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高中語文教學論文
淺議高中語文教學論文
長期以來我國延用的都是應試教育制度,受此影響,高中語文教學多注重的是學習技巧和方法,對情感教育并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高中語文教學論文范文一:高中語文個性化教學淺析
當前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就是要轉(zhuǎn)變教育思想,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生素質(zhì),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發(fā)展學生科學素養(yǎng)、人文精神以及人生規(guī)劃能力。
一、凸顯學科的藝術性
語文學科充滿美的魅力,其豐富的內(nèi)容反映著中華文化的豐厚底蘊和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大量優(yōu)秀的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都會給學生帶來很高的審美享受和深刻的美學思考。特別是語文課中審美元素所具有的形象生動性、個性的鮮明性、和諧共振性以、內(nèi)涵的豐富性、信息的綜合性及情感煥發(fā)力,都是其他學科難以媲美的?!队晗铩分械拿酚昙竟?jié),江南的小巷陰沉潮濕,兩邊是寂寞的人家,給人豐富的想像空間,丁香的美賦予姑娘,象征詩人心中高潔、美麗的理想;《荷塘月色》中那荷塘月色醉人的神韻,精美如詩的語言,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再別康橋》中優(yōu)美的音樂般的節(jié)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畫面之美給讀者以視覺上的色彩想像,建筑之美勻稱、整齊……
二、彰顯學科的人文性
語文學科中那閃爍著中華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國的多元文化,無不體現(xiàn)主體意識、責任感、獨立人格等,包括文化的精華、生命的價值、人間的真情、做人的真諦、生活的激情,生命的感悟,等等……“人文”是潛移默化的、長遠的、隱性的東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歷經(jīng)變遷,有著鮮明的時代氣息。
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激發(fā)民族情感,增強自豪感,培育責任感。
漢語言文化具有其獨特的魅力。漢字象形表意,本身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它是華夏文化的基石。漢語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積淀和外化,它隨著中華民族的成長而發(fā)展,它承載著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蘊含著廣袤的文化內(nèi)涵。她,如同母親的乳汁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龍的傳人。教學生學習語文,把握其人文屬性,培育人文氛圍,既獲得語文能力,又熏陶了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和思維方式,弘揚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學生對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傳統(tǒng)的感情,體會本民族語言的美,激發(fā)作為龍的傳人的自豪感,以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新的責任感。
(二)激發(fā)學生熱愛世界先進文化,共同追求全人類的美好情感
在課堂上營造文化氣息,通過語言文字向?qū)W生傳遞世界的、歷史的、現(xiàn)代的多元文化,科學與人文并重,汲取人類文化的精華。認識全人類對自由、和平、文明渴求的美好情感,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汲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最終使學生成長為關心人類共同命運,具有國際合作精神的現(xiàn)代人,促進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融合。 (三)注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逐步提升文化品位
通過語文教學,讓學生感受美、認知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文學作品中洋溢著真、善、美的內(nèi)核,濃縮了本民族及世界人民的美好情感的精華,是加強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平臺。在語文學習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zhì),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并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四)強化情感目標,尊重個體體驗
高中語文新課程目標根據(j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度設計的理念是我們設計語文課時目標的依據(jù),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語文課時目標中的情感體驗、價值觀、人生態(tài)度、主動探究、團結(jié)協(xié)作、勇于創(chuàng)新等多元因素都應屬于“人文素養(yǎng)”的范疇。
三、促進學科的探究性
