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課堂教育公平的相關論文(2)
論課堂教育公平的相關論文
論課堂教育公平的相關論文篇二
《試論課堂教學中的教育公平問題》
【摘要】文章評述了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以此來分析課堂教學過程中“平等的教育公平原則”和“差異的教育公平原則”,認為課堂教學中平等的教育公平原則包括平等地獲取教師關注、平等地占有教學資源、平等地履行課堂要求;差異的教育公平原則包括擴大課堂資源供給、效率原則和補償原則。通過從課堂的微觀層面關注學生、教師和教育,能對教育公平的內涵有著更深刻的了解。
【關鍵詞】羅爾斯正義原則 課堂教學 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3-0005-01
一、關于羅爾斯正義原則的述評
在各種探究教育公平的理論中,羅爾斯的正義原則對教育公平研究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具體而言,羅爾斯在“原初狀態(tài)”和“無知之幕”兩個假設前提下,構建了兩個解決社會不同成員之間利益沖突的正義原則。第一個是“每個人對最廣泛的基本自由均應擁有與其他人相應的均等權利(平等自由原則)”;第二個是社會和經(jīng)濟的不均等時,應使他們“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別原則)”,并“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機會的公平均等原則)”。相對于第一個原則的理想化而言,第二個原則更尊重現(xiàn)實。這兩個原則中的第一個原則優(yōu)于第二個原則;第二個原則中的公平機會原則又優(yōu)于差別原則;只有在充分滿足了前一個原則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后一原則。
二、從“正義原則”看課堂教學公平的內容
(一)關于課堂教學公平的一般理解
許多涉及教育公平問題都以羅爾斯的理論為依據(jù),不僅涉及到宏觀的制度建設,也轉向了微觀領域――課堂教學公平的關注。對課堂教學公平的關注意味著將教育的目光著眼于一個個生動、個性化的學生身上,去關注每一個真實的生命單位,是實現(xiàn)總體教育公平的不容忽視的領域。陳智瓊、趙正(2008)對課堂教學公平作出注解: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尊重每個學生享有的平等的教育權利和發(fā)展機會,平等對待不同個性及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并根據(jù)每個學生的特點采用適合其個性發(fā)展的教學方式或方法,區(qū)別對待學生之間的差異,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課堂教學中的兩個教育公平原則
從宏觀方面來說,羅爾斯正義理論的第一個原則的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分配基本的教育權利義務上,例如普及義務教育。表現(xiàn)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表達的是公平的基本精神或形式上的無差別公平原則。因此,平等性成為課堂教學公平最基本的特征。它的基本涵義是學生之間存在共性,也存在特殊性。教師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對不同家庭背景、學習成績、性別、性格差異的學生一視同仁,即“有教無類”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
但上述原則表達的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羅爾斯的第二原則是為了達到一種事實上的平等,貫徹一種積極的歧視原則即教育公平的差異原則。更多地關注處于不利地位的群體,通過利益機會的分配,給予他們補償。例如我國高考入學中存在為少數(shù)民族和烈士子女加分的政策都體現(xiàn)了差別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每個學生的家庭出身、社會條件、性別、性格、心理發(fā)展狀況、智力發(fā)展都存在差異,為了使教學活動更加公平,教師要以尊重與平等看待每個個體,認真研究學生不同的學習習慣和思考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每個學生的需要,即“因材施教”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
(三)教學課堂中兩個教育公平原則的具體體現(xiàn)
1.平等的教育公平原則
(1)平等地獲取教師關注。教師關注是課堂上非常稀缺的資源。由于存在著性別、性格、成績差異等不均等的因素,致使學生難以平等獲取教師關注,例如課堂中存在著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研究表明,從幼兒園到大學,女學生平均受到的注意和指導比男學生大約少1800小時。
(2)平等地占有教學資源。教學資源包括教學空間、教育設備、教學時間等方面。從羅爾斯的公平角度來看,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均等的教學資源。須占有平等的教室空間,選擇合適的座位編排方式;須平等地使用課堂的教學設備;須平等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從技術層面上,平等地占有資源容易做到,但由于學習風格的不同,每個學生所需要的資源往往也不相同,教學資源的平等分配在某種程度上會成為一種強壓,使學生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也是實現(xiàn)課堂教育公平的一個難點。
(3)平等地履行課堂要求。學生是享受教育權利的主體,也是履行教育義務的主體,為了達到結果上的公平,課堂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教師能夠平等地對待學生,也要求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主體性,積極配合課堂教學。因此,課堂中的教學目的、教學任務要盡可能地適用于全體學生,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師生互動,這是達到教育結果公平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這種平等的享有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主體對課堂義務、甚至道德義務的充分履行。
2.差異的教育公平原則
面對實際狀況的不平等,當對課堂教學中的弱勢群體進行補償和平衡利益時才是正義的。在課堂教學公平問題上,遵循差異的公平原則又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含義。
(1)擴大課堂資源供給。擴大課堂資源的供給是實現(xiàn)課堂教學公平的基礎。在課堂的微觀環(huán)境中,為了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教師關注,國家在縮小班級規(guī)模和增加班級管理的老師等方面都做了一些改革和嘗試;也通過多媒體設施的運用,使學生能夠在各種感官上獲得平等的享受等。
(2)效率原則。羅爾斯認為,為了建立最有效的“正義社會”,必須把正義和效率結合起來,效率原則又稱能力本位原則。這種能力包括家庭提供的機會(如家庭經(jīng)濟狀態(tài)、家庭成員的職業(yè)、文化修養(yǎng)等)、個人天賦提供的機會(如智力水平、個性傾向、學習能力等)等。在課堂教學資源短缺的條件下,將有限資源優(yōu)先分配給能帶來最大收益的學生,不僅能促進受教育者的發(fā)展,也能激發(fā)整個課堂的潛能,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講,效率原則是承認現(xiàn)實起點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合理性,不尋求過于理想化的規(guī)則(如均等)而一概地否定課堂中具有先天優(yōu)勢的學生所面臨的各種現(xiàn)實機會。當然,問題的關鍵在于能否將公平和效率結合起來,而不是偏向某一方,造成某種非正義的現(xiàn)象。
(3)補償原則。補償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挑選出處于社會不利地位的群體(the disadvantage),以他們的特殊地位、視角來看問題、分析問題。課堂中的“不利群體”通常是指貧困家庭學生、肢體障礙和智力障礙學生,以及處于與主流文化相對不利地位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等。許多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在學校有一種天然的劣勢。
課堂教學中的公平問題只是教育公平的一個微系統(tǒng),但其公平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從而會影響整個教育領域公平的實現(xiàn),運用羅爾斯的公平原則的理論是對課堂教學進行規(guī)范和評價的基本尺度,當然,羅爾斯的公平理論在解釋教育公平上也存在著局限性,不能只從資源的供給與分配上考慮教育公平,更應該去關注關系層面的公平。
參考文獻:
[1][美]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2 [2]陳智瓊、趙正.課堂教學公平的解讀[J].教育與現(xiàn)代化,2008:2(34)
論課堂教育公平的相關論文相關文章:
6.關于課堂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