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蕭紅散文的讀后感3篇
蕭紅(1911-1942),原名張乃瑩,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qū)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對蕭紅散文的讀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歡。
對蕭紅散文的讀后感1
讀過的第一部蕭紅的作品是她的《呼蘭河傳》。講述的是發(fā)生在呼蘭河邊的故事。通篇文字透著一種洗盡鉛華的平淡,又因為在寫作過程中融入了詩歌的特點,使整部作品更具藝術的魅力。被譽為詩化小說。在那些看似尋常的文字下,隱藏著女作家對生命獨特的感悟和體認。有人評價這是一部不會隨歲月老去、永遠年輕的作品。
最近只偶爾翻過些散文,想寫寫看過《蹲在洋車上》、《失眠之夜》和《同命運的小魚》后的感想。
蕭紅是那種以全身心投入寫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靈魂的自傳。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賣弄、制造的成分。有的是一種與大地相連的美好品性。創(chuàng)作的素材也大多來源于她的真實生活體驗。
《蹲在洋車上》講述的是一個童年的故事。作者以樸實細膩的筆法,描繪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對兒時的生活流露出一種牧歌式的情調。
“我眼看著那個驢子飄飄地不見了!我的心魂也被引了去。等我離開窗子,祖母的斗篷已經脫在炕的中央,她嘴里叨叨地講著街上所見的新聞。可是我沒有留心聽,就是給我吃什么糖果之類,我也不會留心吃,只是那夜的車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靈了。”
在《失眠之夜》中,女作家對自然的那種樸素的穎悟,使得文字中充滿了許多細致優(yōu)美的抒情。“在家鄉(xiāng)那邊,秋天最可愛。藍天藍得有點發(fā)黑,白云就像銀子做成的一樣,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點綴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脫離開天空而墜了下來似的。而那天空就越顯得高了,高得再沒有那么高。”
可又有誰知道,出生苦難的蕭紅,在她的內心深處,深藏著難以排解的無家的悲涼感。她將自己浸透著個人身世之感的悲劇感,與生活中彌漫著、浮蕩著的悲戀劇氣氛相融合,從而傳達出深遠的人生悲涼感。
所以在《失眠之夜》中她這樣說道:“家鄉(xiāng)這個概念,在我本部甚切的,但當別人說起來的時候,我也就心慌了。雖然那塊土地在沒有成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沒有了。”
蕭紅寫出的都是生活,她筆下的人和事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她非常懂得人性中的貪婪和漠不關心,也懂得人間的愛與溫暖。
在《同命運的小魚》中,對一條小魚命運的關注,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一些細節(jié)方面的內容。“小魚兩天都是快活的,到第三天憂郁起來,看了幾次,它都是沉到盆底。…… 敲一下盆沿,小魚走動兩步:再敲動兩下,再走動兩步……不敲,它就不走,它就沉下去。我招呼郎華不要動它,小魚在養(yǎng)病,不要打擾它。 亮天看它還在休息,吃過早飯看它還在休息。又把飯粒丟到盆中。我的腳踏起地板來放輕些,只怕把它驚醒,我說小魚是在睡覺。”
從這些詳細的細節(jié)描述中,作者對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生命發(fā)自內心的憐憫和關注之情可見一斑。
最后小魚不幸死了。
“我后悔,為什么要出去那么久!為什么只貪圖自己的快樂而把小魚干死了。 這是兇殘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毀滅了它吧!毀滅了這些失去了人性的東西!”
