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殖大麥蟲的技術
養(yǎng)殖大麥蟲的技術
大麥蟲(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又稱為超級面包蟲、超級黃粉蟲,是從東南亞國家引進的一種步甲科種類幼蟲。那么下面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大麥蟲的飼養(yǎng)方式,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大麥蟲的飼養(yǎng)方式
大麥蟲老熟幼蟲最大體長6厘米左右,比一般的黃粉蟲大3-4倍,產量是黃粉蟲的5倍,雌性成蟲體形比雄性成蟲個體明顯偏大。由于大麥蟲含有大量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營養(yǎng)價值更是遠遠超出幼體蟋蟀和黃粉蟲,長期發(fā)展下去,會替代黃粉蟲進入大賓館、大飯店,把它經過精細加工,成為人們的盤中大餐。
大麥蟲喜干燥,生命力強,并耐饑、耐渴,全年都可以生長繁殖,以卵--幼蟲--蛹直至羽化為成蟲的生育周期約為100天左右。溫度在10℃以下時進入冬眠,其生長發(fā)育的最適溫度為20℃~32℃,35℃以上可致死;空氣相對濕度要求在65%~70%較適宜。大麥蟲的卵外表為卵殼,一身周邊有毛刺,卵期8-10天。在30℃下成蟲產卵最多,每只成蟲最高可以產卵1000粒左右,低于14℃很少交配產卵,低于10℃不交配產卵。大麥蟲喜歡群集,室溫13℃活動取食,5℃以上仍能生長,以25℃的溫度生長最快,35℃以上則會造成大批死亡,大麥蟲幼蟲和成蟲有大咬小的殘殺性。大麥蟲幼蟲有時也把蛹咬傷。因此,要將同齡的蟲、卵、蛹、成蟲篩出,放在各自的容具中飼養(yǎng)。
大麥蟲喜干燥,生命力強,并耐饑、耐渴,全年都可以生長繁殖,以卵-幼蟲-蛹直至羽化為成蟲的生育周期約為100天左右。溫度在6℃以下時進入冬眠,其生長發(fā)育的最適溫度為18℃~30℃,39℃以上可致死;空氣相對濕度要求在60%~70%較適宜。大麥蟲的卵外表為卵殼,內層是卵黃膜,里面充滿乳白色的卵內物質。卵期7-10天。在26℃-32℃下成蟲產卵最多,每只成蟲最高可以產卵1000粒左右,質量也高,19-25℃產卵只有500粒左右,低于15-18℃只有150粒左右,低于14℃很少交配產卵,低于10℃不交配產卵(目前有的人說產卵量僅為150粒左右不知是飼養(yǎng)技術問題還是品種問題)。大麥蟲喜歡群集,室溫13℃活動取食,5℃以上仍能生長,以25℃-32℃的溫度生長最快,35℃以上則會造成大批死亡,幼蟲和成蟲有大咬小的殘殺性(觀察的結果是:在飼料中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添加劑的情況下、飼料缺乏、密度過高、濕度過大的情況下),幼蟲有時也把蛹咬傷。因此,要將同齡的蟲、卵、蛹、成蟲篩出,放在各自的容具中飼養(yǎng)。幼蟲生長過程中,體表顏色先呈白色,蛻第一次皮后變?yōu)辄S褐色,以后每4~6天蛻皮1次,幼蟲期共蛻皮6次。幼蟲30日齡體時在飼料中化蛹,化蛹時將頭部倒立在飼料中,左右移動摩擦頭部進行化蛹,室溫20℃以上,蛹經一周時間蛻皮變?yōu)槌上x。蟲剛羽化后翅白色而較軟薄,1~2天后變硬轉黑褐色。喜在夜間活動,爬行迅速,不喜飛行。羽化后一周產卵。大麥蟲幼蟲每公斤約700--800條,雌雄比例6:4,可產卵雌蟲有400條左右,每個雌蟲產卵以最少300粒計算,經半年飼養(yǎng)可產幼蟲120000條折合170公斤,考慮到養(yǎng)殖中的死亡和其他因素影響,以保守的方法計算也可得幼蟲100--120公斤。在此基礎上用同樣方法再飼養(yǎng)半年后,一年的繁殖數(shù)量巨大,已經不能用數(shù)字來計算了。
大麥蟲養(yǎng)殖方法
