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淪讀書筆記(2)
沉淪讀書筆記
郁達夫沉淪讀書筆記5
小說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遭遇和痛苦。一個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由于是弱國子民所以受虐待,被歧視。在精神及肉體上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困擾與傷害。小說全篇籠罩著一股苦悶的情緒。主人公愛上了日本的女性卻由于自己的國家不富強而不得愛情美滿。他對此感到非常憤慨,所以希望祖國早日強大起來。
小說的基本情節(jié)安排是:路遇——自戕——窺浴——野合——宿妓。情節(jié)層層展開,主人公的內心掙扎也歲情節(jié)加深,最終導致溺海而亡的悲劇。文章通過一個青年憂郁的解剖揭示了主人公心靈與肉、倫理與感情、本文與超我的矛盾沖突。
《沉淪》是一篇注重內心糾紛苦悶的現(xiàn)代抒情小說,也叫“自我小說”,帶有一定的自傳色彩。因此小說大膽而深刻的自我揭示,復雜而豐富的心理活動。
小說的主人公出生在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他四處求學接受了較為開封的進步思想,文章的主人公在中西文化交融夫人環(huán)境下長大,既有中國傳統(tǒng)的書生氣也有西方的自由與叛逆思想。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占統(tǒng)治地位下,自由的思想又被壓抑著。他的生活經歷是他更加抑郁,學校不是半途而廢就是受了影響,終不得善果,最后終于來到了日本留學卻因國家弱而被欺辱。
在異國他鄉(xiāng),主人公飽受“性的苦悶”與“外族冷漠歧視”的“他”渴望真摯的愛情,并愿為此拋棄一切。然而這種渴望在現(xiàn)實中難以實現(xiàn),他的內心逐漸失去理智的控制,他開始自瀆,窺視浴女,甚至到妓院尋歡,只為了尋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時愉悅與滿足,最終深陷在邪惡的沼澤里不能自拔。
那飲鴆止渴的行為顯然讓“他”更加苦悶,愉悅過后是更大的空虛,欲望越來越大,他開始尋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經濟狀況卻窮困潦倒,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最終“他”只有投海自盡來結束這個惡性循環(huán)。
在《沉淪》中作者塑造了一個既清醒又是心理病態(tài)的人,作者對他的心理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冻翜S》是新文學自覺描寫靈與肉的沖突的二重人格形象的佳作。在《沉淪》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一個多層次的“我”的形象:追求肉欲的本我、矛盾的自我、道德的超我。這與傳統(tǒng)的單維結構與靜態(tài)呈現(xiàn)的作品有很大的超越。它使得作品更加深入內心,真實而多層次的顯現(xiàn)人的“雙重”性格。打破了古代文學臉譜化的呆板。這也是《沉淪》的突破之一。
同是沉淪中也表現(xiàn)出了一個愛國青年對于國家富強的渴望。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文章的結尾:“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這痛徹心扉的嘶喊將文章的愛國情感極高的升華,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在最后一刻內心的糾結只轉化為滿腔的愛國熱情。
說到底,郁達夫的作品具有極大的創(chuàng)新精神,不細細研磨或許只能看到主人公的糾結內心,文章的主旨及深層次的含義很難把握。個人覺得閱讀《沉淪》這類具有自傳性的小說需要更深的了解作者的經歷與生平思想,這樣才能跟深刻的理解作品內涵。
至于《沉淪》中的名句也就是文末的呼喊了:
“祖國呀祖國!
