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的讀后感
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所以啊,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我們早起,讀一讀別人寫《傷仲永》的讀后感,交流思想,我們才更加立體豐富。
《傷仲永》的讀后感一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于勤奮學習?!秱儆馈芬晃慕o我的啟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并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并“自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眾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為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著四處走訪,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不叫人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眾人,責任在于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于后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于勤奮學習!“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為“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堅持不懈地奮發(fā)努力,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fā)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終于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畢業(yè)后到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和工作,終于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傷仲永》的讀后感二
遼寧省阜新市東苑小學五年二班魏思雨
今天,老師帶著我們讀了《傷仲永》這篇文章,讀罷之后,我很受教育。
這篇文章主要講: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天資聰明,五歲就能作詩。可他出了名后,他的爸爸就不再讓他學習了,帶他去全縣各處題詩掙錢。由于方仲永沒有再學習,最后一事無成。
這件事告訴我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一分精神,一分事業(yè);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有我們努力學習,才能不斷進步。
這件事使我聯(lián)想到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他小時候數(shù)學成績并不好,老師和同學都看不起他,可他并沒有灰心,發(fā)奮努力,刻苦學習,終于成了一位偉大的數(shù)學家。
可以看出,像方仲永這樣有天資的人,如果不努力學習,會成為一般的人;像華羅庚這樣沒有天資的人,如果努力學習,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可見學習是多么重要!
我要學習華羅庚這種努力刻苦的精神,掌握知識,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
《傷仲永》的讀后感三
讀完《傷仲永》,一種既惋惜又憤恨的心情油然而生。
仲永,他不僅是天才,還是國家將來的棟梁之才,天資通達聰慧,小小年紀便會作詩,但淪落到“泯然眾人”的結果,無不讓人遺憾。如何的問題讓這樣一個天賦過人的幼芽調零?罪魁禍首首先是他的父親。在傷仲永小的時候,稍有成就便終止學習,四處作詩掙錢,這樣的貪圖小利,愚昧無知使得天才未能及時受到教育而淪為“庸人”.這也時刻警示著父母,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給予他最好的教育,不要白白荒廢掉孩子的一生。
是啊,天資能夠帶來優(yōu)勢,省去許多彎路。但如果失去努力,一起將從零開始,便沒有一條直路可走。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偉大的愛迪生曾這樣說過。人真正的才能不只依靠先天的稟賦,更為依賴后天的教育與培養(yǎng)?,F(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