大麥蟲屬于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鞘翅目,擬步甲蟲科昆蟲。幼蟲長7公分,蟲體寬0.5公分,單條蟲重1.3—1.5克,為黃粉蟲或黑粉蟲的體長、體重與體寬的3—4倍。大麥蟲,俗稱超級面包蟲,國內剛開始試驗養(yǎng)殖的新型餌料昆蟲。大麥蟲的幼蟲含蛋白質51%,含脂肪29%,并含有多種糖類、氨基酸、維生素、激素、酶及礦物質磷、鐵、鉀、鈉、鈣等它不但可以作為高蛋白鮮活飼料,用于飼養(yǎng)金龍魚、蛙、鱉、蛇和珍稀畜禽等,還可以當作高級菜肴供人們享用。
蝦紅素是類胡蘿卜素的一種,這種色素與蛋白質結合后,會因蛋白質的不同而轉為黃橙紫綠藍等顏色發(fā)生色變,所以龍魚食后會變色,轉為黃橙紫綠藍等顏色。蝦紅素使魚兒肝臟將食用過的蝦紅素排泄在鱗片上,因此我們養(yǎng)殖的龍魚就會越來越紅,或變色轉為黃橙紫綠藍等五彩斑斕珍貴稀少的顏色。使其龍魚體色變幻或加深,是提高品質和價值的關鍵。
寵物養(yǎng)殖業(yè)是世界經濟發(fā)展較快的新興產業(yè),是人們休閑娛樂,提高生活質量的好方式。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龍魚是貴族階級高層消費的玩物,主產在亞洲,其分布在東南亞的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經人工馴化養(yǎng)殖成功的主要品種由:紅、橙紅、白、黑、金、銀和青色的龍魚,由于它保持原始的體形,魚體漂亮,觀賞性較高,又瀕于絕種,以活化石馳名于世,有考古和學術價值,與我國的大熊貓齊名,被列為世界甲級保護動物。僅10厘米至12厘米長的幼魚,每尾的售價就在千元以上,一尾成年龍魚售價高達數(shù)十萬美元。是目前觀賞魚中價格最昂貴的品種,全球主要經營的500多個龍魚品種,在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都能買到,占世界觀賞魚品種的85%。銷售占世界觀賞魚的大部分市場,為本地區(qū)帶來了豐碩的經濟回報。在這些國家龍魚養(yǎng)殖規(guī)模龐大,活昆蟲供不應求,僅每年從我國進口活蜈蚣1000萬條,國外大麥蟲每條15美分,按每公斤700條計算,價格在1000元人民幣/公斤,市場需求和市場潛力巨大。
大麥蟲養(yǎng)殖與黃粉蟲或黑粉蟲養(yǎng)殖大致相同,只是在飼料、溫度等主要環(huán)節(jié)要特別注意。[1]
大麥蟲蟲體大,生長周期及速度與黃粉蟲相同,食性雜,適應性廣,以麩皮、蔬菜、瓜果為主,飼料來源廣泛,飼養(yǎng)成本低廉,適合我國各地居民飼養(yǎng),其產量是黃粉蟲的3—4倍,經濟與社會效益十分顯著。大麥蟲養(yǎng)殖在國際市場上起步較早,國內養(yǎng)殖還未見規(guī)模養(yǎng)殖成功的報道。本示范場從2005年引進以來,通過長時間的試驗和飼養(yǎng),已經全面掌握其生態(tài)習性和生長繁殖規(guī)律,解決諸如產房設置、飼料配方、溫濕度調控、變蛹羽化等關鍵技術,科學地總結出一套最佳養(yǎng)殖模式,為特種水產動物和珍稀畜禽的快速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餌料保障。大麥蟲作為高級餌料的蛋白源,具有極為廣闊的國內外市場需求。目前,國外大麥蟲每條售價為15美分,按每公斤700條計算,其價格為人民幣1000元;國內市場每公斤為100元,還常出現(xiàn)有價無貨局面,所以具有廣闊的市場潛力和需求。大麥蟲養(yǎng)殖技術大致與黃粉蟲相同,只是在廠房設置、飼料配方、溫濕度調控和變蛹羽化等重主要環(huán)節(jié)略有不同,養(yǎng)殖者一經技術培訓,就可以掌握要領,獨立操作。大麥蟲主要的設備是網篩和飼養(yǎng)容具。網篩盒:供成蟲產卵用,又是分離蟲卵、蟲體及餌料的工具??捎媚竞锌蜓b上紗網,網孔3毫米。容具:有柜、箱、池、盒等。網箱規(guī)格大小,依蟲量多少而定,最大為70厘米×45厘米×18厘米為宜(我們都是采用這種塑料框養(yǎng)殖)。容具內壁四周要求光滑,避免大麥蟲爬出和防止蜘蛛、壁虎、螳螂等蟲危害。
