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的不同禮儀
哈薩克族的人生禮儀獨具一格,別有特色。他們主要有誕生禮、搖籃禮、滿月禮、婚禮和葬禮等。你還了解哈薩克族的什么禮儀呢?下面學習啦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關于哈薩克族的不同禮儀,希望能夠幫到你哦!
哈薩克族的不同禮儀
誕生禮:哈薩克人把小孩誕生視為阿吾勒的喜事,嬰兒誕生后要舉行“齊勒大汗庫再頭”儀式,要宰哈勒加羊(為產婦宰的羊)。青年男女要來為產婦和嬰兒祝福,要唱《齊勒大汗庫再頭》即《出生歌》,祝福母子平安健康,人丁興旺。一般《齊勒大汗庫再頭》要連續(xù)唱3個晚上,主人要宰羊款待來客和產婦。在《齊勒大汗庫再頭》晚會上,阿吾勒的中老年人帶上錢、財?shù)榷Y物,分批來到產婦家,看望大人小孩,以表恭喜祝福之意。
“齊勒大汗庫再頭”儀式上吃肉有講究,吃羊脖子肉,不準用刀子。雙手端著羊脖子肉,用嘴啃著吃,吃完了肉要把脖子骨放在氈房的最高處,過上一段時間才能扔出去。禁用刀子削肉或將脖子骨拆斷,怕孩子得軟脖子病。并要唱一首歌:“ 孩子降臨在溫暖的氈房, 草原的鮮花為你怒放?!≡改愠蔀橛赂业尿T手,阿吾勒中有名的摔跤手。”
搖籃禮:哈薩克族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積累了較豐富的、獨特的育兒護理經驗,哈薩克族牧民通常使用搖籃(別斯克)養(yǎng)育嬰兒,嬰兒出生后一周或滿月(40天)時要舉行搖籃禮(別斯克吐依),這是哈族重要的人生禮儀之一。搖籃由優(yōu)質木材卯榫而成,頭尾兩端的下方有弧形木條著地,可左右搖擺。
別斯克的設計與哈薩克世世代代游牧生活有著緊密的關系,當家里男人外出放牧,而女人需要在戶外干家務(如擠奶,制作奶制品)時,可以將嬰兒固定在搖籃里,防止小孩因無人照看而發(fā)生意外。在轉遷牧場的時候也可以將小孩固定在搖籃里,避免小孩遭受長時間奔波之苦。哈薩克搖籃幾乎陪伴了所有哈薩克小孩的嬰幼兒時期,對于哈薩克族而言別斯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多少年輕母親不分日夜的守護在搖籃旁,哼著搖籃曲,精心呵護著自己的小寶寶,盼著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滿月禮:與漢族人的滿月禮有所不同,哈薩克族的滿月禮是在嬰兒出生后的第四十天舉行。在這一天,要專門給洗凈后的嬰兒全身擦上羊油并剃發(fā)。在基層牧區(qū)的哈薩克家庭中,至今還保留著一種被稱為“還子”的習俗?!斑€子”是指每對新婚夫婦要把婚后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送給男方的生身父母。祖父母會把這個孩子當作自己親生的最小的兒女來對待。從小到大,不論在家里還是在外面,彼此之間都以父(母)子相稱。孩子對他(她)真正的親生父母則以哥嫂(或姐)相稱。父母對自己的這個兒女也同樣要以弟妹相稱。這種習俗在其他民族當中實不多見。
婚禮:在過去,哈薩克人的婚姻大多數(shù)是由父母包辦,屬明顯的買賣婚姻。締結婚姻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財禮的多少,哈薩克民間有一句俗話“美麗的姑娘值八十匹駿馬,一個人生下幾個女兒,就可以成為一個大巴依(即大地主、大富豪)”。
如今,這種不良的習俗和觀念已有了很大轉變。現(xiàn)在哈薩克人的結婚擇偶仍然十分講究門當戶對。另外,男方家庭還特別注意女方的母親,他們有句諺語:“母親是女兒的影子,母親好,女兒也一定錯不了?!卑凑展_克的習俗約定,同一部落特別是七代以內的近親不能通婚。哈薩克族的結婚儀式十分隆重,結婚前都要舉行一系列走訪和喜慶娛樂活動,他們對氏族部落內的任何一家婚事都象自家辦喜事一樣熱情參與、歡樂與共。
婚禮這天,男女雙方以及雙方的歌手都要唱許多約定俗成的婚禮歌。其中新娘在最后離開父母家人時,要唱與父母親人的哭別歌。姑娘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娘家還要給姑娘送一份厚禮,有條件的一般要送 100只羊,15匹馬。條件差的也要盡力而為,有所表示。哈薩克族結婚后的男女在日常生產生活上的分工是十分明確的,屬于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
葬禮:在哈薩克民族中,存在著靈魂不滅的觀念,他們認為人死后,靈魂會離開人體而獨立存在,所以特別注重死后的葬禮。葬禮基本上是按照伊斯蘭教規(guī)進行的。與其他一些民族有所不同的是,每當有人前往吊唁與遺體告別的時候,通常由死者的女親屬相互擁抱,一起哀唱挽歌,并通過這種哭唱的方式,告訴人們死者的生平。吊唁結束后,按規(guī)定由宗教人士依麻木用清水為亡者凈身,再用白布裹身,最后舉行禱告儀式進行土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