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科生歷史應該怎么學
文綜三科,對于文科生來說哪一科都不是省油的燈,都需要很多的時間去記憶、總結(jié)。那么高中文科生歷史應該怎么學?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高中文科生學習歷史的方法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高中文科生學習歷史的方法
01學習歷史有階段性
等你上了高三你會發(fā)現(xiàn),高三的歷史學習和高一高二很不同,它是一個高度概括和整合,反復鞏固的過程,這就要求你在高一高二有很扎實的基礎和"歷史基本功"。
我的觀點是高一、高二階段,不必苛求知識的深度,但要注重追求知識的廣度。
你會發(fā)現(xiàn)語文水平的高低和課外知識的豐富程度對歷史學習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建議你多讀一些課外歷史書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建立自己的一套歷史觀和世界觀。
這些東西對你的影響可能不會馬上體現(xiàn)在分數(shù)上,但上了高三以后你會發(fā) 現(xiàn)它們太重要了。
02抓住課堂
要說實在的東西,課堂是很實在的。我們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聰明的理科生不聽課,照樣可以考好;但是一個歷史生如果不聽課,他什么成績都別想拿到。
聽課也有聽課的方法,我認為課前預習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預習的過程中把你理解的這一課的知識框架和系統(tǒng)大致構(gòu)建出來,充分去領會書上每一個部分、每一個框題是為了說明什么;
然后在聽課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礎上調(diào)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聽課筆記,課后再與參考書上的知識重點、知識框架進行對比補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03充分利用老師
每一個歷史老師對歷史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他們也都是經(jīng)歷過高考的。你可以主動地和老師交流你對歷史問題的觀點,從老師的回應中吸取對你有益的東西。
04史實問題和思維問題——兩大關(guān)鍵
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做歷史題,做來做去無非就是考察兩個問題:要么是史實,要么是思維。
史實問題通常就是要考你的記憶,比如:法國大革命什么時候爆發(fā)的?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是哪些?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nèi)容是什么……這些都是不容更改的史實,你必須非常熟悉和了解,這需要平時的積累和記憶。
記憶史實其實并不是什么痛苦的過程,重要是要對歷史抱有激情和信念。最終你會發(fā)現(xiàn)一切都不難,就像你不會忘記家里的門牌號和好朋友的電話號碼一樣。
同時,你還可以編一些順口溜來幫助記憶,比如,我就是用"工程隊"三個字來記憶中共一大的局限性的:"工——關(guān)注工人階級,忽略了廣大農(nóng)民;程(城)——把城市作為重心,不符合中國國情;隊(對)——斗爭對象指向資產(chǎn)階級是錯誤的"。
思維問題考察的是你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比如說我們見到"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導火索"這樣的字眼,那么這道題應該就屬于是考察思維的。
高中文科生學習歷史的建議
一、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線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對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清晰的認識。
比如在學習秦朝時,可簡單設計為:
建立(包括時間、人物、都城)
鞏固(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繁榮(指具體表現(xiàn))
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這一簡單的方法后,在今后學習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時,就可以自己來歸納學習,對每一朝代的特點可以自己補充。
在這些大致內(nèi)容列出來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問題。比如說,為什么有些城市經(jīng)常被作為首都,選擇首都的標準有哪些,為什么會有這些標準?再比如,為什么有些朝代能堅持幾百年,有些朝代卻如曇花一現(xiàn),各個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們在學習歷史當中,要培養(yǎng)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識,這個世界沒有什么事情是無緣無故發(fā)生的,去探究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會極大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預見能力。
精華在線的幾位歷史老師,在教學當中,都非常注重幫助大家列好知識框架,可見這一點,在歷史的學習當中,是極為重要的。