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是現(xiàn)代教育共同的的重要目標。而自主探究則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同時,學生在學習中,積極進行自主探究,會從中得到創(chuàng)造和成功的快樂。高中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即具備了發(fā)展探究能力的基礎。因此,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智慧和人文精神的語文課程,更應當積極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把語文學習的過程變?yōu)閷W生主動探究的過程。高中語文課程不僅要用課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成就感染學生,還要以課文中蘊含的人類智慧及其探索精神教育學生,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改變過去那種以傳授為主輔以課堂練習的教學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變?yōu)閷W生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思維的激活,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難度;要將重結(jié)論變?yōu)橹剡^程,將給答案變?yōu)榻o問題,進而將給問題變?yōu)樽寣W生自己找問題;要注重問題的延伸性、拓展性。學生在“各類活動”、“各類場合”、“各類狀態(tài)”中體味語言情境,琢磨學習別人的語言,推敲選擇自己的語言,積極參與到語言實踐中去。逐步掌握探究的方法,不斷增強探究的意識和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意識、能力、情感的整體健康發(fā)展。
四、倡導個性化寫作,突破寫作教學難關
中學寫作教學的頑疾是模式化、套路化,缺少思想和個性。寫作是最有個性、最能求新的。在寫作中,讓中學生觀察社會、思考人生,進而完善人格、塑造魂靈,從而突破寫作教學“模式化、套路化”的頑疾。在個性化寫作中,我鼓勵學生觀察社會,大膽想象,捕捉靈感,從而培養(yǎng)寫作的興趣和個性。
1、觀察社會,做一個寫作的有心人。敏銳的觀察是個性化寫作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功力。富有個性的敏銳的觀察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刻苦磨礪、著力培養(yǎng)的結(jié)果。我曾經(jīng)這樣問我的學生:“誰能說出我校教學樓兩旁的對聯(lián)?結(jié)果全班學生沒有一位同學能回答出來。第二天,我又問相同的問題。這一次,全班同學都說出了教學樓的對聯(lián)!觀察一定要有積極的思維活動,要有意識、有目的。觀察時要目識心記、對比強化,并勤寫觀察筆記。慕名作家老舍勉勵青年作者說:“你要仔細觀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點,隨時注意,隨時記錄下來。……要天天記,養(yǎng)成一種習慣,刮一陣風,你記下來,下一陣雨,你也記下來,因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寫一陣風或一陣雨,如果沒有這種積累,就寫不豐富。”個性化的敏銳的觀察是寫作的基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永遠屬于具有敏銳觀察力的人。
2、熱愛生活,激發(fā)創(chuàng)造想象。在想象思維培養(yǎng)中,我鼓勵學生根據(jù)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大膽地想象,養(yǎng)成富有個性的想象的習慣。別林斯基說:“在藝術中,起著最積極和主導作用的是個性化的想象。”要培養(yǎng)自己的想象力,就要熱愛生活,善于觀察,積累豐富表象;就要博覽群書,提高藝術修養(yǎng);更重要的是在寫作實踐中激發(fā)創(chuàng)造想象。
高中語文教學論文范文二:淺談高中語文教學導入
摘要:新課的導入在課堂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新課改形勢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采用適宜的導入方式會使一節(jié)課的開端氣氛活躍,師生之間得到迅速溝通,學生與教材之間架設起認知的橋梁,從而使教師順利完成整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導入藝術
語文教學的導入,是語文教師在新的教學內(nèi)容或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方式。它是課堂教學的突破口,是實際教學的前奏,起著"引子"的作用。好的導入會像磁石一樣緊緊抓住學生,控制課堂,達到"立片言以居要"的境地,發(fā)揮引起懸念、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
一堂新課的導入如此重要,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設計好這個導入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直觀導入
學生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實物、模型、書中插圖及動態(tài)圖畫等直觀材料較感興趣,思維易被激活。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這種直觀是一種發(fā)展觀察力和發(fā)展思維能力的力量,它給認識帶來一定的情緒色彩。這種情境在學生頭腦里,留下的不僅僅是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內(nèi)心的感受,這一切必將促使學生積極進行思維活動。如學習《米洛斯的維納斯》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欣賞維納斯塑像,并談談觀后的感受。學生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有的學生提出維納斯不美,因為她失去了雙臂。然后引導,失去雙臂的維納斯在日本當代詩人、小說家清岡卓行的眼里煥發(fā)出秀麗迷人的風采,學生很想知道所以然,便帶著思索走進文本。這樣的導入既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又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意識。
