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的歷史典故和成語解釋
揭竿而起的意思是砍了樹干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是指人民起義。那么揭竿而起的典故你們知道嗎?下面是學習啦網(wǎng)小編帶來的揭竿而起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揭竿而起的典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余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并不認識,現(xiàn)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墒?,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并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后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伙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xié)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xiāng)占領了。大澤鄉(xiāng)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揭竿而起的解釋
[釋義] 揭:舉;竿:竹竿;指旗幟。揭竿為旗;奮起反抗。泛指人民起義。
[語出] 漢·賈誼《過秦論》:“將數(shù)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正音] 竿;不能讀作“ɡàn”。
[辨形] 竿;不能寫作“桿”。
[近義] 逼上梁山
[反義] 忍辱偷生
用揭竿而起造句
1) 如果不是長期被欺壓,這些純樸的農民也不會被逼上梁山,揭竿而起。
2) 現(xiàn)代生活已提出了反思和批判唯技術肌理觀的要求,而現(xiàn)代藝術的實踐已在應諾言它的要求,現(xiàn)代陶藝便是應現(xiàn)代審美要求揭竿而起的藝術實踐。
3) 如果說是暴力使其獲得了權力,那是不具有道德合法性的,而且根據(jù)暴力的原則,其他人同樣可以揭竿而起,弒君奪權,這顯然不利于守天下。
4) 新軍的出世,不僅沒能保住清王朝,反而是武昌起義南方新軍揭竿而起,北方新軍逼宮相迫,清王朝苦心孤詣培養(yǎng)的保衛(wèi)者變成了王朝的掘墓人。
5) 如果君主體認天道,加強自我修養(yǎng),開創(chuàng)善政,就會風調雨順,反之則妖孽叢生,天災人禍不斷,民可揭竿而起,替天行道,從而勾畫出一幅天與民共同制約君主的理想圖景。
6) 此話甚有道理。目前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朝不保夕,只要有人振臂一呼,誰不揭竿而起。
7) 但是,如果你們試圖做那樣的事情,槍支生產(chǎn)者和全國槍支協(xié)會將會揭竿而起。
8) 在中國歷史上,農民無數(shù)次揭竿而起,結果大多都失敗了。
9) 中國的農民革命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那些揭竿而起的英雄們無不抱恨終天。
10)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農民起義立即一倡百和。
11) 一旦到了他們活著比死亡還可怕的時候,他們就會揭竿而起。
12)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終于推翻了秦王朝。
13) 秦始皇暴虐無道激怒人民,故有陳涉等揭竿而起,最終推翻了秦王朝。
14) 面對孔的暴行,溫布省人民揭竿而起。
15) 秦朝末年,農民在陳勝、吳廣的倡導下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的統(tǒng)治。
16) 他們號召巴基斯坦人民揭竿而起,并承諾很快發(fā)布一份本拉登死前一個星期錄制的音頻文件。
17) 面對沉重的課稅,農民唯一的辦法就是揭竿而起,推翻一個封建王朝,然后再由另一個王朝取而代之,如此陷入循環(huán)往復的怪圈。
18) 他們會揭竿而起推翻他們的帝國主義政府。
19) 果真那樣的話,銷售會土崩瓦解,經(jīng)銷商亦會揭竿而起。
20) 在一片"狼來了"的呼聲中,中國飲料業(yè)揭竿而起。
21) 政府如果橫徵暴斂,必然導致民不聊生,人民便會揭竿而起,反抗到底。
22) 中國人民揭竿而起,反對這個統(tǒng)治他們二十二年之久的暴君了。
23) 最終,民眾會揭竿而起,推翻暴君。
24) 預測這支大軍將迅速揭竿而起的預言家們,忽視了其士兵的適應能力和政治頭腦。
25) 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廣東客家人洪秀全在嶺南揭竿而起,直搗南京,建立起太平天國,又極大地激勵了孫中山,所以年幼的孫中山,決心要做洪秀全第二。
26) 苛政肆虐,常驅使人民揭竿而起。
27) 然而嚴罰酷刑的結果是眾叛親離,農民揭竿而起,貌似強大的秦朝統(tǒng)治,因觸怒了人民,僅十余載就歸于湮滅。
28) 美國揭竿而起擺脫了英國的束縛,法國也隨之效仿。
29) 不堪統(tǒng)治者的壓迫需索,為了生存,人民只有揭竿而起,奮力一搏。
30)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fā)后,劉邦等人揭竿而起,在三年亡秦戰(zhàn)爭和五年楚漢戰(zhàn)爭中,這幫武林高手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