作家給予脆弱的生命以人文角度的關懷,直抵心靈深處溫軟的部分。同樣也可延伸到她筆下所關注的沉默的絕大多數人群。她把自己對生命的體驗與感悟真誠地融入筆下的藝術世界,把自己的孤獨與憂傷、寂寞與悵惘,通過審美沉思轉化為作品的情感基調和美麗的詩魂。
在她的筆下經常出現的不是她自己,也非狹隘的權利富貴階層。而是那些被忽視的涌動在社會最底層的話語缺席者。那些飽受磨難、犧牲的靈魂。并 “與歡樂的人同歡樂,與憂傷的人同憂傷”,設身處地地與對方享有同樣的感情。
在《蹲在洋車上》里:“所以后來,無論祖父對我怎樣疼愛,心里總是生著隔膜,我不同意他打洋車夫,我問:“你為什么打他呢?是我自己愿意蹲著。”
在這樣的年代,我沒發(fā)現一個有錢的人蹲在洋車上;他有錢,他不怕車夫吃力,他自己沒拉過車,自己所嘗到的,只是被拉著的舒服滋味。”
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作家與他筆下的人物應該是一種化入的“同情”的關系。蕭紅做到了。寫自我卻能超越自我,不局限于自憐自哀。蕭紅是一個身心俱受摧殘的不幸女性,一個被家庭、愛情和社會所放逐的靈魂。但她依然 “向著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來寫作。
她以自已悲劇性的生命體驗,以一個現代人的眼光,冷靜地觀照自已熟悉的生存環(huán)境,把個人的命運納入人類的命運之中。探入了中國人的生存、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最深處,對生存的原生態(tài)和大苦難的揭示,對人自身命運的正視和清醒體味,使蕭紅的作品意蘊具有了普遍的意義。這種慨嘆和蒼涼感又不僅僅是她個人的,而是超越自我屬于時代的。
這使得她的作品透著一種獨特的寧靜,實際上是一種彌漫著生命的肅穆的熱情,這種肅穆因其超越了世俗的空虛和表層的喧鬧而益發(fā)顯得難得和崇高。
《失眠之夜》的最后,“在高射炮的聲中,我也聽到了一聲聲和家鄉(xiāng)一樣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雞鳴。”正是這種在一個喧囂的時代能始終保持靈魂的高度,使她的作品保持了思想的高度和一個超越性的關照空間。
這是一種真誠的對生活負責的寫作。
由此想到一個真正的寫作者所應該達到的一種境界。是一味地沉浸在個人情調中,顧影自憐,還是應該突破自身的角度,放眼更寬廣的社會和未來。去關注和書寫那些苦難與不幸的人們。
蕭紅那些質樸而讓人感動的文字,皆出于她發(fā)自內心的同情心,傳達著真實的生活和靈魂。這種用心靈和生命寫就的作品已經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成為全人類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由此我便明白了,為何有人評價說蕭紅的作品永遠不老,永遠年輕的真正涵義。
對蕭紅散文的讀后感2
在深夜的燈光下讀完《生死場》。那是種什么樣的感覺,確實說不清。想笑,又覺著酸澀;想哭,又流不下眼淚。只是心里鈍痛著……
蕭紅在序里說,這篇文字給“你們以堅強和掙扎的力氣”,而我,在這個料峭的春夜里,燈光下,任手指在被窩外面凍得僵冷,也無法堅強著對她的文字無動于衷。
對于那遙遠的農村,是陌生而熟悉的,也許東北和南方有著一片不一樣的天空吧。只是同樣的落后,同樣的樸素,同樣的貧窮仿佛一股暖風,直吹進心里,感覺到親切的來自土壤的芬芳,遙遙遠遠的,仿佛記憶,在異鄉(xiāng)的城市里若隱若現。
這樣一個夜里,尖銳而凜冽的寒風,就像蕭紅的筆觸,從這悲喜的人生中,一陣陣的從窗外呼嘯而過……
不知道為什么,今年南方的春天,由于連日的雨,潮濕、陰冷得出乎意料。也許冷洌的不是蕭紅的文字,而是生與死的輕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魯迅)”,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繪著世間的悲歡,力透紙背。。。。。
“欲織繁花為錦繡,已傷凍雨過清明”(聶紺弩)。在清明節(jié)未到來之前,我敲下這些拼湊的文字,算是為蕭紅默哀。蕭紅說自己“是《紅樓夢》里的人”,于是,只好“留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去了……”
對蕭紅散文的讀后感3
《蕭紅散文》是蕭紅的一部著名的散文集,此書收錄了《同命運的小魚》、《雪天》與《失眠之夜》等60多篇散文佳作,林非先生曾評價說:“蕭紅的小說寫得有散文的韻味,散文就更有散文的風格。”
我最喜歡的是《回憶魯迅先生》一文,若要了解魯迅,這篇文章就是你的不二選擇。
蕭紅告訴我們魯迅十分珍惜時間,“先生的休息,不聽留聲機,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覺,先生自己說:‘坐在椅子上翻一翻書就是休息了。’”魯迅每天的睡眠時間平均只有3小時,他夜以繼日地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一生為我們奉獻了《吶喊》、《野草》和《朝花夕拾》等100多部聞名中外的作品。有人夸魯迅是天才,他卻說:“哪里有天才!我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到了學習和工作上了。”
文中的一個小插曲表現出了魯迅對孩子的尊重:有一次吃魚丸子,海嬰吃上一口,說不新鮮,許廣平不信,在座的人也不信,海嬰再吃,仍是嚷,魯迅拿過來嘗了嘗,果然不新鮮,魯迅說:“他說不新鮮,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蕭紅通過描寫魯迅包紙包的過程表現出他的耐心和一絲不茍:他“用細繩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連一個角也不準歪一點或偏一點,然后拿著剪刀,把捆書的繩頭都剪得整整齊齊的。”
魯迅先生雖然早已仙逝,但通過閱讀蕭紅的文章,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先生的音容笑貌,魯迅先生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