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經濟學的論文
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的地位都有目共睹,但計量經濟學也飽受詬病。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計量經濟學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計量經濟學的論文范文一:計量經濟學教學問題與改革分析
一、引言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研究中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分析工具。正因為其重要性,1998年教育部經濟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將計量經濟學確定為經濟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在本科生階段,除了經濟、管理專業(yè)將其作為必修課程外,不少高校將其作為全校性選修課程。計量經濟學的學科性質、課程特點和日益顯現的重要性,對當前普通高校學生的課程學習和老師教學,特別是對商科背景的本科生,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二、文獻評述
作為一門以經濟與管理基本理論為基礎,綜合數學、統(tǒng)計學分析工具,以現代電子計算技術為依托的計量經濟學,其知識面涉及之廣、綜合應用能力要求之強,是經管類專業(yè)課程中所罕見的,這也是計量經濟學難教、難學的根本原因。李均立、許海平歸納了該門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從教學內容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教研教改建議。馬成文、金露、魏文華強調案例教學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張檸認為在教學中應該加大實驗教學力度,通過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習效果。已有文獻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但是通過對有關文獻仔細地梳理后發(fā)現,現有文獻存在一個特點:將焦點聚焦在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困難上。上述文獻既存在合理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偏見。
三、商科背景下計量經濟學教學的問題
(一)學生本身的問題
1.學習興趣不高
學習計量經濟學需要大量計算與演算,學科本身與其他一些學科相比顯得枯燥乏味一點。在安徽省教學研究一般項目(2013jyxm240):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這一研究中完全不喜歡,不太喜歡以及持中立態(tài)度的同學占比59%,超過半數的同學是不非常喜歡這門課程的,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太高。
2.數學基礎薄弱
商科學生有大多數是文科生,數學基礎薄弱。而計量經濟學需要良好的統(tǒng)計學,運籌學和數學基礎,這就導致了商科學生難以學好計量經濟學這門學科。
(二)老師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過于死板
目前,國內教學很多教師只進行理論教學,而沒有實驗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而運用所學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方法深入研究現實經濟問題。還有一些教師先講理論和方法,最后留下幾個學時來講軟件,又或者根本不講軟件操作就直接讓學生上機操作。這容易造成學生不能很好地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學習理論時不能及時消化所學知識,學習軟件時理論知識又忘得差不多,最后,不能很好地結合這門課程。
(三)學校對這門學科不夠重視
課程設置不合理,學時偏少。雖然我國已將計量經濟學列為經濟學與相關課程的必修課程,但很多學校設置的課時都普遍偏少。在如此短的課時內,要讓學生掌握足夠的計量經濟學理論和方法非常困難。教學條件差?,F代計量經濟學非常重視統(tǒng)計分析軟件的操作與應用,對軟件操作與訓練是本課程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就要求學院擁有配套的實驗室。然而,在一般學校中,為計量經濟學設置一個專門的實驗室被視為是一項成本很高的投入。因此,很多高校基本都沒有這方面的實驗室建設。
四、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工具課,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啟發(fā)學生改變原來被動學習的習慣,激發(fā)學習興趣,進行自主性學習是課程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在教學實踐中,應該促使學生更多地進行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參閱和學習課外相關材料、自覺地上機實踐。
(二)問題導向型教學———研究型和案例型教學法有機結合
對于各章節(jié),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完成理論知識的傳授。對于理論教學部分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以往多媒體教學完全照抄課本內容的弊端。對于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經濟現象,模擬采集經濟數據的全過程,通過統(tǒng)計軟件運行演示,注解分析統(tǒng)計結果,并以此來指導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所學知識的實際用途。
(三)合理安排課程
目前我國高校計量經濟學課時偏少,教學效果不佳。而且鑒于計量經濟學的難度系數,學習掌握計量經濟學需要比一般課程多的時間。因此,要提高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的學時。注意課程安排的銜接合理。在安排這門課程的前一學期安排統(tǒng)計學,運籌學等相關基礎學科的課程學習計劃,使學生在數理方面的知識得到提升強化,為學習計量經濟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提升教學設施水平
挖掘數據的商業(yè)價值是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型課程最直接的價值體現,而最大化發(fā)揮其價值的前提是擁有先進的專項實驗室。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學習掌握計量經濟學并發(fā)揮它的價值。
計量經濟學的論文范文二:計量經濟學課程應用型教學模式研究
一、關于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計量經濟學課程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方面更多地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實踐和應用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這不僅讓學生感覺該課程教學枯燥乏味,教學效果也很不理想,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較差。
(一)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相脫節(jié)
作為一門方法論的學科,計量經濟學相比其他課程的應用性更強,不但強調基礎理論、實踐操作和統(tǒng)計軟件三者的結合,更注重對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但目前大多數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授課主要以理論方法的講授為重點,缺乏對實際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一般包括提出問題、收集數據、建立理論模型、參數估計、模型的檢驗及模型的應用,很多老師更多地將講授的重點集中在參數估計與各種檢驗方法和理論論證上,但對如何提出經濟問題、如何將實際的經濟問題轉化成計量經濟學模型,估計出的參數如何應用和進行經濟學解釋等方面卻講授得較少,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也缺乏這方面的練習。因此,雖然學生學了很多模型檢驗和參數估計的理論方法,卻無法靈活運用這些方法,或者只會使用計量經濟學軟件對模型做出估計而無法進行合理的經濟學解釋,尤其是運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有待加強。
