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網絡化的傾向與危害
時間:
若木1由 分享
網絡技術的出現及其發(fā)展,使人類的時空觀念、表現方式乃至語言都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網絡技術不僅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新聞傳播空間,而且革命性地改變了人類的新聞傳播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顛覆或改寫了人類現有的新聞傳播理念。其實,現有的新聞傳播理念是人類悠久漫長的新聞實踐的理性升華和結晶,網絡只是人類眾多新聞傳播技術中的一種,網絡能夠而且應該為人類新聞傳播觀念貢獻新鮮血液,但人類新聞傳播理念的構建決不能唯網絡是從。新聞傳播的網絡化傾向,會使人類的新聞傳播誤入歧途,值得警惕和批判。
一
新聞傳播網絡化在新聞語言領域表現甚為突出。新聞語言是人類的一種言語行為,新聞傳播媒介的物理性質和傳播目的影響并決定著新聞語言的性質、特點和功用,也是新聞語言特征和言語風格形成過程中的規(guī)定性因素,雖然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新聞媒體的物理性質各不相同,它們在語言應用上的要求互有差異,但又在傳播“新聞”上具有某些共同的屬性和特征,而正是這些共同的屬性和特征構成了新聞語言的基本語用風格和語體特征。對新聞語言語體特征的內涵,雖然學界尚有不同的認知,但認為新聞語言應該具有準確、鮮活、精煉、生動、通俗等語用特征或要求,則無疑是一般的共識。
網絡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于一體,為新聞媒介在虛擬空間建立信息傳播通道提供了技術條件。網絡新聞是傳播者和受眾雙方都基于互聯(lián)網的新聞信息,其基本特征是傳播媒介為互聯(lián)網,傳播內容為新聞信息。所以,網絡新聞的語言內核來源于新聞實踐,又披上網絡介質的絢麗外衣。但需要指出的是,網絡語言與網絡新聞語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傳播語言在語體特征上與網絡新聞語言具有不同的內涵,與網絡語言更是霄壤懸殊。換言之,如果說新聞語言是普通話,則網絡語言就是方言,新聞傳播中偶一使用網絡語言,可能會帶來一種新鮮的語言感覺,但若網絡化,則無疑是新聞傳播語言發(fā)展道路上的一條死胡同。
嚴格意義上的網絡語言是指網民在聊天室聊天和在BBS上發(fā)表意見時所用的語言,它脫胎于現代漢語,又有與眾不同的特點;既豐富現代漢語的表達,又給它帶來挑戰(zhàn)。網絡語言是伴隨網民這一群體的出現而產生的社會語言現象,是現代漢語的一種社會變異,在本質上是一種新興的社會方言。它的突出特點是五彩繽紛的詞匯,超越常規(guī)的語法,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和由主體的隱蔽性而帶來的粗俗化特點。隨著互聯(lián)網的流行和普及,網絡語言的發(fā)展勢頭迅猛,令人擔憂的是,在豐富現代漢語詞匯的同時,一些網絡語言又顛覆了現代漢語的語言規(guī)范。網民利用現有的詞匯材料將其歪曲解釋,增加其新的意義。這些意義一般都詼諧幽默,但往往與舊義無關或者相反,調侃意味十足,但它的交際只限于特定的語境之中,離開了建基于網絡技術的這種特殊語言環(huán)境,交際者就難以把握其中的真實意義。
新聞傳播語言的網絡化是指一些傳統(tǒng)媒體在新聞、評論中大量使用網絡語言,尤其是熱衷于使用一些網絡熱詞,成為新聞傳播中一種十分流行而突出的語言現象。如一家地方性都市報在其一篇國際新聞評論中有這樣的語句:“‘醬紫’,西方標榜的人道救助,到底有木有呢?”①很多讀者一開始還認為是報紙在校對中出現錯別字所致。
新聞是時代的反映,新聞語言理應隨著生活的發(fā)展而日新月異,常用常新,新聞語言具有新鮮性是新聞新鮮性的題中應有之義??v觀新聞語言的發(fā)展歷史,也是一個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過程,新聞媒體不斷從社會生活、科學技術、經濟領域等方面汲取新鮮的語言養(yǎng)分,使之現代化,為新鮮的內容穿上“時裝”。新聞語言作為語用明確的語體文,它服務于事實的報道,具有質樸、實用、時新的語言形態(tài)。但新聞語言的新鮮性追求要服從和服務于新聞意義表達的準確性和通俗性,在新聞語言的選擇上如果一味追求新鮮、流行,而導致新聞意義表達的模糊、歧義,則顯然是舍本逐末,甚至是本末倒置的荒.唐之舉。
筆者并不認為網絡語言乃洪水猛獸,相反,筆者倒主張在新聞傳播中應該適當、適量、適時地使用一些具有較多社會認同的網絡詞匯,以使新聞傳播語言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但新聞傳播語言在選擇和使用網絡語言時要適度,要謹慎從事,不能造成受眾對新聞意義的理解障礙,因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②新聞意義的傳達主要是依靠新聞語言。網絡語言產生于特定的交往圈子之中,雖然具有方便快捷的直觀效果,但它畢竟有思路跳接、語意斷裂的缺點,畢竟有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變形、改進和多人參與的獨有的不確定性,用在以普通人為受眾的新聞傳播之中,就難免讓人難解其意。這是網絡語言不適合作為新聞傳播語言的最主要理由。