二、補充史實和教材觀點
大綱列好之后,我們可以在大綱之內(nèi)補充基本史實。根據(jù)每個章節(jié)內(nèi)容,添加重點歷史史實的各種因素:
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條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過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口號等)
事件影響(包括性質(zhì)、作用、意義、經(jīng)驗教訓等)
在對歷史學習的時候,要注意去了解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因誰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當時什么樣的社會情況影響之下。歷史是事件的組合,一個個的事情,還是很有意思的。所以我們可以盡力去還原這個事情,大家都很愛聽老師的課,就是因為他能講歷史講得有意思,有深度,而且在聽得津津有味的時候還能順便把這個事情的所有內(nèi)容都記住了。
三、牢固掌握學習公式
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歷史背景=(國內(nèi)+國際)(經(jīng)濟+政治+文化+……)
?、?經(jīng)濟背景=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關(guān)系+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經(jīng)濟格局+……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高中文科生學習歷史的技巧
1. 做好筆記
在一輪復習中,老師會從頭開始很詳細地復習一遍,原高一高二的筆記也會補充上很多新的內(nèi)容(甚至可以棄用以前的筆記而使用新的筆記)。
筆記內(nèi)容在我看來應分為四個部分:
?、?講義即需要背誦的知識點(主干知識)。
?、?補充的點(大都是選擇題的點,這些小點無需背誦和寫進試卷大題答案,而是應該熟記,作為應付選擇題的知識。且這類補充的點大都是老師一帶而過的點,課堂上認為重要的應該迅速記下) 。
?、?從錯題中補充出來的知識點(即看錯題的詳解或者問老師的內(nèi)容中總結(jié)出來的自己之前不清楚的知識要點,一般為選擇題的要點)。
④ 從練習冊中補充的點(一輪練習冊中會有大量干貨如表格,可以將自己認為重要的內(nèi)容整理出來)。
2. 背誦
背誦是文綜學習的基礎性操作,任何偷懶不背誦而想依靠應試技巧甚至蒙題得分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背誦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背誦方法(能夠在盡量短的時間內(nèi)高效率地背誦且背誦效果是流暢的而不應停頓太多、太久),而且需要不停更新改進自己的方法。在此我為大家提幾個小建議:
?、?有線索地背誦:線索或者體系是歷史和政治背誦中所必須的。在背誦時,不應零零散散,而要將背誦內(nèi)容串成線(大線和小線)。在平時的背誦時,應該把每一課的要點(如背景,過程,意義等內(nèi)容)有邏輯有順序地背誦。這對于加強記憶非常有幫助。在總復習中,應該將每一課串成線,考試(尤其41題)很要求我們對一段時間的歷史有一個整體的認知。這步操作無論對加強對整本書的記憶還是對應對大題都大有裨益。
?、?找到自己的背誦時間:有些人習慣早起背誦,有些人習慣傍晚背誦,有些人習慣在馬桶上背誦。背誦習慣各有的不同,記憶效率的時間變化對于每個人來說也會大不相同。這就要求我們:找到自己最清醒的時間段背誦(背誦與做題的最大區(qū)別就是背誦要求我們有一個很清醒的頭腦,在疲困時背誦的效率幾乎只有清醒時的一半)
?、?重復地背誦:️每次背誦至少需要完整的兩遍,第一遍是看筆記背誦(盡量避免死盯著筆記一句一句讀出來,可以分為一小句一小句背誦,背誦時視線多從筆記上移開,閉眼也好,看墻壁也好··· 第二遍應該脫離筆記再從頭到尾(有順序地)完整背誦一遍 ️24小時內(nèi)應將背誦的內(nèi)容重復背誦一次(這一步對于平時的背誦很有幫助)。
3. 練習及總結(jié)
練習有兩個作用。第一個是保持題感,跟英語的語感一樣,經(jīng)常接觸對于學習和考試大有幫助,這也是高考前幾天仍要保持一定量練習的原因。一定不能長時間不接觸某學科的練習(如果在此學科自認為已經(jīng)學得很好更不可拼命擠壓本學科的學習時間去學習別的學科,而是應該適當減少此學科學習時間的同時保持一定量的練習量,以不產(chǎn)生生疏感為宜)。練習的第二個作用是查漏補缺、總結(jié)。一定要記住“學得多不如學得精”??偨Y(jié)的作用遠遠大于做練習本身,只是想著快速完成大量練習,追求多量而不加以總結(jié)吸收是沒有用的。即使總結(jié)可能會花上較多的時間,但是請務必做好這步工作,把時間用在刀刃上。那么應該如何總結(jié)呢?在我看來,總結(jié)應分為選擇題和大題兩部分總結(jié)。選擇題的錯題整理推薦使用掃描全能王app將錯題掃描儲存進手機,還可以在app中做歸類工作,相比傳統(tǒng)方式既省時又簡潔。全國卷的一些選擇題傾向于補充教材的不足(比如雅典民主政治也束縛了公民的自由),有些答案的觀點甚至與教材內(nèi)容截然相反。這時候從題目中總結(jié)對史實的新觀點就很有必要了。因此錯題答案則可以選擇性地抄寫進筆記或課本作為補充知識。大題的總結(jié)則更多在于收集“答題術(shù)語”(大題答案主要來自筆記材料術(shù)語三個部分),覺得必要時甚至可以將題目和答案抄下來背誦(尤其是全國卷),這對于增強題感、規(guī)范答題大有裨益。整理總結(jié)時亦可分題型(背景原因題、意義題等)整理術(shù)語、必答點。
4. 考前復習
作為文綜的一員,歷史科需要背誦復習的內(nèi)容當然是非常多的啦。我個人的復習步驟為:講義️課文(看課文是很重要又容易被忽視的)+選擇題總結(jié)️大題總結(jié)和答題方法。僅供參考,量力而行噢。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