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
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
沉淪讀書筆記6
郁達夫的《沉淪》,描寫了一個有病的青年,在異國的土地上一段孤獨而苦悶的往事。所謂往事者,仿佛還有來者,然而這青年卻是投海而死了。不過《沉淪》通篇看來,大體是作者自身經驗的折射和自我內心的大膽暴露,所以從作者的角度來說,這確是一段往事,然而反映到文本上的青年的結局,卻是投海而死了,一則那個時代因苦悶而自殺的青年的例子是不一而足的,二則自殺的結局無疑成為整篇小說的高潮,以一個激烈的沖突作為全篇的收束,無疑使得小說具有了更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正如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敘述的多是歌德的一段經歷,然而最后維特自殺的結局并非歌德的經歷,而是取材于歌德聽到的另外一個真實故事。文學作品往往是來源于作者的生活,然而又絕不僅僅停留于生活。小說的藝術或許包括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剪裁和對沖突的表現(xiàn)。這樣徹底的絕望和毀滅,正表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憂郁病,而那種憂郁病,又仿佛是不為時代所限的。
正如郁達夫在自序中所說的,沉淪可以說是青年憂郁癥的解剖,里邊也帶敘了現(xiàn)代人的苦悶,“便是性的要求與靈肉的沖突”?!冻翜S》之所以沒有淪為污穢的情色文學作品,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許就是小說主人公的特點。他不是販夫走卒,更非地痞流氓,也不是紈绔子弟,而是有知識、有抱負,甚至可以稱的上是高尚的青年,小說以自然的筆法寫出了正當青年正當?shù)纳硪?,這同那一種風月筆墨自然不同。然而這又是一個有病的青年,異國他鄉(xiāng)里的孤獨者,他渴望靈與肉相統(tǒng)一的愛情,但強烈的自卑感又讓他自覺地遠離人群,遠離女性,在性的要求受到壓抑的情況下,主人公受到生理欲求的驅使便出現(xiàn)了一系列諸如手淫、偷窺、宿妓等行為。然而他又是這樣一個內心有極強烈道德感的人,于是在那些行為發(fā)生之后便產生強烈的愧疚和自責之情,并自視為罪人,然而最終又控制不了自己。性的要求與靈肉的沖突,強烈的自我批判和否定,愛情理想的破滅,與其他人的隔膜,終于陷他于不可自拔的苦痛里,在糾結與怨艾中逐漸沉淪。
主人公的憂郁屬于那個時代,中國的貧弱造成了他赴日留學的契機,中國人在日本的受歧視與侮辱也構成他憂郁病形成的原因,然而這些看來似乎都是外因,因為并非所有的留日學生都有這樣的憂郁癥。究其內因,我想在于主人公是個理想主義者,是個內心有希望的渴望興國濟世的人。這樣的人,當發(fā)現(xiàn)最青春美好的青年時光在無情的島國虛度,當發(fā)現(xiàn)受了千辛萬苦積來的學識回國也未必有用,那一種末路之悲是無可言喻的。主人公得了憂郁癥后已自感被世人所拋棄,他迫切地需求一個人,僅僅是一個人的理解和愛。這已經是他最微小最基本的需求了,他甚至說他知識也不要名譽也不要只要一個能安慰他體諒他的心。正如一個被拋入水中的小螞蟻在水中奮力掙扎而它此刻需要的不是糧食不是 而僅僅是一草芥,使得它暫有所依靠和撫慰而不至于沉淪。這個青年甚至將他的愛情理想寄托到了酒館的侍女身上,然而最終幻滅。從時代意義上來說,主人公的憂郁癥雖然表面上看是起于性苦悶而表現(xiàn)在他的一些性變態(tài)行為上,實質是有深層的復雜原因,性的要求對靈肉統(tǒng)一的愛情追求而不得的苦悶,似乎只是憂郁癥的最后一環(huán)而非最深層的起因,雖然文章很大的篇幅是在描寫這個內容。這樣似乎可以解釋他在死前說“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青年的死如果只是自身欲求不得滿足而造成的結果,又有什么理由將罪過推給祖國呢?
如果跳出那個時代,根據(jù)弗洛伊德的理論,沉淪中青年人的掙扎的確是屬于現(xiàn)代人的苦悶了,而這一切又都可最終歸結于性。那么,青年最后的宣言,似乎成了作者有意的畫蛇添足之筆,為了增強小說的時代感和升華主旨,可是這樣又不免令讀者覺得突兀。從郁達夫自序中的話“帶敘著現(xiàn)代人的苦悶”可以看出,對于現(xiàn)代人的苦悶這一個主題的敘述,并非是作者放在第一位要表現(xiàn)的內容。他所描述的,就是青年人的憂郁病,這樣的憂郁病,是復雜的,屬于那個時代而又不僅僅屬于那個時代。
還可以注意到的是,雖然沉淪通篇描寫的都是一個苦悶憂郁的青年,臉上還時常掛著兩行清淚,但故事中的環(huán)境描寫,并不是灰暗蕭索的而是美麗和煦的,環(huán)境的底色,并不是暗沉的而是溫暖的,我并不認為這是以樂景寫哀情的寫作手法,我更愿意把這些優(yōu)美寧靜的自然圖畫理解成郁達夫的精神底色,他或者是那個青年,對于自然是親近的,并總愿向自然中尋求撫慰和歡樂。相比與魯迅作品灰暗的底色和他虛無主義的精神,郁達夫的骨子里是浪漫理想而充滿希望的,因為陰冷的人大多不喜歡光和暖,因為光和暖會讓他更感覺到內心的陰霾,而郁達夫作品中明媚的色彩,正不自覺地流露了他對與光明和希望的愛。
向外界坦露自己的內心是件需要勇氣的事,郁達夫在《沉淪》中這種大膽的自我坦露,不僅僅是坦率,也是勇氣。
看了沉淪讀書筆記3篇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