“有好事者對南京地區(qū)的某一個報紙版面做過統(tǒng)計,平均每150字中就有兩個‘新鮮’詞語。過強的版性及過于前衛(wèi)的語言,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帶來了負面影響,導致讀者面縮小,最終這個版面停辦了。”③新聞傳播語言網絡化對新聞傳播事業(yè)的危害,確實值得很多新聞工作者深長思之。
一
新聞傳播網絡化在新聞語言領域表現甚為突出。新聞語言是人類的一種言語行為,新聞傳播媒介的物理性質和傳播目的影響并決定著新聞語言的性質、特點和功用,也是新聞語言特征和言語風格形成過程中的規(guī)定性因素,雖然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新聞媒體的物理性質各不相同,它們在語言應用上的要求互有差異,但又在傳播“新聞”上具有某些共同的屬性和特征,而正是這些共同的屬性和特征構成了新聞語言的基本語用風格和語體特征。對新聞語言語體特征的內涵,雖然學界尚有不同的認知,但認為新聞語言應該具有準確、鮮活、精煉、生動、通俗等語用特征或要求,則無疑是一般的共識。
網絡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于一體,為新聞媒介在虛擬空間建立信息傳播通道提供了技術條件。網絡新聞是傳播者和受眾雙方都基于互聯(lián)網的新聞信息,其基本特征是傳播媒介為互聯(lián)網,傳播內容為新聞信息。所以,網絡新聞的語言內核來源于新聞實踐,又披上網絡介質的絢麗外衣。但需要指出的是,網絡語言與網絡新聞語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傳播語言在語體特征上與網絡新聞語言具有不同的內涵,與網絡語言更是霄壤懸殊。換言之,如果說新聞語言是普通話,則網絡語言就是方言,新聞傳播中偶一使用網絡語言,可能會帶來一種新鮮的語言感覺,但若網絡化,則無疑是新聞傳播語言發(fā)展道路上的一條死胡同。
嚴格意義上的網絡語言是指網民在聊天室聊天和在BBS上發(fā)表意見時所用的語言,它脫胎于現代漢語,又有與眾不同的特點;既豐富現代漢語的表達,又給它帶來挑戰(zhàn)。網絡語言是伴隨網民這一群體的出現而產生的社會語言現象,是現代漢語的一種社會變異,在本質上是一種新興的社會方言。它的突出特點是五彩繽紛的詞匯,超越常規(guī)的語法,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和由主體的隱蔽性而帶來的粗俗化特點。隨著互聯(lián)網的流行和普及,網絡語言的發(fā)展勢頭迅猛,令人擔憂的是,在豐富現代漢語詞匯的同時,一些網絡語言又顛覆了現代漢語的語言規(guī)范。網民利用現有的詞匯材料將其歪曲解釋,增加其新的意義。這些意義一般都詼諧幽默,但往往與舊義無關或者相反,調侃意味十足,但它的交際只限于特定的語境之中,離開了建基于網絡技術的這種特殊語言環(huán)境,交際者就難以把握其中的真實意義。
新聞傳播語言的網絡化是指一些傳統(tǒng)媒體在新聞、評論中大量使用網絡語言,尤其是熱衷于使用一些網絡熱詞,成為新聞傳播中一種十分流行而突出的語言現象。如一家地方性都市報在其一篇國際新聞評論中有這樣的語句:“‘醬紫’,西方標榜的人道救助,到底有木有呢?”①很多讀者一開始還認為是報紙在校對中出現錯別字所致。
新聞是時代的反映,新聞語言理應隨著生活的發(fā)展而日新月異,常用常新,新聞語言具有新鮮性是新聞新鮮性的題中應有之義??v觀新聞語言的發(fā)展歷史,也是一個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過程,新聞媒體不斷從社會生活、科學技術、經濟領域等方面汲取新鮮的語言養(yǎng)分,使之現代化,為新鮮的內容穿上“時裝”。新聞語言作為語用明確的語體文,它服務于事實的報道,具有質樸、實用、時新的語言形態(tài)。但新聞語言的新鮮性追求要服從和服務于新聞意義表達的準確性和通俗性,在新聞語言的選擇上如果一味追求新鮮、流行,而導致新聞意義表達的模糊、歧義,則顯然是舍本逐末,甚至是本末倒置的荒.唐之舉。
筆者并不認為網絡語言乃洪水猛獸,相反,筆者倒主張在新聞傳播中應該適當、適量、適時地使用一些具有較多社會認同的網絡詞匯,以使新聞傳播語言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但新聞傳播語言在選擇和使用網絡語言時要適度,要謹慎從事,不能造成受眾對新聞意義的理解障礙,因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②新聞意義的傳達主要是依靠新聞語言。網絡語言產生于特定的交往圈子之中,雖然具有方便快捷的直觀效果,但它畢竟有思路跳接、語意斷裂的缺點,畢竟有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變形、改進和多人參與的獨有的不確定性,用在以普通人為受眾的新聞傳播之中,就難免讓人難解其意。這是網絡語言不適合作為新聞傳播語言的最主要理由。
“有好事者對南京地區(qū)的某一個報紙版面做過統(tǒng)計,平均每150字中就有兩個‘新鮮’詞語。過強的版性及過于前衛(wèi)的語言,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帶來了負面影響,導致讀者面縮小,最終這個版面停辦了。”③新聞傳播語言網絡化對新聞傳播事業(yè)的危害,確實值得很多新聞工作者深長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