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資料簡介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資料簡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歷史資料簡介:基本簡介
廣義
歷史上的古文字
客觀世界運動發(fā)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
人類社會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
歷史資料簡介:詳細解釋
1. 過去事實的記載。 分為古代史[3]、近代史和現代史!
(1)《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 魯肅 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注引《吳書》:“﹝ 吳王﹞志存經略,雖有馀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 指已過去的事實。
毛澤東 《農業(yè)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 經歷,底細。
(1)《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臺的~了。”
(2)清 黃人《<錢牧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而自為風氣。”
(3)老舍《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的仆人。”
4. 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fā)展進程;沿革;來歷
(1)金一 《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yè),真能赤手開創(chuàng)而無所憑藉者,~上,多不過三四人。”
(2)毛澤東《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中國的~,從此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3) 菡子《源遠流長》:“~在發(fā)展著,豐富著。”
5. 指歷史學科。 即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學科。
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就該另編一部。”
6. 指以過去的經歷和事跡的痕跡。7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是華夏文明。中國歷史最悠久。
歷史資料簡介:詞語理解
詞語溯源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也有人認為“歷”乃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輔助義,其意味著人類所經歷過的事情,在意義上其概括范圍遠較“史”字為之大。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廣泛含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fā)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tǒng)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于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狹窄含義
人類社會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歷史建筑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fā)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fā)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后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眾說紛紜
對于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毛澤東說:“讀史可以明智,這是先人早就說過的。”;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xù)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百科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fā)生的事情,后者是對發(fā)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百科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今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歷史資料簡介:歷史解說
史學究竟是什么
史學究竟是什么?以上關于史學的定義或解說,雖然在文獻史上大多是近人或今人確定的,但是從邏輯序列上講,它們其實與歷史學自身演進的自然歷史過程和人們對它加以認識的思想史過程是基本相符的。
“史有二義”和今人的“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與“知識體系”說、“超科學”或“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科學”說,可以看作是分別對應于歷史學在其發(fā)展歷程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個時代的客觀存在事實在歷史學家思想上或理論上的表現形式。
其中,“科學”說中的一般“科學”說和其他兩種史學解說,分別反映了歷史學第四個發(fā)展時代中的前后兩個不同時期;至于后者,更確切地說,是當代史學實踐的客觀存在狀態(tài)在歷史學家理論形式上的一種表現,也就是說,是史學理論工作者對當代史學實踐進行抽象性認識的理論結果。而當今中國歷史學界史學界說紛紜,不過是史學實踐日趨復雜多元的紛亂現實在史學工作者思想上造成認識混亂的切實反映;而且,各自對史學定義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定義者學術背景和研究對象的具體內容的影響。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2)
在如今人的幾種史學的定義中,就中國未來史學的發(fā)展而言,比較有意義的是:何兆武先生的“超科學”說、李振宏先生的“具有特殊性、綜合性、整體性、真實性的具體的和實證的科學”說和蔣大椿先生的“整合學”說。其中,李、蔣二說雖各自從不同的分析角度和相同的角度而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得出,但在對歷史學的特性的認識上,實基本一致,因此可作進一步的融合而成為一派之說。就目前的研究狀況而言,未來中國史學本體論研究,如果說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學派的話,那么,它們無疑是值得援用為學派建立和發(fā)展的理論基礎的解說。 因為,歷史學不僅僅是一種活動,不僅僅是專門的學問或學術,也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體系,它更是一門在研究對象和任務方面都具有科學性的特殊學科。對于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來說,它不僅僅是一門一般意義上的科學,它更是一門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tài)意義上的科學。
作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由于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既存事實,對歷史學是什么的回答,就不應該再繼續(xù)停留在一般歷史學的認識階段,而必須把它當做一門完成的知識形態(tài)意義上的科學來看待。中國歷史學理應歸屬于迄今為止唯一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而不是也不應該是任何別的什么歷史學。與此同時,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不能滿足于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時代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史學認識水平,必須結合后馬克思恩格斯時代,特別是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史學實踐的現實存在狀況,從而作出我們時代的關于史學的確切定義。史學定義的重新確定,必須符合并反映這個時代要求。
歷史學對于個體歷史學家來說,它可以成為他賴以謀生的一種技巧性或技能性的職業(yè)手段,也不妨可以成為他從歷史中汲取必要的文化素質或從歷史中認識人類自身的一種方式,或是作為他提高其文化藝術體驗和鑒賞能力的一種有益的精神活動;個體歷史學家當然亦可以是非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之外的其他歷史觀來指導其歷史研究;而且,并非每一個體歷史學家、每一次具體的史學實踐,都必須承擔起揭示某一或每一民族、國家的歷史運動特殊規(guī)律的任務。