二、破題導入
課文題目五彩繽紛,形式迥異。有的題目表示文意;有的題目以句子、短語、獨詞的形式出現(xiàn);有的題目涉及記敘的要素,如人物和事件;有的題目帶有象征、抒情意味;有的題目有文學色彩。文題的形式,集中概括反映了文章的內(nèi)容,還反映了寫作知識、文學常識等某些內(nèi)容,因此,以釋題來導入新課,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三、詩文導入
選用恰當?shù)脑娢膶胄抡n,可使學生在欣賞、分析詩文的愉快氛圍中產(chǎn)生興趣,有利于新課的進行。
例如:在學習《長亭送別》一課時的導入:
人生要追求,總免不了漂泊,走上新的征程,"別離"便成為從古唱到今的主題,它牽系著多少有情人的魂,又打動了多少有情人的心,"多情自古傷離別"!關于"離別"的名言佳句都蘊含了作者的深情,像"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憂慮,"海內(nèi)存知己,無涯若比鄰"的誠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凄切……這些佳句中,什么人之間的離別最纏纏綿綿又難舍難分?恐怕是欲長相守而不得不離的戀人了吧?!堕L亭送別》正是寫離愁別恨的絕唱,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離人那"多情"的心靈世界。 四、設疑導入
設疑就是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故意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或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層層深入地提出問題,啟動學生思維,然后因勢利導,自然地進入新課,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如學習《就任北京大學之演說》一課時,這樣導入:
提起北京大學這所令無數(shù)學子夢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們心中都會不由自主地生出仰慕與向往??捎钟卸嗌偃酥辣本┐髮W辦學之初是什么樣的呢?如今的北京大學為什么能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呢?作為新世紀的學生應具有什么樣的素養(yǎng)才能肩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五、故事導入
中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愛聽愛看有趣的故事。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學習《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課時,先講述"梁啟超妙對杏花聯(lián)"的故事。有一個十歲的兒童,一天隨父到朋友家做客。他被院里一株蓓蕾初綻的杏樹迷住,便偷偷地折下一枝放入袖筒里,這一微妙之舉,恰被其父及朋友家人看到,他的父親雖沒言語,卻為此而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聲色地暗示一番。為活躍氣氛,父親便當眾對他說:"開宴前,我先出一上聯(lián),如能對好,方可舉杯,否則,只能為長輩斟酒沏茶,不準落座。"他不知父親用意,毫無思想準備,但憑腹中的才學,自信不會出丑,于是滿口答應下來。父親略加思索,作出上聯(lián):"袖里籠花,小子暗藏春色。"他聽后一驚,恍然大悟,但也未顯失色,隨口對來:"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對聯(lián)一出口,堂前喝彩不已。他就是梁任公,既是政壇上的風云人物,又是文壇上的著名學者。學生不僅為梁任公小時的才華聰敏所折服,而且想急切了解他作為學者的人格魅力,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新課之中。 六、情境導入
劉勰《文心雕龍》中說:"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陸機《文賦》中說:"心游萬仞,精騖八極。"皆言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有激情,有想像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運用語言創(chuàng)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激勵他們進入新的教學情境,從而為課堂教學開了個好頭。如學習《祝?!芬徽n時,有的教師這樣導入:
大雪滿天,狂風怒吼,爆竹聲聲。在現(xiàn)代文學人物畫廊里,艱難地走出一位衣衫襤褸、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發(fā)蓬松、目光呆滯的四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長的左手提著一個裝著一只破碗的竹籃,干枯的右手拄著一枝下端開裂的長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魯迅著名小說《祝福》中的主人公,一個慘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迫害的舊中國農(nóng)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先生的這篇小說----《祝福》。
當然,新課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遠不止以上這些,究竟選擇何種導入法,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因人制宜,因課制宜,一切從實際效果出發(fā),切忌生搬硬套。我們只有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新課程所蘊涵的理念,認真研究每一節(jié)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才能得心應手、隨心所欲地駕馭課堂,才能取得最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
淺議高中語文教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