的渠道來說,傳統(tǒng)文化給出的答案有兩個,一個是與社會有關,一個與人性有關。二者都建立在人本主義的理念上。
首先看與社會有關的答案。這也有兩種,其一可稱作人民生活條件決定論,是古人解決道德問題的普遍見解,而以管仲所謂“倉廩實則知禮義,衣食足則知榮辱”最有代表性。“禮義”屬倫理規(guī)范,“榮辱”屬道德范疇。要維護正常的社會倫理和良好的道德準則,必須以國家和人民的富足為大前提。在這里,人的生存和溫飽是決定倫理道德水平的關鍵因素,上帝沒有用,單純的說教也沒有用。孔子時代有一個諺語更明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它們都表示:道德出現問題,還涉及對既有財富的分配問題。
在正常的社會條件下,人民富裕,加上分配公平,是維系良好的倫理關系和高尚道德的前提;而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倫理關系,往往反映在爭取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正義的斗爭中,都與是否信仰宗教無關。
另一種可稱社會制度決定論。這出在著名的《禮記・禮運篇》中。其所謂“天下為公”的“公”,指的是財產公有制;其所謂“大同”,則指社會的公正平等。在這樣的社會里,人際間的倫理關系自然良好,每個人的道德情操也自然是高尚的。因此,作為制度化的倫理和用于教化的道德,無須存在,更用不著神靈的利誘和恐嚇。然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是起”。“天下為家”是指私有制的興起,由私有制而產生國家機器、規(guī)章制度,有了規(guī)范社會關系需要,于是倫理道德也就應運而生了。就此而言,倫理道德是私有制的產物,與宗教和上帝也全無關系?!独献印酚蓄愃频囊庖姡?ldquo;大道廢,有仁義。智惠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也說明,道德說教是“家天下”中各私其私的表現,是對“大道廢”導致倫理敗壞的反應。
道德問題,首先歸根于社會經濟問題,最終的解決,需要社會制度的完善。這是儒家傳統(tǒng)給出的最有價值的思想之一,它比之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深刻多了。
生活中構建道德體系基于道德自由。所謂道德自由是指人們的道德選擇和道德判斷的獨立。沒有最初的道德自由,任何人類的道德都是不可能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寧愿同意“自由建設一切”的理念。道德自由的生活方式中體現實用價值的哲學基礎:道德主體不再受一些外部權威的規(guī)定,但根據人的生命作為人的需要來選擇道德倫理原則為道德權利,道德行為的實踐來實現和維護人類尊嚴,塑造體現獨立個性的道德內涵。根據科學理性追求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實現自我修養(yǎng),道德自律。公共性生活濡化為一種道德修養(yǎng)的文化身份,從開始到現代市場經濟與公共領域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