但是,諸如此類產生于歷史認識和歷史學發(fā)揮其功能與作用過程中,僅僅來自史學主體的主觀認識和這種認識形式、認識手段的特殊性和歷史學利用方式的特殊性,或發(fā)生在個體史學主體身上的特殊現象,來自歷史學發(fā)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所產生的特性,而不是產生于歷史學確定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本身,更非結合今天歷史學發(fā)展現實狀況的東西,是不能成為否定歷史學是一門科學的根據的。
從特性方面講,盡管歷史學或多或少地具有其他社會科學甚至人文學科(如文學、藝術)的某些一般特性,但它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不在于這些一般特性,而在于它根源于自己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把自己區(qū)別于其他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的特性,其中較顯著且重要者有:它與哲學相比的特殊性特征,與一般社會科學相比的綜合性、整體性特征,與文學相比的真實性特征。
在歷史學身上所表現出的某些人文學科一般性特性的東西,同樣不能成為否定它是一門科學的根據。
因此,任何關于歷史學不是科學的史學的定義或解說,都不能拿來作為重新確定史學的定義的基礎性材料。
歷史學是科學
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
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 [4]
二;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特殊規(guī)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
一門學科的科學性的一般判斷根據是:
(1)“研究的對象必須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因為只要客觀實在的東西,才可能有它內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
(2)它“必須是旨在探討對象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活動”。
歷史學顯然符合這兩層要求。但是,這樣的歷史學還不能稱為真正的歷史科學,因為它只是具備了成為一門科學的必要前提,還不具備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tài)所應有的充分前提。一門學科要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tài),還需要同時符合第三層要求:“必須以揭示出事物的規(guī)律為前提,然后按照事物本身的規(guī)律(即它的內在聯系)去說明事物的原因,是為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tài)。”
這樣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tài)意義上的真正科學的歷史學,迄今為止,只有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產生,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chuàng)立為前提的。這種歷史觀為歷史學提供了一種科學的理論指導,使它顯示出區(qū)別于以往其他史學的頑強特征,顯示出它的鮮明的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在思想方法上的重要特征,是它僅僅從歷史本身去認識歷史,而不是從天上的云霧中或是從人們的心靈、頭腦中去認識歷史。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首先確定了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質,把人類社會的一切歷史都當成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去研究,從而在歷史研究的出發(fā)點上實現了深刻的變革。“它堅信,只要從頑強的事實出發(fā),才能如實地揭示歷史的真相。”
其次,“馬克思主義史學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實際應用,獲得了研究歷史現象之間必然聯系的方法論指導,從而使歷史學真正成為研究事物規(guī)律性并依其規(guī)律描述真實歷史過程的實證科學。”“使歷史學成為科學的最重要的根據,是對人類社會歷史運動規(guī)律的探討。然而,至今的哲學發(fā)展史表明,到目前為止,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說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真正揭示了人類歷史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于是,問題就簡化成這樣,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作指導,歷史學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
據此,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除它具備了一門學科的科學性所必須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據就在于它是歸屬于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的一門學科。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科學性,根本地決定了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
中國特色的歷史學
現在,我們可以給歷史學——中國特色的歷史學——的定義作如下確定和簡要說明:
歷史文物
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是歷史研究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供的一般規(guī)律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思維認識方式和手段,在與歷史客體發(fā)生互動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客體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規(guī)律和特點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chuàng)造出來的產品——歷史知識。研究歷史的意義,就是在于借鑒過去,更好更科學地投身到革新現在與創(chuàng)造未來的過程中去。
在這一史學定義中:“整合型的社會科學”的含義是,歷史學是一門以科學性和真實性為基礎,內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綜合性(或整體性)、實證性、抽象性(或哲學性)、價值性、藝術性的整合型社會科學,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哲學、其他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歷史研究主體”即歷史學家,而不是一般民眾或其他社群;“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來說,是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特別強調的”、“特別堅持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的觀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體歷史結論;“歷史客體”,是指首先作為一種歷史客觀實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后才進入歷史學家認識視野而轉化成為認識客體而存在(“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無數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客觀歷史事實和過程,是歷史學的對象領域,因而它不是哲學研究對象之一的一般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過程;“特殊規(guī)律和特點”,是指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和特點,而非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點。
歷史資料簡介:歷史學發(fā)展經歷
歷史學在它的發(fā)展過程中經歷了政治性的記事活動、附屬于政治而以文化積累為主的綜合活動、學問或學術、知識體系、哲學、科學等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發(fā)展環(huán)節(jié),在認識方式上經歷了價值的、考實的、藝術的、科學的、哲學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認識方式。