(二)重理論模型的推導
輕實際操作計量經濟學課程是以數學、統(tǒng)計學和經濟學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會利用很多的數學方法,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數學,加上目前很多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本科生數學基礎并不好,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將大量的時間用在數學推導上,不但事倍功半還讓學生對計量經濟學充滿恐懼,不像理科生,數學推導對這些學生來說比較困難,他們也對推導過程不感興趣。比起數學推導過程,經濟管理類的學生更加愿意接受現成的方法和思想及結論,因此,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地進行數學推導,只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當然,由于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數學、經濟學和統(tǒng)計學的交叉學科,必要的數學推導也是難免的,而數學公式的推導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數學原理和方法基礎,盡量避免課堂上只進行理論推導的枯燥乏味,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三)缺乏案例教學,實驗實踐教學不足
目前各個大學使用的計量經濟學教材,理論體系相對都比較完備,很多教材中也都引入了許多經濟案例分析,但由于案例的設計和安排過于理論化而不易讓學生接受,加上有些學生經濟學基礎相對薄弱,無法很好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更難以運用所學計量經濟學理論知識對實際的經濟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加上課時所限,實驗課程不足,導致部分學生對計量經濟學失去了興趣,甚至懷疑計量經濟學的作用。因此,應用型教學已成為培養(yǎng)適應能力強的實用人才的重要手段。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措施
(一)革新教學方法本科階段的計量
經濟學課程應主要以案例教學和課堂討論為主,理論主要以理解思路和原理,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計量經濟學課程理論難度較大,尤其是對數學的要求比較高,很多學生因為數學功底不好而沒有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從現實的經濟社會生活中搜集經濟案例,以專業(yè)期刊為輔助參考,以問題為導向構建教學模型,引入學科解釋,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計量經濟學的學習方法和了解該模型的意義。了解學科的實際應用。同時,在課堂上應該展開討論,同時根據相關問題進行提問、解答,找出解決辦法??梢詫W生進行分組,通過資料調查、思考,進行分組討論。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適當進行提示,并進行評價。這樣可以將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要求深入到教學中,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參與感。此外,可以組織專家開展講座、報告等,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
(二)革新教學手段計算機的應用
對計量經濟學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非經典計量經濟學。建立與應用計量經濟的模型,需要大量的數據存取,并有繁雜運算過程,但如果使用傳統(tǒng)的計算方式運算,既耗費時間和人力,又沒有效率。很多模型的建立和運算都需要輔助于計算機來完成,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運用也是計量經濟學教學手段革新的主要方面。在教學中知識的講授與計算機應用相結合,讓學生掌握一兩個軟件的應用就十分重要,除了理論課程以外,應合理安排學生的上機操作時間,熟練掌握應用軟件,學生通過上機訓練,能夠更加清楚直觀地了解各個模型與公式,領會運算結果的概念并判斷運算結果是否合理。此外,還需利用便捷的網絡,將教學的大綱、計劃、應用軟件等教學必需資料放于網上,將各個教師的聯(lián)系方式放于網上,以便學生能夠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地學習,并且有利于師生間的及時交流和互動,提高學科的教學效果。
(三)革新考核方式本科階段的計量
經濟學課程應該以應用為主,傳統(tǒng)的考試模式以測驗和理論考試為主,很少進行案例分析、隨堂討論、上機實驗等方式,這就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實踐教學中進行的案例教學、實驗教學等需要通過考核方式的革新來進行測試,以便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應用能力。根據計量經濟學課程特點和教學模式,現將考核方式改為課堂測試,側重于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上機實驗,側重于軟件應用和模型參數估計;課程論文寫作,側重于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理論考試相結合,課堂測試應包括隨堂討論、問題探討等,上機實驗主要考核學生對軟件的掌握和應用能力,課程論文寫作是計量經濟學應用的核心部分,最終將測試定為平時測試、上機實驗、課程論文和理論考試四部分,并進行加權綜合評定。這樣將課程評價的激勵與引導作用真正激發(fā)出來,不僅可以檢驗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教師可以憑借課程評價中得到的學生的反饋內容來改善當前教學中的問題,積極優(yōu)化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
(四)革新學生學習途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不斷增強,但同時也加大了信息篩選的成本,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有效便捷的學習途徑,就需要針對計量經濟學的課程特點建設相適應的案例集或案例庫。其中有幾方面需要引起關注:
(1)所選擇的案例需是接近現實情況,且易被學生接受的,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所選擇的案例需體現出計量經濟學科的含義、方法及原理;
(3)所選擇的案例需具有時代前沿性和廣泛性。選擇不同類型的案例可以吸引不同的學生,同時還體現出了學科用途的廣泛性;案例跟隨時代經濟不斷變化,這也體現出了學科的適用性,更加調動起學生的情緒,培養(yǎng)其求索精神。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對學科的興趣,讓學生主動探索,自發(fā)學習,將內在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出來,將生硬難懂的理論轉化為簡單易懂的案例問題分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們通過實踐不斷地探索教學經驗,吸取教訓,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工作進行改革。如增加啟發(fā)式教學的比重,采用雙向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列舉事實來具體分析,啟發(fā)學生開拓思維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學體系,增加多媒體教學分析,增加實驗比重,同時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以此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計量經濟學的論文
上一篇:計量經濟學畢業(yè)論文
下一篇:計量經濟學簡單的課程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