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古代的小吃文化
很多東西大家認為是國外的,但是不是?!∠旅媸切【帪榇蠹艺淼奈恼?,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魚片(一)
提到生魚片大家就會想到日本,殊不知,生魚片其實是中國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在周宣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823年的時候,就有文字對這一食物進行了記載。據(jù)出 土青銅器《兮甲盤》上銘文的記載,在那一年,周師大舉出動,在彭衙這個地方與入侵的獫狁部落進行交戰(zhàn)。凱旋之后,大將尹吉甫宴請了張仲以及其他的好友,主 菜就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对娊?jīng)·小雅·六月》篇也提到了這兩道菜,并用“炰鱉膾鯉”四個字進行形容。“膾”字是說切得很細的生肉。制膾的材料,有魚、 牛、羊等肉類。秦漢之后,牛、羊膾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膾幾乎僅指魚膾,同時又衍生出一個“鲙”字,專門指生魚片。
“膾”和“鲙”這 兩個字經(jīng)常會混用,但不會與“燴”字混淆;用火加工后的食物才叫“燴”?!对娊?jīng)·六月》中對北方的魚膾進行了記錄,而中國南方則缺少這方面的遠古文獻。直 到一千年多年以后,東漢趙曄才在《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中記載了,吳軍攻破楚都郢后,吳王闔閭設魚膾席來犒勞伍子胥的事情。這件事發(fā)生在公元前505年。 而《吳越春秋》中很多內容大多來自民間,也就是可信度不高。
在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我們可以知道魚膾在當時已經(jīng)很有名了。這本 書里收錄了各地的風俗以及奇聞異事,其中有一條就是:“祝阿不食生魚”。也就是有個祝阿(今山東齊河縣祝阿鎮(zhèn))的地方居民不吃生魚,應劭認為是奇異的風俗 就把它給記載下來了。由此可見,食魚膾是多么的普遍。讓跟班一名家仆到吏員食堂搭 伙吃飯,而分管食堂的司錄參軍就有特權,讓自家的三四個家奴在食堂廚房里搭伙吃飯。
“冰淇淋”(二)
如今到了夏季,人們首先想到的消暑降溫的食品就要屬冰淇淋了,很多人都錯誤地以為冰淇淋是外國人的發(fā)明,殊不知,冰淇淋是中國古人的發(fā)明。
在史料中記載,周文王的孫子在朝中擔任凌人這一官職,也就是一個專門負責保存貯藏冰塊的官職。也就是說,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的帝王們就懂得利用冰塊來消暑降溫了。當然,那時候人們使用的冰塊還是天然而成,并不是人工制造的。
到了唐代,人們開始逐漸掌握制冰的方法,并把這一方法應用到了生活當中。據(jù)《酉陽雜俎》記載,人們發(fā)現(xiàn)把硝石放到水中,水就會慢慢變冷,過一段時間就會 凝結成冰塊,不僅可以用來降溫消暑,也可以制成消暑冷食。商人們怎么會錯過這么好的賺錢機會呢,因此就開始制作冰塊賺錢。
宋代,商人們對制作的冰塊進行了改良,把一些新鮮的水果搗成汁,注入到冰中。原來晶瑩剔透的冰,不僅看上去更加好看,放到口中也多了水果的甘甜。楊萬里就在詩中稱:“似膩還成爽,如凝又似飄。玉來盤底碎,雪向日冰消。”
據(jù)說,把奶油加工制成冰淇淋開始于元代。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錄》中就記載說,他在大都做官的時候,最喜歡吃一種叫做冰酪的東西。這種冰酪就是元朝人 在冰點基礎上做出來的冰激凌。元朝人把愛吃的果醬、牛奶放入冰中。這樣凝結成的冰就會像沙泥一樣,不再像冰塊那么堅硬,入口即化。由此可見,此時的冰淇淋 與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什么差別了。
糖葫蘆(三)
冰糖葫蘆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中國的傳統(tǒng)美食,具體來講應該算是北京的特色小吃。冰糖葫蘆,酸甜可口,看上去就很有食欲。那么這等美食到底是誰發(fā)明的呢?
據(jù)說,冰糖葫蘆原本是一種藥膳。在南宋紹熙年間,宋光宗趙蟯悖最寵愛的黃貴妃患了一種怪病。每日茶飯不思,口舌生煙,不久就身形憔悴,面如枯槁。宋光宗看到之后十分心疼。宮中的御醫(yī)也找不出病癥所在。
為了能夠治好黃貴妃的病,宋光宗貼出了皇榜。一天,一個江湖郎中看到了這個皇榜,就進宮去給皇貴妃診脈了,看過之后,郎中開出了一個藥方:用冰糖煎熬山 植(山楂),每頓飯前吃5~10顆,半月即可痊愈??吹嚼芍虚_的藥方,御醫(yī)們都不以為然,貴妃吃了這么多名貴藥材都不見好轉,一個冰糖熬山楂能有多大效 果?宋光宗看到藥方之后認為山楂也吃不壞人,不妨一試,于是就讓人每日給皇貴妃用冰糖熬山楂。不到半個月,皇貴妃的臉色固然紅潤了起來,宋光宗十分高興, 重賞了那么郎中。
后來,這個藥方傳到了民間,人們熱為糖稀的山楂吃起了不太方便,就用木簽把它穿了起來。從而形成了今天的冰糖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