飼養(yǎng)大麥蟲的場所最好選擇在背風向陽、冬暖夏涼的屋里,光線不宜太強,保持溫暖,最適宜溫度是18~30℃,相對濕度70%。夏季氣溫高時,灑水在地上降溫;冬季要保溫,以保證大麥蟲正常生長發(fā)育的需要。
羽化后
6~11天開始產卵,會有連續(xù)長達50天的時間產卵,直至死亡。先在飼養(yǎng)筐中底部放一個特制的篩子(篩子采用3目不銹鐵絲制作,面積與筐底相等,主要的作用是快速分離成蟲和卵塊),在篩子上灑上成蟲的食物,成蟲產卵3天后,將下面的篩子提起,輕篩一下,蟲卵和麥麩等就全部掉下去,篩子上面剩下的就是全是成蟲,馬上將篩子連同成蟲放入另外一個養(yǎng)殖筐中,加入成蟲的飼料繼續(xù)給成蟲產卵(成蟲就是產卵在飼料中的),如此周而復始;一周后孵出幼蟲,把小大麥蟲倒在盛有麥麩的飼養(yǎng)容具中飼養(yǎng)。也可將成蟲放在一張白紙上,撒些糠麩在紙上,任成蟲產卵,每隔二三天換紙1次,成活率一般有90%以上。這種操作方法大約7-10天應給成蟲換料1次,換下的料中可能有卵料,不要馬上倒除,集中放好
卵塊孵化
待卵塊孵化出來后采用飼料引誘的方式集中收集到另外的飼養(yǎng)框中飼養(yǎng)。每次取卵后要適當?shù)亟o成蟲添加青料和精料,及時清理廢料或蛹皮。飼料配方飼喂方法見后面介紹。成蟲喜歡晚間活動,所以晚上多喂,青料可直接投放在飼養(yǎng)容具中,讓大麥蟲自由采食。夏季氣溫高,幼蟲生長較快,蛻皮多,要多喂青料,供給充足的水分,可喂些菜葉、瓜果等。氣溫高時多喂,氣溫低時少喂。
幼蟲初期
精料少喂,蛻皮時少喂或不喂,蛻皮后隨著蟲體長大而增加飼喂量。也可把精料用水拌成小團,切成小塊放在網篩上讓其自由攝食。一天的投鉺量以晚上箱內飼料吃光為限。采用早、晚投足,中午補充的辦法。在幼蟲飼養(yǎng)期投料要注意精、青料搭配,前期以精料為主,青料為輔,后期以青料為主,精料為輔。未成齡幼蟲要多喂青菜,對蛹和成蟲的生長發(fā)育有利。有的老齡幼蟲在化蛹期以后,食欲表現(xiàn)較差,可加喂魚粉,以促進化蛹一致。幼蟲因生長速度不同,出現(xiàn)大小不一的現(xiàn)象,按大小分箱飼養(yǎng),一箱可養(yǎng)幼蟲3000~4000只,老齡幼蟲2000~3000只。飼養(yǎng)過程中要根據(jù)密度及時分箱飼養(yǎng),降低飼養(yǎng)密度,因為密度過高就會引起大麥蟲的相互殘殺。
化蛹
當幼蟲化蛹時多投青料,有利于化蛹及蛹后的羽化。每天要及時把蛹揀到另一盒里,再撒上一層精料,以不蓋過蛹體為宜,避免幼蟲蛟傷蛹,保持溫度和氣體交換。
飼料配方
麥麩75%玉米粉10%,魚粉2%2.成蟲的配方:麥麩50%,魚粉4%,中豬全價飼料(或大鴨全價飼料)15%,發(fā)酵的秸稈或統(tǒng)糠26%,食糖4%,混合鹽1%。另外添加飼用復合維生素(金賽維)50克,豬用預混料(百日出欄)80克,飼用混合鹽250克。此配方適用于產卵期的成蟲,可延長成蟲壽命,提高產卵量。
加工方法
以上2種飼料配方的加工方法為:將各種成分拌勻,由于添加了發(fā)酵秸稈是濕料,直接拌和即可飼喂,大麥蟲很愛吃,拌完的料要馬上飼喂完;也可以添加適量的水搓成團,壓成小餅狀,晾曬后即可使用。有條件的養(yǎng)殖者,可以用飼料顆粒機膨化成顆粒使用。上述飼料配方實踐證明效果很好,自相殘殺的情況很少發(fā)生,生長狀況良好,目前沒有發(fā)生疾病情況。秸稈、統(tǒng)糠的處理方法請看相關資料。以上飼料為精飼料,飼養(yǎng)的大麥蟲除了需要精飼料外,還需要大量的青飼料,瓜果皮、蔬菜葉等,我們除了這些青飼料外,更多的是喂給黑麥草和皇竹草,皇竹草最好是簡單打碎后飼喂。精飼料和青飼料一般各自占的比例為1:2左右。飼養(yǎng)1公斤大麥蟲幼蟲的成本初步計算為:約1.5公斤左右精飼料,3公斤左右的青飼料。隨著養(yǎng)殖技術的成熟,養(yǎng)殖成本將會進一步降低。
大麥蟲疾病預防
(1)飼養(yǎng)室內必須嚴防螞蟻、蒼蠅、蟑螂、老鼠、壁虎等天敵進入。
(2)室內嚴禁放置農藥。
(3)及時清除死亡蟲體,以免霉爛變質導致流行病發(fā)生。
(4)嚴禁飼料中積水或于飼養(yǎng)盤中見水珠。
(5)病害的預防。