歷史學發(fā)展到了今天,雖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現過的一切表現形式或發(fā)展環(huán)節(jié),并把它們當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或部分;就個別的或特殊的史學現象而言,今天的歷史學亦可以其先前曾經擁有過的某種表現形式而存在??墒?,在一般意義上,今天的歷史學絕不可以歸結為其中的任何一種形式或環(huán)節(jié),或者依據其中的某一種表現形式或發(fā)展環(huán)節(jié)來確定歷史學的一般定義。
今天的歷史學,只能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如果否認這一點,那么在認識論、方法論和哲學傾向上,就要么表現為歷史觀念的缺失,要么表現為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庸俗化和作為這種庸俗化的必然歸宿的相對主義、懷疑論或折衷主義。
列寧在闡述“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并不歸結為相對主義”的原理時說:“辯證法,正如黑格爾早已說明的那樣,包含著相對主義、否定、懷疑論的因素,可是它并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并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這就是說,它不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而是在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真理接近的界限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意義上,承認我們一切知識的相對性。”
列寧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原理,對于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分析現有關于歷史學的定義的價值、理解“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乃至考察其他觀念形態(tài)的事物,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
歷史資料簡介:研究趨勢
歷史并不是歸類于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并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并不局限與此,努力并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fā)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于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qū)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yōu)榱艘子谘芯?,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于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于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于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歷史資料簡介:歷史規(guī)律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統(tǒng),商周繼之,春秋戰(zhàn)國亂之;秦一統(tǒng),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朝亂之;隋一統(tǒng),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西夏亂之;元一統(tǒng),明清繼之,民國亂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立之。
2、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眈眈。
歷朝歷代之滅亡,無不由此三者起。
3、勝者王侯敗者賊。
歷史即是:為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
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4、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
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5、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tǒng),政治穩(wěn)定,思想越停滯不前。
前者如春秋戰(zhàn)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6、地域環(huán)境左右命運,東強西弱。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huán)境之內生存,養(yǎng)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河南、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陜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陜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陜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fā)達的中原地區(qū)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于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
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的同化。
西方和北方割據勢力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完成統(tǒng)一。這一點也很清楚,秦打敗六國完成統(tǒng)一,隋打敗南陳完成統(tǒng)一,宋打敗南唐完成統(tǒng)一,元消滅南宋完成統(tǒng)一,共產黨打敗國民黨完成統(tǒng)一,都是西方或者北方的勢力統(tǒng)一南方。從地理形勢來看,中國地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據高臨下,自然對南方形成壓力,加上北方只有向南發(fā)展才能得于較好經濟條件,所以會激起統(tǒng)治者的進取心。
7、朝代之初,君強臣強;朝代之中,君強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強。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則為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為虎狼之臣,如朱溫之輩。歷朝歷代,莫不如此,豈有他哉!
8、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
歷史文物
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湮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今已不再矣。
9、向北防御,向南發(fā)展。
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定律.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始終都是我們防御的重點方向。從秦國建長城以抗強匈奴,到六十年代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終是我們防御的重點。同時,我們由于受到北方強敵的壓力,再加上南方的良好自然地理條件,使得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當北方的強敵暫時不對我構成威脅,但向南發(fā)展的趨勢仍在繼續(xù)。
10、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定都北京和西安的朝代必然強大,定都南京和杭州的朝代必然弱小。
西周、漢、唐定都長安(鎬京)強盛一時是中華歷代的巔峰?!≡?、明、清這些歷史上比較長命的王朝都是定都北京,而晉、南宋、南陳,南唐、民國這些短命王朝都是定都南京或者臨安(杭州)。這主要是因為南方脂粉之地,歌舞升平,令人醉生夢死的原因吧
歷史資料簡介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上一篇:歷史資料和獲得的信息
下一篇:歷史資料進攻軍械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